2018蘇州科技大學中國史真題
一、名詞解釋
1.閤縱連橫
戰國時期縱橫傢所宣揚並推行的外交和軍事政策。其代錶人物有公孫衍、張儀、蘇秦等人。所謂“閤縱”即“閤眾弱以攻一強”,“連橫”即“事一強以攻眾弱”,其區彆即在於各國對東、西兩大強國齊或秦的不同關係。如各國南北相聯係,共同對付秦、齊之一,即為閤縱;各國與秦、齊之一結成東西橫嚮關係來對付南北他國,即為連橫。秦、齊在適當的時機也通過加入閤縱集團來對付對方。閤縱連橫的實質是戰國時期的各大國為拉攏與國而進行的外交、軍事鬥爭,以達到兼並和擴展土地的目的。閤縱連橫的鬥爭適應瞭戰國形勢發展的需要,對各國政治産生瞭很大影響。
2.慶曆新政
北宋仁宗慶曆年間的政治改革。宋初以來,大地主兼並土地日益劇烈,景佑以後,宋夏戰爭爆發,加以契丹渝盟,軍費與歲幣增加,農民負擔加重。慶曆時,各地陸續發生農民起義。統治階級部分人士為剋服危機,相繼提齣改革意見。慶曆三年(1043)八月,範仲淹任參知政事,富弼為樞密副使。九月,他們提齣十項改革方案: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疏上,大部都被仁宗采納,頒行全國,號稱“新政”。但因新政限製大官僚大地主特權,實行時遇到強烈反對,不久即罷。
3.三口通商大臣
1861年清政府設立的專管北部中國沿海通商口岸事務的臨時差使。1861年,清政府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下設三口通商大臣。常駐天津,辦理牛莊(後改營口)、天津、登州(後改煙台)三口通商事務,並管理天津關稅。遇有要事準會同直隸、山東、奉天的各級官員商辦。設置10年,由崇厚專任。同治九年(1870年天律教案發生,改由直隸總督李鴻章兼任,改稱“北洋通商大臣”。
4.嚴復
清末思想傢、敎育傢。福建省閩侯縣人。1877年赴英國海軍學校學習兩年。歸國後任北洋水師學堂總教習、總辦,執教達20年。甲午戰爭後,主張變法維新,在天津《直報》上撰文要求學習西方,反對頑固保守。1897年創辦《國聞報》,協辦通藝學堂。1896年起,從事翻譯工作,先後譯齣《天演論》《原富》《法意》《穆勒名學》《群學肄言》等西方名著,對傳播西方資本主義的思想文化影響甚大,並首次提齣“信、達、雅”的翻譯標準。
5.廣州十三行
亦稱“洋行”、“洋貨行”、“外洋行”。鴉片戰爭前官府特許經營在廣州對外貿易的商行。清初沿明之習,命名十三行。實元定數,最多時達二十六傢。最少時僅四傢。對官府負有擔保和繳納外洋船貨稅餉、規禮,傳達官府政令、代遞外商岔文、管理外商等義務,是官府與外商交涉的中介,並享有對外貿易的特權,所有進齣口商貨均需由十三行買賣。初為牙行性質,乾隆四十七年十三行商人組成公行,專攬茶、絲度大宗貿易。雖有行會組織,彼此間仍有競爭。在對外貿易中獲利雖多,但被官府勒索亦多。五口通商後,十三行獨攬中外貿易的特權被取消,乃趨沒落。
6.黨錮之禍
東漢桓帝、靈帝時,士大夫與宦官發生的黨爭。桓帝時,世傢大族李膺等聯結太學生抨擊朝政。166年,宦官將李膺等逮捕,後雖釋放,但終身不許做官。靈帝時,外戚解除黨禁,欲誅滅宦官,事泄。宦官於169年將李膺等百餘人下獄處死,並陸續囚禁、流放、處死數百人。後靈帝在宦官挾持下,下令凡“黨人”的門生故吏、父子兄弟,都免官禁錮,史稱“黨錮之禍”。黨錮之禍傷及漢朝根本,為黃巾之亂和漢朝的最終滅亡埋下瞭伏筆。
7.改土歸流
明清在西南地區推行的地方行政區劃和地方官吏任命改革。明朝開始實行改土歸流,即廢除世襲的土官,改設可以隨時任命的流官。雍正時期,鄂爾泰任雲南巡撫兼雲貴總督,改土歸流先後在雲貴川桂等地進行,撤銷土司,在原土司地區設府縣廳州,實行與漢族地區相同的製度,如清丈土地、編製戶口等。改土歸流加強瞭西南地區與內地的聯係,有利於促進該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和鞏固西南邊防。
8.《唐律疏議》
唐朝頒布的國傢法典,是刑律和注疏的閤編。本名《律疏》。唐高祖時開始製訂唐律,太宗時修訂完成,唐永徽三年(652),高宗命長孫無忌等人對律文逐條加以解釋,並設有問答,成三十捲,於次年頒行。律疏與律文具有同等效力。疏與律統稱為《永徽律疏》,後世稱為《唐律疏議》。開元二十五年(737)又重加刊定,故今所見刊本有永徽以後的地名、職官、名物及避諱字樣。全書分十二篇,為名例、衛禁、職製、戶婚、廄庫、擅興、賊盜、鬥訟、詐僞、雜律、捕亡、斷獄,五百條。《唐律疏議》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最完整的封建法典,為唐後各代立法所本,並對日本、朝鮮、越南的古代法律産生一定影響。
9.《海國圖誌》
鴉片戰爭後魏源編寫的地理著作。林則徐在廣州主持禁煙時,為瞭解西方情況,抵禦列強侵略,請人譯述英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編成《四洲誌》,記敘瞭世界五大洲30多個國傢的地理和曆史。1841年,魏源受林則徐委托,以《四洲誌》為基礎,又參考其他文獻資料於1842年編成《海國圖誌》,50捲。本書主張學習西方科學技術,提齣“師夷長技以製夷”,對洋務派、維新派與日本的明治維新均産生瞭一定影響。
10.蒲安臣條約
1868年美國卸任駐華公使蒲安臣代錶清政府與美國訂立的條約。又稱《蒲安臣條約》。1868年,清政府派遣卸任的美國駐華公使蒲安臣以“辦理各國中外交涉事務大臣”頭銜,率領使團前往美國和歐洲各國辦理交涉。7月,蒲安臣擅自越權與美國國務卿西化德在華盛頓簽訂該約。主要內容為:(1)兩國人民可隨時自由往來、遊曆、貿易或久居;(2)兩國人民均可入對方官學,並受優惠待遇;雙方得在對方設立學堂。(3)兩國僑民不得因宗教信仰的不同而受到歧視。1869年11月23日,雙方在北京交換瞭批準書。
三,簡答題
1.簡述鄭和下西洋的經過及影響
(一)曆史背景。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多方麵的,既要宣傳明朝的國威,擴大明朝 在海外的政治影響,招諭各國前來朝貢,也有發展以朝貢為形式的海外貿易的意圖。
(二)過程。從永樂三年(1405年)到宣德八年(1433年),鄭和共七次率領龐大 的船隊下西洋,曆時28年。鄭和船隊遊曆南洋群島諸國,到達中南半島、印度半島、 阿拉伯半島等亞非的30多個國傢,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越過瞭赤道。鄭和所率船隊滿載瓷器、茶葉、鐵器、農具、絲綢、金銀等國內産品,去換取亞、非各國的象牙、香料、寶石等奇珍,因此他們的船隻被稱為“寶船”。
(三)意義。(1)鄭和船隊七次遠航,最遠到達赤道以南的非洲東海岸地方,比意大利人哥倫布和葡萄牙人達•伽馬發現新航路要早半個世紀以上。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是中國對世界航海事業的巨大貢獻。同時也加強瞭中國與亞、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2)跟隨鄭和下西洋的使者費信著《星槎勝覽》、馬歡著《瀛涯勝覽》、鞏珍著《西洋番國誌》。這三部書記載瞭所至各國的概況,如生活習慣、風俗禮儀和社會生産等,是研究中外關係史的重要資料。
2.簡述三國屯田製
屯田是中國封建政府組織勞動者在官地上進行開墾耕作的農業生産組織形式,曹魏時曾大規模推行屯田。赤壁之戰後,三國鼎立局麵基本形成。曹操占據的北方地區經過長期戰亂,經濟凋敝、土地荒蕪。為瞭恢復生産,同時為瞭保證軍需,曹魏集團采取瞭一係列措施,除瞭招撫流民迴鄉耕種,還在統治區域內大規模推行屯田製。
曹魏的屯田製主要有兩種形式,即軍屯和民屯,但實際上都采取瞭軍事化的管理形式。民屯始於建安元年(196年),最初是在許昌附近,後來陸續推廣到其他地區,大多分布在洛陽一帶及黃河中遊土地肥沃或有戰略意義的地區。民屯將招募或強製遷移的流民以五十人為一屯,作為屯田的基本單位,采用軍事組織的方式進行管理,並設立管理官員司馬,司馬之上有屯田都尉、典農中郎將或典農校尉,中央則是大司馬總領。政府對民屯徵收五成至六成的田租,用以補充軍需。
軍屯主要麵嚮士兵及其傢屬,始於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左右。軍屯主要分布在軍隊及其傢屬聚集的地區,特彆是在與吳蜀對抗的地區,由於駐紮的軍隊眾多,因此軍屯的規模也很大。軍屯的基本單位是營,每營60人,逐級設有度支都尉、度支中郎將或度支校尉等官職。軍屯的田租大緻與民屯相同,也為收成的五成至六成。
屯田采用軍事編製形式,剝削率也比較高,屯田上的民眾和士兵及其傢屬飽受統治者的歧視和壓迫,因此逃亡或反抗時有發生。但從整體看來,屯田的積極作用是主要的。一方麵,屯田特彆是民屯將因戰亂導緻的大批流民和荒蕪土地重新結閤起來,使戰爭環境下的社會生産得以繼續進行,不但穩定瞭社會秩序,消除瞭不安定因素,而且有利於經濟的恢復發展。另一方麵,政府從屯田之中獲得瞭極大的益處,在消除社會不安定因素的同時,可以取得大量軍需,保證軍隊的作戰需要,使軍隊供應有瞭相對穩定可靠的 基礎。這一點是曹魏集團能在軍閥混戰中取得最終勝利的重要因素之一。曹魏屯田取得的成功也為後人樹立瞭成功的典型,其後的曆代王朝基本上都有或多或少的屯田,因此曹魏屯田的影響也絕不限於一時。
3.簡述清朝外交機構的演變過程
1840年的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它開啓瞭中國社會由傳統嚮近代的重要轉型。就中國外交史而言,近代中國外交製度也經曆瞭一個較長的演變過程。
鴉片戰爭前,清朝並無辦理外交事務的專門機構,涉外事務由禮部和理藩院兼理。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先是派齣“欽差大臣”處理有關對外交涉事宜,後來又設置瞭一個專門與洋人打交道的“五口通商大臣”。第二次鴉片戰爭後,1861年,中國近代第一個以辦理外交為主的機構——總理衙門成立。總理衙門設立之初,執掌外交大權,在清政府中央機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1901年,根據《辛醜條約》,外務部成立,其職掌與總理衙門相同。外務部較總理衙門更為完備和正規,列六部之首,足以錶明外交機構在清朝中央政府地位的提升。1911年,清政府實行責任內閣製,外務部成為內閣中的一個部,設大臣和副大臣主持部務。
1911年10月,清王朝滅亡。次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設外交部,其職掌是:管理外國交涉,及關於外人事務並在外僑民事,保護在外商業,監督外交官及領事。1912年,陸徵祥任外交總長。陸上任伊始,就按照西方國傢外交部的模式來改組外交部。新的外交部在職掌、內部組織等方麵大體上與南京臨時政府的外交部相同。在外交部駐外機構的改革方麵,駐外使館和領事館改為專業機構,從事外交的人員為職業外交官。這樣,中國首次齣現瞭較完善正規的外交機構。此後,北洋政府的外交部大體上因襲於此。1928年10月,南京國民政府成立,新的國民政府實行五院製,外交部成為五院之一的行政院的一個部,這時的外交部已成為一個新型的、現代的外交機構瞭。
總之,近代中國外交製度的演變,一方麵,反映瞭中國逐漸由一個主權國傢變成由列強任意宰割的半殖民地國傢的曆史進程;另一方麵,也展示瞭中國開始從封建保守中走齣來,在藉鑒和吸收兩方先進文化的過程中,逐漸走上瞭一條坎坷的近代化道路。
4.簡述史迪威事件
史迪威事件是中美抗日戰爭後期外交關係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與國民政府在對日作戰的戰略方針及有關問題上發生矛盾鬥爭,美國總統羅斯福應蔣介石要求從中國戰區召迴史迪威,此為史迪威事件核心。其經過大緻為: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政府從經濟上、政治上、軍事上積極支持蔣介石國民黨政府,使其繼續抗戰和加強對國民黨政府的控製。但是,由於中國人民革命力量在抗戰中迅速發展,國民黨統治區的軍事、政治、經濟危機日益嚴重,使美國政府十分憂慮。1942年1月29日,根據蔣介石的請求,美國派任史迪威中將來華擔任瞭中國戰區統帥部參謀長。在如何看待共産黨及其軍隊問題和爭奪軍事指揮上,蔣介石和史迪威存在著嚴重的分歧和衝突。這種衝突主要錶現在政治、軍事戰略以及與其相關的是否裝備軍隊、租界物資控製權的方麵,並由此導緻蔣、史矛盾不斷激化。1944年10月,美國總統羅斯福將史迪威調離迴國。
四,論述題
1.試論述漢朝對絲綢之路的經營及影響
“絲綢之路”這一名稱是19世紀70年代由德國地理學傢李希霍芬在其所著《中國》一書中最先使用的。他將從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間,中國與河中地區(指中亞的阿姆河與锡爾河之間的地帶)以及中國與印度之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路綫,稱作“絲綢之路”。故絲綢之路一般指陸上絲綢之路,因大量中國絲及絲織品經由此道運往西方而得名。
(一)開闢與路綫。陸上絲綢之路開通於張騫齣使西域。公元前3世紀,中國即以盛産絲織品而聞名於世界,被稱為“絲國”。漢初,河西走廊曾先後為烏孫、月氏、匈奴所占,漢與西方的道路難於通達。元光二年(前133年)以後,漢武帝連年派兵進攻匈奴,先後設立酒泉、武威、張掖、敦煌四郡,溝通瞭內地與西域的直接交往。元狩四年(前119年)前後,張騫第二次齣使西域,攜帶的金、帛價值數韆巨萬,用作饋贈的禮物。漢使不僅到達瞭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還到達瞭奄蔡、安息、條支等國。 此後,中亞、西亞各國也經常派使節到漢朝長安,進行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當時自長安經河西走廊通嚮中亞共有兩條路:一條齣陽關,沿昆侖山北麓西行,經安息到達大秦,或者由大月氏南入身毒(印度);另一條路是齣玉門關,沿天山南麓西行,至康居等地。這兩條大路成為當時經濟交流的兩大動脈。西漢末年,絲綢之路因戰亂而隔阻,東漢時再度繁榮。
除此之外,漢代還開通瞭海上絲綢之路。當時重要的航綫有兩條。一條嚮東,自山東半島東渡,可達朝鮮半島,再繞半島而東,可達日本。一條嚮南,自徐聞(今廣東徐聞)、閤浦(今廣西閤浦)沿印度支那半島近海南行,可到半島南部及馬來半島各國;又經今馬六甲海峽,西過印度洋,至印度東南。這些國傢運至漢地的貨物有明珠、璧流離等奇石異物,漢人運往這些國傢的物品為黃金器物和各種絲織品。
(二)意義。絲綢之路在曆史上促進瞭歐、亞、非各國與中國的友好往來和經濟文化的交流。絲路上各國的物産珍品、動植物種、生産技術、科學成果、文化藝術、政治製度、宗教信仰進行著持續不斷的交流,推動瞭世界文明的發展。通過絲綢之路的經濟文化交流,極大地豐富瞭中國各族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促進瞭經濟的共同發展,對於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傢的形成和鞏固有深遠影響。
2.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
失敗的原因:
由於敵人的力量過於強大,資産階級又過於軟弱,戊戌維新運動終於失敗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通過自上而下的資産階級改革,在中國建立獨立的資本主義社會是不可能的。
第一,中國封建頑固勢力異常強大。 而西方資本主義國傢不希望中國走上獨立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於是,中外反動勢力共同絞殺瞭維新運動。
第二,歸根到底是由中國資本主義發展水平決定,中國資本主義發展水平很低,經濟基礎還很薄弱,資産階級力量弱小。資産階級力量不足以同封建勢力相抗衡,這是戊戌變法失敗的根本原因。
第三,由於資産階級維新派的軟弱性和妥協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氣,隻采取改良的辦法,並對封建反動勢力和列強寄於幻想,遠離瞭民眾,又害怕民眾,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眾的支持,歸於失敗。
第四,中國人民的革命鬥爭,當時主要有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反洋教鬥爭和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而以反對封建製度、要求發展資本主義為目標的人民革命鬥爭還沒有形成。
第五,正處於帝國主義時期,當時中國不具備使改革取得成功的國際環境。
3.《中蘇互不侵犯條約》
《中蘇互不侵犯條約》是指中國國民黨政府與蘇聯政府於1937年8月20日在南京簽訂的條約,規定:“倘締約國之一方受一個或數個第三國侵略時,彼締約國約定,在衝突全部時間內,對該第三國不得直接或間接予以任何援助”。通過該條約蘇聯政府嚮中國提供物資援助,1937年11月派遣空軍誌願隊來華作戰。到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前,先後來華的蘇聯誌願人員約2000名,其中約200名誌願人員在中國戰場犧牲 。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蘇聯是世界上唯一的社會主義國傢,也是帝國主義和法西斯勢力攻擊的主要目標。蘇聯的戰略目標十分明確,即通過中國的有效抵抗來拖住日本,使其無力侵犯蘇聯遠東地區。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發動全麵侵華戰爭,將中國人民推嚮災難的深淵。南京國民政府展開積極的外交,尋求西方各國的援助,但在戰爭初期卻很少有西方國傢願意引火燒身、援助中國。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美英等國舉棋不定,蘇聯則嚮中國伸齣瞭援助之手。
1937年8月21日,《中蘇互不侵犯條約》簽訂。根據這一條約,蘇聯不僅對中國的抗戰給予道義支持,也提供瞭大量軍事援助,這對中國人民是極大的鼓舞。
通過該條約蘇聯政府嚮中國提供物資援助,1937年11月派遣空軍誌願隊來華作戰。到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前,先後來華的蘇聯誌願人員約2000名,其中約200名誌願人員在中國戰場犧牲。
2018蘇州科技大學中國史真題
一、名詞解釋
1.閤縱連橫
戰國時期縱橫傢所宣揚並推行的外交和軍事政策。其代錶人物有公孫衍、張儀、蘇秦等人。所謂“閤縱”即“閤眾弱以攻一強”,“連橫”即“事一強以攻眾弱”,其區彆即在於各國對東、西兩大強國齊或秦的不同關係。如各國南北相聯係,共同對付秦、齊之一,即為閤縱;各國與秦、齊之一結成東西橫嚮關係來對付南北他國,即為連橫。秦、齊在適當的時機也通過加入閤縱集團來對付對方。閤縱連橫的實質是戰國時期的各大國為拉攏與國而進行的外交、軍事鬥爭,以達到兼並和擴展土地的目的。閤縱連橫的鬥爭適應瞭戰國形勢發展的需要,對各國政治産生瞭很大影響。
2.慶曆新政
北宋仁宗慶曆年間的政治改革。宋初以來,大地主兼並土地日益劇烈,景佑以後,宋夏戰爭爆發,加以契丹渝盟,軍費與歲幣增加,農民負擔加重。慶曆時,各地陸續發生農民起義。統治階級部分人士為剋服危機,相繼提齣改革意見。慶曆三年(1043)八月,範仲淹任參知政事,富弼為樞密副使。九月,他們提齣十項改革方案: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疏上,大部都被仁宗采納,頒行全國,號稱“新政”。但因新政限製大官僚大地主特權,實行時遇到強烈反對,不久即罷。
3.三口通商大臣
1861年清政府設立的專管北部中國沿海通商口岸事務的臨時差使。1861年,清政府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下設三口通商大臣。常駐天津,辦理牛莊(後改營口)、天津、登州(後改煙台)三口通商事務,並管理天津關稅。遇有要事準會同直隸、山東、奉天的各級官員商辦。設置10年,由崇厚專任。同治九年(1870年天律教案發生,改由直隸總督李鴻章兼任,改稱“北洋通商大臣”。
4.嚴復
清末思想傢、敎育傢。福建省閩侯縣人。1877年赴英國海軍學校學習兩年。歸國後任北洋水師學堂總教習、總辦,執教達20年。甲午戰爭後,主張變法維新,在天津《直報》上撰文要求學習西方,反對頑固保守。1897年創辦《國聞報》,協辦通藝學堂。1896年起,從事翻譯工作,先後譯齣《天演論》《原富》《法意》《穆勒名學》《群學肄言》等西方名著,對傳播西方資本主義的思想文化影響甚大,並首次提齣“信、達、雅”的翻譯標準。
5.廣州十三行
亦稱“洋行”、“洋貨行”、“外洋行”。鴉片戰爭前官府特許經營在廣州對外貿易的商行。清初沿明之習,命名十三行。實元定數,最多時達二十六傢。最少時僅四傢。對官府負有擔保和繳納外洋船貨稅餉、規禮,傳達官府政令、代遞外商岔文、管理外商等義務,是官府與外商交涉的中介,並享有對外貿易的特權,所有進齣口商貨均需由十三行買賣。初為牙行性質,乾隆四十七年十三行商人組成公行,專攬茶、絲度大宗貿易。雖有行會組織,彼此間仍有競爭。在對外貿易中獲利雖多,但被官府勒索亦多。五口通商後,十三行獨攬中外貿易的特權被取消,乃趨沒落。
6.黨錮之禍
東漢桓帝、靈帝時,士大夫與宦官發生的黨爭。桓帝時,世傢大族李膺等聯結太學生抨擊朝政。166年,宦官將李膺等逮捕,後雖釋放,但終身不許做官。靈帝時,外戚解除黨禁,欲誅滅宦官,事泄。宦官於169年將李膺等百餘人下獄處死,並陸續囚禁、流放、處死數百人。後靈帝在宦官挾持下,下令凡“黨人”的門生故吏、父子兄弟,都免官禁錮,史稱“黨錮之禍”。黨錮之禍傷及漢朝根本,為黃巾之亂和漢朝的最終滅亡埋下瞭伏筆。
7.改土歸流
明清在西南地區推行的地方行政區劃和地方官吏任命改革。明朝開始實行改土歸流,即廢除世襲的土官,改設可以隨時任命的流官。雍正時期,鄂爾泰任雲南巡撫兼雲貴總督,改土歸流先後在雲貴川桂等地進行,撤銷土司,在原土司地區設府縣廳州,實行與漢族地區相同的製度,如清丈土地、編製戶口等。改土歸流加強瞭西南地區與內地的聯係,有利於促進該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和鞏固西南邊防。
8.《唐律疏議》
唐朝頒布的國傢法典,是刑律和注疏的閤編。本名《律疏》。唐高祖時開始製訂唐律,太宗時修訂完成,唐永徽三年(652),高宗命長孫無忌等人對律文逐條加以解釋,並設有問答,成三十捲,於次年頒行。律疏與律文具有同等效力。疏與律統稱為《永徽律疏》,後世稱為《唐律疏議》。開元二十五年(737)又重加刊定,故今所見刊本有永徽以後的地名、職官、名物及避諱字樣。全書分十二篇,為名例、衛禁、職製、戶婚、廄庫、擅興、賊盜、鬥訟、詐僞、雜律、捕亡、斷獄,五百條。《唐律疏議》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最完整的封建法典,為唐後各代立法所本,並對日本、朝鮮、越南的古代法律産生一定影響。
9.《海國圖誌》
鴉片戰爭後魏源編寫的地理著作。林則徐在廣州主持禁煙時,為瞭解西方情況,抵禦列強侵略,請人譯述英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編成《四洲誌》,記敘瞭世界五大洲30多個國傢的地理和曆史。1841年,魏源受林則徐委托,以《四洲誌》為基礎,又參考其他文獻資料於1842年編成《海國圖誌》,50捲。本書主張學習西方科學技術,提齣“師夷長技以製夷”,對洋務派、維新派與日本的明治維新均産生瞭一定影響。
10.蒲安臣條約
1868年美國卸任駐華公使蒲安臣代錶清政府與美國訂立的條約。又稱《蒲安臣條約》。1868年,清政府派遣卸任的美國駐華公使蒲安臣以“辦理各國中外交涉事務大臣”頭銜,率領使團前往美國和歐洲各國辦理交涉。7月,蒲安臣擅自越權與美國國務卿西化德在華盛頓簽訂該約。主要內容為:(1)兩國人民可隨時自由往來、遊曆、貿易或久居;(2)兩國人民均可入對方官學,並受優惠待遇;雙方得在對方設立學堂。(3)兩國僑民不得因宗教信仰的不同而受到歧視。1869年11月23日,雙方在北京交換瞭批準書。
三,簡答題
1.簡述鄭和下西洋的經過及影響
(一)曆史背景。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多方麵的,既要宣傳明朝的國威,擴大明朝 在海外的政治影響,招諭各國前來朝貢,也有發展以朝貢為形式的海外貿易的意圖。
(二)過程。從永樂三年(1405年)到宣德八年(1433年),鄭和共七次率領龐大 的船隊下西洋,曆時28年。鄭和船隊遊曆南洋群島諸國,到達中南半島、印度半島、 阿拉伯半島等亞非的30多個國傢,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越過瞭赤道。鄭和所率船隊滿載瓷器、茶葉、鐵器、農具、絲綢、金銀等國內産品,去換取亞、非各國的象牙、香料、寶石等奇珍,因此他們的船隻被稱為“寶船”。
(三)意義。(1)鄭和船隊七次遠航,最遠到達赤道以南的非洲東海岸地方,比意大利人哥倫布和葡萄牙人達•伽馬發現新航路要早半個世紀以上。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是中國對世界航海事業的巨大貢獻。同時也加強瞭中國與亞、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2)跟隨鄭和下西洋的使者費信著《星槎勝覽》、馬歡著《瀛涯勝覽》、鞏珍著《西洋番國誌》。這三部書記載瞭所至各國的概況,如生活習慣、風俗禮儀和社會生産等,是研究中外關係史的重要資料。
2.簡述三國屯田製
屯田是中國封建政府組織勞動者在官地上進行開墾耕作的農業生産組織形式,曹魏時曾大規模推行屯田。赤壁之戰後,三國鼎立局麵基本形成。曹操占據的北方地區經過長期戰亂,經濟凋敝、土地荒蕪。為瞭恢復生産,同時為瞭保證軍需,曹魏集團采取瞭一係列措施,除瞭招撫流民迴鄉耕種,還在統治區域內大規模推行屯田製。
曹魏的屯田製主要有兩種形式,即軍屯和民屯,但實際上都采取瞭軍事化的管理形式。民屯始於建安元年(196年),最初是在許昌附近,後來陸續推廣到其他地區,大多分布在洛陽一帶及黃河中遊土地肥沃或有戰略意義的地區。民屯將招募或強製遷移的流民以五十人為一屯,作為屯田的基本單位,采用軍事組織的方式進行管理,並設立管理官員司馬,司馬之上有屯田都尉、典農中郎將或典農校尉,中央則是大司馬總領。政府對民屯徵收五成至六成的田租,用以補充軍需。
軍屯主要麵嚮士兵及其傢屬,始於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左右。軍屯主要分布在軍隊及其傢屬聚集的地區,特彆是在與吳蜀對抗的地區,由於駐紮的軍隊眾多,因此軍屯的規模也很大。軍屯的基本單位是營,每營60人,逐級設有度支都尉、度支中郎將或度支校尉等官職。軍屯的田租大緻與民屯相同,也為收成的五成至六成。
屯田采用軍事編製形式,剝削率也比較高,屯田上的民眾和士兵及其傢屬飽受統治者的歧視和壓迫,因此逃亡或反抗時有發生。但從整體看來,屯田的積極作用是主要的。一方麵,屯田特彆是民屯將因戰亂導緻的大批流民和荒蕪土地重新結閤起來,使戰爭環境下的社會生産得以繼續進行,不但穩定瞭社會秩序,消除瞭不安定因素,而且有利於經濟的恢復發展。另一方麵,政府從屯田之中獲得瞭極大的益處,在消除社會不安定因素的同時,可以取得大量軍需,保證軍隊的作戰需要,使軍隊供應有瞭相對穩定可靠的 基礎。這一點是曹魏集團能在軍閥混戰中取得最終勝利的重要因素之一。曹魏屯田取得的成功也為後人樹立瞭成功的典型,其後的曆代王朝基本上都有或多或少的屯田,因此曹魏屯田的影響也絕不限於一時。
3.簡述清朝外交機構的演變過程
1840年的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它開啓瞭中國社會由傳統嚮近代的重要轉型。就中國外交史而言,近代中國外交製度也經曆瞭一個較長的演變過程。
鴉片戰爭前,清朝並無辦理外交事務的專門機構,涉外事務由禮部和理藩院兼理。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先是派齣“欽差大臣”處理有關對外交涉事宜,後來又設置瞭一個專門與洋人打交道的“五口通商大臣”。第二次鴉片戰爭後,1861年,中國近代第一個以辦理外交為主的機構——總理衙門成立。總理衙門設立之初,執掌外交大權,在清政府中央機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1901年,根據《辛醜條約》,外務部成立,其職掌與總理衙門相同。外務部較總理衙門更為完備和正規,列六部之首,足以錶明外交機構在清朝中央政府地位的提升。1911年,清政府實行責任內閣製,外務部成為內閣中的一個部,設大臣和副大臣主持部務。
1911年10月,清王朝滅亡。次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設外交部,其職掌是:管理外國交涉,及關於外人事務並在外僑民事,保護在外商業,監督外交官及領事。1912年,陸徵祥任外交總長。陸上任伊始,就按照西方國傢外交部的模式來改組外交部。新的外交部在職掌、內部組織等方麵大體上與南京臨時政府的外交部相同。在外交部駐外機構的改革方麵,駐外使館和領事館改為專業機構,從事外交的人員為職業外交官。這樣,中國首次齣現瞭較完善正規的外交機構。此後,北洋政府的外交部大體上因襲於此。1928年10月,南京國民政府成立,新的國民政府實行五院製,外交部成為五院之一的行政院的一個部,這時的外交部已成為一個新型的、現代的外交機構瞭。
總之,近代中國外交製度的演變,一方麵,反映瞭中國逐漸由一個主權國傢變成由列強任意宰割的半殖民地國傢的曆史進程;另一方麵,也展示瞭中國開始從封建保守中走齣來,在藉鑒和吸收兩方先進文化的過程中,逐漸走上瞭一條坎坷的近代化道路。
4.簡述史迪威事件
史迪威事件是中美抗日戰爭後期外交關係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與國民政府在對日作戰的戰略方針及有關問題上發生矛盾鬥爭,美國總統羅斯福應蔣介石要求從中國戰區召迴史迪威,此為史迪威事件核心。其經過大緻為: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政府從經濟上、政治上、軍事上積極支持蔣介石國民黨政府,使其繼續抗戰和加強對國民黨政府的控製。但是,由於中國人民革命力量在抗戰中迅速發展,國民黨統治區的軍事、政治、經濟危機日益嚴重,使美國政府十分憂慮。1942年1月29日,根據蔣介石的請求,美國派任史迪威中將來華擔任瞭中國戰區統帥部參謀長。在如何看待共産黨及其軍隊問題和爭奪軍事指揮上,蔣介石和史迪威存在著嚴重的分歧和衝突。這種衝突主要錶現在政治、軍事戰略以及與其相關的是否裝備軍隊、租界物資控製權的方麵,並由此導緻蔣、史矛盾不斷激化。1944年10月,美國總統羅斯福將史迪威調離迴國。
四,論述題
1.試論述漢朝對絲綢之路的經營及影響
“絲綢之路”這一名稱是19世紀70年代由德國地理學傢李希霍芬在其所著《中國》一書中最先使用的。他將從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間,中國與河中地區(指中亞的阿姆河與锡爾河之間的地帶)以及中國與印度之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路綫,稱作“絲綢之路”。故絲綢之路一般指陸上絲綢之路,因大量中國絲及絲織品經由此道運往西方而得名。
(一)開闢與路綫。陸上絲綢之路開通於張騫齣使西域。公元前3世紀,中國即以盛産絲織品而聞名於世界,被稱為“絲國”。漢初,河西走廊曾先後為烏孫、月氏、匈奴所占,漢與西方的道路難於通達。元光二年(前133年)以後,漢武帝連年派兵進攻匈奴,先後設立酒泉、武威、張掖、敦煌四郡,溝通瞭內地與西域的直接交往。元狩四年(前119年)前後,張騫第二次齣使西域,攜帶的金、帛價值數韆巨萬,用作饋贈的禮物。漢使不僅到達瞭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還到達瞭奄蔡、安息、條支等國。 此後,中亞、西亞各國也經常派使節到漢朝長安,進行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當時自長安經河西走廊通嚮中亞共有兩條路:一條齣陽關,沿昆侖山北麓西行,經安息到達大秦,或者由大月氏南入身毒(印度);另一條路是齣玉門關,沿天山南麓西行,至康居等地。這兩條大路成為當時經濟交流的兩大動脈。西漢末年,絲綢之路因戰亂而隔阻,東漢時再度繁榮。
除此之外,漢代還開通瞭海上絲綢之路。當時重要的航綫有兩條。一條嚮東,自山東半島東渡,可達朝鮮半島,再繞半島而東,可達日本。一條嚮南,自徐聞(今廣東徐聞)、閤浦(今廣西閤浦)沿印度支那半島近海南行,可到半島南部及馬來半島各國;又經今馬六甲海峽,西過印度洋,至印度東南。這些國傢運至漢地的貨物有明珠、璧流離等奇石異物,漢人運往這些國傢的物品為黃金器物和各種絲織品。
(二)意義。絲綢之路在曆史上促進瞭歐、亞、非各國與中國的友好往來和經濟文化的交流。絲路上各國的物産珍品、動植物種、生産技術、科學成果、文化藝術、政治製度、宗教信仰進行著持續不斷的交流,推動瞭世界文明的發展。通過絲綢之路的經濟文化交流,極大地豐富瞭中國各族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促進瞭經濟的共同發展,對於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傢的形成和鞏固有深遠影響。
2.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
失敗的原因:
由於敵人的力量過於強大,資産階級又過於軟弱,戊戌維新運動終於失敗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通過自上而下的資産階級改革,在中國建立獨立的資本主義社會是不可能的。
第一,中國封建頑固勢力異常強大。 而西方資本主義國傢不希望中國走上獨立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於是,中外反動勢力共同絞殺瞭維新運動。
第二,歸根到底是由中國資本主義發展水平決定,中國資本主義發展水平很低,經濟基礎還很薄弱,資産階級力量弱小。資産階級力量不足以同封建勢力相抗衡,這是戊戌變法失敗的根本原因。
第三,由於資産階級維新派的軟弱性和妥協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氣,隻采取改良的辦法,並對封建反動勢力和列強寄於幻想,遠離瞭民眾,又害怕民眾,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眾的支持,歸於失敗。
第四,中國人民的革命鬥爭,當時主要有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反洋教鬥爭和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而以反對封建製度、要求發展資本主義為目標的人民革命鬥爭還沒有形成。
第五,正處於帝國主義時期,當時中國不具備使改革取得成功的國際環境。
3.《中蘇互不侵犯條約》
《中蘇互不侵犯條約》是指中國國民黨政府與蘇聯政府於1937年8月20日在南京簽訂的條約,規定:“倘締約國之一方受一個或數個第三國侵略時,彼締約國約定,在衝突全部時間內,對該第三國不得直接或間接予以任何援助”。通過該條約蘇聯政府嚮中國提供物資援助,1937年11月派遣空軍誌願隊來華作戰。到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前,先後來華的蘇聯誌願人員約2000名,其中約200名誌願人員在中國戰場犧牲 。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蘇聯是世界上唯一的社會主義國傢,也是帝國主義和法西斯勢力攻擊的主要目標。蘇聯的戰略目標十分明確,即通過中國的有效抵抗來拖住日本,使其無力侵犯蘇聯遠東地區。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發動全麵侵華戰爭,將中國人民推嚮災難的深淵。南京國民政府展開積極的外交,尋求西方各國的援助,但在戰爭初期卻很少有西方國傢願意引火燒身、援助中國。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美英等國舉棋不定,蘇聯則嚮中國伸齣瞭援助之手。
1937年8月21日,《中蘇互不侵犯條約》簽訂。根據這一條約,蘇聯不僅對中國的抗戰給予道義支持,也提供瞭大量軍事援助,這對中國人民是極大的鼓舞。
通過該條約蘇聯政府嚮中國提供物資援助,1937年11月派遣空軍誌願隊來華作戰。到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前,先後來華的蘇聯誌願人員約2000名,其中約200名誌願人員在中國戰場犧牲。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