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25/2022, 9:37:51 AM
貞觀四年,帝都長安一片歡騰。今天是帝國大軍凱鏇歸來,獻俘闕下的日子。不久前,李靖、李世績兩位上將軍僅用三個多月的時間就全殲東突厥主力,生擒突厥可汗頡利。武功之盛,遠邁前朝!此時距離唐朝建國纔僅僅十三年! 距離東突厥大軍兵臨長安城下纔僅僅過去四年!
唐王朝滅東突厥之戰,對於唐朝統一草原民族至關重要。這次戰爭的勝利,為唐王朝帶來瞭巨大的戰略利益,它不僅一舉清除瞭隋末以來北方延綿不絕的邊患,還樹立瞭大唐帝國戰無不勝的赫赫聲威,為中國古代疆域最廣、實力最強的盛唐王朝的形成舉行瞭奠基禮!從此大唐百年的光榮與夢想由此開始!
唐太宗戎族騎馬像
東突厥的崛起:
南北朝末期,北方遊牧民族突厥逐漸強盛,續匈奴之後第二次統一瞭北方草原,幅員遼闊,''東至遼海,西至西海萬裏。南至沙漠之北,北起北海五、六韆裏。''軍力強盛,士卒精銳。 ''重兵死而恥病終。''''控弦之士百萬。''
隋朝立國之後,在隋文帝的離間之下,突厥分裂為東突厥和西突厥,相互攻殺,實力驟降。東突厥暫時嚮隋文帝稱臣以積蓄國力,休養生息。十幾年後,隋煬帝當政,中原大亂。各方勢力割據一方。 始畢可汗利用中原的內亂,無暇北顧的機會。先後發兵徵服瞭東部契丹、室韋等部,西盡吐榖渾、高昌諸國。極大的增強瞭東突厥的國力。
始畢可汗開始頻頻南侵,俘虜瞭人口勞力,掠奪金銀財帛。並且支持或者扶持北方割據勢力,擴大中原分裂局麵,藉以坐收漁人之利。
東突厥地圖
城下之盟,春鞦恥之
李淵在太原起兵反隋之初,兵力不足。進軍關中之前由於擔心馬邑的劉武周勾結東突厥伺機偷襲太原。采用權宜之計嚮始畢可汗稱臣納貢,約定:金銀玉帛歸突厥,子女土地歸李淵。以換取突厥的支持和保證太原根據地的安全。始畢可汗派特勤康稍利帶兵五百、軍馬二韆匹相助。
然而,當唐王朝纔定鼎關中的時候,突厥便要求履行舊議,''前後響遺。''、''不可勝紀''。每遣使者至長安,''多暴橫無禮''。李淵父子深以為恥。
李世民纔發動玄武門之變,剛剛登上皇位。突厥大軍就藉此機會閃擊長安。頡利、突利兩可汗親率二十萬騎兵,長驅直入,進至長安附近渭水橋邊,京城震動。
頡利派大將執失思力為使者入城。執失思力氣焰囂張,對唐太宗說:''二可汗總兵百萬,今已至矣!''
唐太宗不懼恐嚇,駁斥瞭突厥的背信棄義,然後將執失思力扣押。自己則單刀赴會,隻帶六騎來到渭水橋邊,與頡利可汗隔水相望,嚴厲的譴責突厥背信棄義,挑起戰火。
頡利可汗見使者去而未迴,李世民又輕騎獨齣。以為唐軍早有準備,生怕中瞭請君入甕之計,準備與李世民講和。 突厥大小部落首領也欽佩唐太宗驚人的勇氣,都''下馬羅拜''。李世民乘機廣施財物,分發各突厥首領。眾首領得瞭好處皆無心戀戰,第二天頡利與李世民在渭水橋重申盟約,在大唐付齣瞭眾多的財物後突厥退兵。
渭水之盟
有大將認為應該和突厥決一死戰。 唐太宗考慮到此時一旦與突厥主力開戰,必有死傷,消耗國力。 即使此戰得勝,也不能一下徹底解決突厥問題。此時先休兵求和施以小惠,讓突厥貴族得意忘形,放鬆戰備。
唐太宗的血恥準備
為瞭雪恥,為瞭大唐北疆的安寜。唐太宗采取瞭幾個積極的舉措加強已方實力,做好反擊準備。即兵法所說的“廟算”:
1、身先士卒,練兵備戰
大唐軍隊雖然精銳,在一統天下的過程中所嚮披靡。但是比起彪悍凶猛,擅長騎射的突厥騎兵,還是稍有差距。為瞭提高軍隊的騎射本領,能與突厥騎兵一較長短。唐太宗每天都抽調幾百名軍士組織訓練,在顯德殿前親自教導騎射,考察士兵們的武藝。
對於成績優良的積極鼓勵為鼓勵士兵他說道:''無事的時候,我教導你們武藝弓箭,等到突厥入侵的時候,我就上前綫當你們的統帥!''皇帝陛下親自督導!還準備親自帶領他們齣徵!受訓士兵誰不驕傲鼓舞?誰能不拼命訓練騎射本領?
有大臣擔心安全問題,唐太宗也不以為意說:''王者視四海一傢,封域之內,皆朕赤子。''唐太宗的話也極大的鼓勵瞭軍隊的情緒。經過數年的訓練,唐軍的戰鬥力得到大大的提升。
唐代騎兵
2、並州屯田,重視馬政。
唐代並州(今山西太原)地理位置重要,是防備突厥南侵的戰略要地。唐太宗任命李世績為並州都督,在靠近突厥的並州(今山西)進行屯田,史稱''歲收榖數韆斜'',幾年下積蓄瞭大批軍糧,免去瞭大軍齣徵之時長途調糧的睏難。李世績在任職期間,也積極的開展對突厥的刺探工作,對於其山川、部落人口等都掌握瞭第一手的詳細情報。
突厥騎兵的強大,促使唐太宗決心建立更為強大的騎兵隊伍。在建國過程中,唐太宗就善用騎兵,奇襲追擊。但是因為國內戰爭頻繁,良馬大批戰死。
正因如此,唐太宗對馬政上升到空前的高度。 唐太宗以太僕卿張萬歲為長官,在隴左地區廣開牧馬監,來保證軍馬的繁殖增長。唐太宗還多方嚮周邊少數民族購買良馬,來保證軍馬的品種和數量。隴右的牧馬地自太宗貞觀年間開始馬匹繁殖極快,大量的良馬為後來唐軍大規模的組建騎兵提供瞭條件。
3、遠交近攻,閤眾連橫 。
東突厥雖然統一瞭大漠草原,但是這是靠著強大的武力徵服的,內部從來不是鐵闆一塊。而頡利可汗頻頻南侵,最後獲利的大都是突厥貴族。其它部落所獲甚少。於是''兵革歲動,國人患之,諸部多苦。''
自灞橋退兵之後,連續幾年草原大雪。諸部牛羊大批死亡。在草原牛羊就是基本生活物質,大批死亡會影響到草原民族的生存。頡利可汗此時又誌驕意滿,對於各個部落收取重稅。直接引起其它各部落的不滿。''六畜多死,國中大餒,頜利用度不給,復重斂諸部,由是下不堪命,內外多叛之。''
唐太宗對於突厥內部的矛盾瞭如指掌,他采取遠交近攻的策略,開始扶持突厥內部心懷不滿的部落。用其人之道還於其人之身!
東麵的契丹、奚等部落在唐太宗的大力招攬之下,先後轉而歸附於唐。太宗皇帝對其賞賜甚厚。
北麵的迴紇、薛延陀等部落一直是突厥''以製北荒''的依靠力量。因為不堪頡利可汗的橫徵暴斂,也先後脫離突厥的統治,為對抗強大的突厥他們還與唐王朝結成同盟。
這些舉措,使得突厥麵臨三麵夾擊的不利局麵,逐漸改善瞭雙方的戰略態勢。
4、 攻取朔方,招降恒州
朔方粱師都,恒州苑君璋是突厥頡利可汗一手扶持的割據政權,兩地地理位置重要,一直是突厥進攻中原的橋頭堡。
貞觀元年,依靠突厥支持割據恒州的苑君璋''見頡利政亂,知將亡。''放棄以前割據一方的想法,在唐太宗的感召下率部投降大唐。大唐打通瞭可以直搗可汗龍庭定襄的通道。
唐太宗又趁迴紇、薛延陀反叛,突厥暫時無暇南顧的時機,派柴紹領軍攻取瞭割據朔方的梁師都,封住瞭突厥進攻關中的必經之路。從此突厥大軍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樣直接進攻關中地區瞭。
唐滅東突厥戰爭
經過精心的準備,大唐兵精糧足,上下一心。已經具備先為不可勝的條件,現在隻待敵之可勝。 貞觀三年,頡利可汗和突利可汗發生巨大矛盾。起因是突利可汗被反叛的迴紇軍擊敗,隻身逃迴後頡利將他重重的責罰瞭一番。
代州都督張公瑾得知消息,馬上嚮唐太宗報告,並列舉瞭齣兵的六大條件:“頡利縱欲逞暴,誅忠良,寵奸臣,一也。薛延陀等諸部皆叛,二也。突利、拓設、欲榖設皆得罪,無所自容,三也。塞北霜旱,糧草乏絕,四也。頡利疏其族類,親委諸鬍,鬍人反復,大軍一臨,必生內變,五也。華人入北,其眾甚多,比聞所在嘯聚,保據山險,大軍齣塞,自然響應,六也。''
高明的統帥往往能捕捉稍縱即逝的戰機。唐太宗馬上抓住這一戰機,貞觀三年十一月,以兵部尚書李靖、並州都督李世績為帥,率領大將柴紹、薛萬徹等統兵十餘萬,準備兵分四路齣擊塞北,大軍開始在邊境集結。
大唐初年,名將輩齣。唐太宗為何選擇李靖和李世績兩人為帥?唐太宗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李靖是隋朝名將韓擒虎的外甥,傢學淵博,文武雙全。歸順大唐後為大唐平定南方肖銑,收復嶺南立下大功,在軍隊素有威望。
李靖善用騎兵遠距離奔襲,謀定而後動,喜歡齣奇製勝,如羚羊掛角無跡可尋。這一點和唐太宗的指揮方式如齣同轍。任命他為主帥也能最大限度的發揮唐軍騎兵的機動性,符閤唐太宗的用兵方案:以奇兵取勝!
李靖像
李世績原本是李密的部將,是在隋末戰爭中成長起來的著名將領。李世績籌劃有度,善納人言。為人老成持重而且愛護士卒。很得士兵擁護。
唐太宗後來曾誇奬說:''於今名將惟李世績、李道宗、薛萬徹三人而已!(李靖當時已經去世)''可見他的份量。啓用他還有一個優勢就是李世績被任命為並州都督多年,並州處於對東突厥的一綫,李世績對於敵情很熟悉。
李世績像
兩人為正副主帥。一個善用奇兵,齣奇製勝。一個中正平和,堂堂正正。兵法曰''以正閤以奇勝。''兩人奇正配閤,相彰得益。
前綫將帥的指揮能力和相互配閤往往決定戰場的勝負,可見唐太宗是煞費苦心,經過深思熟慮的。
第一階段、虛張聲勢、奇襲定襄。
唐軍雲集邊塞,早已被突厥偵知。突利可汗首先率部歸附唐軍,並且親自到長安覲見唐太宗。
頡利可汗自然也得到瞭唐軍大規模集結,準備齣擊的消息。他''一日數驚,惶恐不安。''但是他卻卻始終沒有轉移其大汗龍庭,而且也沒有將部落民眾婦孺和大批牲畜轉移到漠北暫避鋒芒。
為什麼?
原因很簡單,時間!此時已經接近鼕季,漠北苦寒,風雪更大。此時嚮漠北轉移機動,大批的婦孺和牲畜必然死於嚴寒和食物不足。因此隻有等待來年雪化,纔有可能大規模的遷移。
而且頡利也犯瞭一個嚴重的經驗主義錯誤!以為唐軍此刻是在虛張聲勢,真實齣兵時間是在春暖花開的時候。
以往中原王朝齣兵草原大漠往往在春夏之交,以方便大軍行動和糧食運輸。哪有在寒鼕臘月齣塞作戰的?
但是唐太宗和戰神李靖、李世績三位戰神級人物,恰恰把唐軍齣兵時間就定在天寒地凍的正月,齣其不意,攻其不備。正是破其主力的大好時機。
貞觀四年正月,李靖率三韆精銳騎兵悄無聲息從馬邑先行齣發。
突襲!騎兵的經典打法。與唐太宗一脈相承,係齣同源。
同時,李世績續率大軍主力由雲中齣發,準備斜插到白道。堵住突厥軍後撤的要道。
李靖率精騎進抵突厥龍庭所在地定襄城旁的惡陽嶺,開始大張旗鼓的襲擊突厥部落。
頡利可汗始料未及,他認為李靖敢率三韆孤軍深入定襄,後麵肯定有主力隨行。''兵不傾國來,靖敢提孤軍至此?''慌亂之中頡理可汗齣瞭昏招,他帶領突厥主力後撤至磧口,準備以定襄城為點,觀察李靖大軍虛實!如果是主力到來,自己帶領人馬後撤。如果是偏師,前有堅城,後有主力。正好前後夾擊李靖。
想法很美好,現實很殘酷!
李靖敢偏師深入,早就考慮好瞭攻剋定襄的辦法。用騎兵攻堅,智者不為!兵法大傢李靖決定用計,反間計。
在唐軍的離間下,頡利的心腹康蘇密挾隋煬帝皇後蕭氏及其孫楊政道降唐。此時睏守定襄的突厥部眾已人心惶惶,群龍無首,都無心守城。李靖鏇即大破突厥守軍,攻剋定襄。
頡利得知康蘇密降唐,定襄丟失。不再停留繼續率部嚮陰山撤退,在渾河邊與柴紹部交戰之後。又在白道遭到李世績率領的唐軍主力截擊,一方是士氣正旺,一方是驚弓之鳥。一場血戰之後,突厥軍隊大敗。
唐滅東突厥示意圖
第二階段、雪夜奔襲、大敗突厥。
頡利見北撤通道被堵截,隻好收集餘眾數萬退屯鐵山。頡利知道此時已經不是唐軍對手,用起瞭緩兵之計。派親信執失思力為使者,快馬加鞭趕往長安嚮唐太宗謝罪請降,錶示願舉國內附。實際意圖是等待春暖花開,冰雪消融時突破唐軍防綫,轉移到漠北戈壁,伺機再東山再起。
唐太宗何等人物!對於頡利的想法很清楚。但是,如果不允許投降!就是逼突厥殘部與唐軍拼個魚死網破,必定死傷甚眾。如果允許,等天氣轉好頡利必定北逃,到時候就是放虎歸山。
唐太宗決定將計就計,派鴻臚卿唐儉前去談判,安撫頡利。其實就是一個誘餌!一個死間!他的真實想法是拖延頡利,為大軍全殲突厥餘部創造條件!放虎歸山不是唐太宗的作風,除惡務盡纔是戰略天纔李世民的想法!
但是,這件事的關鍵是不能說!畢竟唐儉也是兩朝老臣,而且這件事如果挑明,對於自己的聲譽頗有影響。周圍迴紇,土榖渾等國會怎麼看待自己?朝中的老臣們又如何會看待自己?此事不能明說,隻能意會!
李靖、李世績!相信你們能領會自己的意圖!
身在前綫的李靖和李世績已經看破頡利可汗的意圖,也領會到唐太宗的真實想法。主君不方便做的事,就讓我們來完成吧!
兩人準備奇襲鐵山,藉口充分:''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以此說服持有不同意見的將領。軍令統一後,李靖挑選精騎一萬,帶上二十天的乾糧,悍將蘇定方為前鋒。
一夜急行,來到頡利可汗駐地鐵山附近。此時漫天風雪,頡利可汗正在款待唐儉一行,毫無戒備。前鋒蘇定方帶領前鋒兩百人,離駐地隻有七裏的地方被突厥發現報告給頡利,頡利可汗不信。
蘇定方殺入大營之後,頡利可汗慌亂之下纔帶領親衛倉促撤退。突厥部眾群龍無首,各自為戰。很快被氣勢如虹的唐軍騎兵擊潰。
這一戰,李靖消滅瞭突厥士兵數萬,繳獲無數。於此同時,李世績率主力大軍也堵在突厥北竄的要道磧口,迫使突厥的許多部落投降,俘虜五萬餘人,牛羊馬匹無數。
頡利可汗也在逃亡路上被部下所擒,押送至長安。至此,強大的東突厥汗國被唐軍一戰而定。 捷報傳至長安,大唐舉國歡騰。唐太宗激動不已:''從前的恥辱,今天終於洗雪瞭!''
後記:
東突厥滅亡之後,大唐以其地設置單於、瀚海兩個都護府,管理草原民眾。而且草原部落也為大唐提供瞭源源不斷的戰士和牧馬,為其之後東徵西討打下基礎。唐太宗也在這場大勝之後,在周邊國傢樹立瞭強大的威望,被尊為''天可汗。''在漢人王朝之中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韆古一帝!
李世民戎裝騎馬雕像
結語:
強大的東突厥汗國,憑藉其來去如風,騎射獨步的騎兵集團傲視天下,屢次入侵中原。為何在唐太宗那裏摺戟沉沙?一戰而滅?這其中:
有唐軍士兵的精銳勇猛,奮力拼殺的功勞;
有李靖、李世績的指揮有方,謀略得當的功勞:
當然主要的還是唐太宗的運籌帷幄,決勝韆裏!
孫子兵法開篇就闡述瞭:''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起初,東突厥兵臨長安,唐太宗被迫城下結盟。內心深感恥辱,憤怒萬分!同時他深知''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緻戰。''舉國之戰關係到國傢存亡,不可為自己的一己好惡而擅自開戰。當時唐王朝建國不久,暫時無力與突厥全麵開戰,因此他選擇瞭結盟退讓,以待將來。
但是,唐太宗的以待將來並不是消極的等待,而是積極的籌劃備戰。經過四年的準備,一係列的舉措。唐王朝已經具備與東突厥一較高下的實力。
此時,唐軍雖然實力強大,但是東突厥也是兵馬眾多。沒有一戰碾壓對方的實力。唐太宗還是按兵不動。''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東突厥還沒有露齣太大的破綻,無法一舉破敵。大軍進攻容易付齣巨大的傷亡,而且戰爭持久,勞民傷財損耗國力。唐太宗在等待敵方的破綻齣現!
孫子曰''上兵伐謀,其次伐交!''高明的戰略軍事傢也會積極的聯閤所有力量,分化敵軍,孤立敵軍,為大軍破敵創造條件。唐太宗也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先後招降契丹等部落,與迴紇,土榖渾結成聯盟。答應突利可汗的投誠。都是為瞭孤立突厥的頡利可汗。平時不顯山,不露水。關鍵時刻既收奇效。
等到時機成熟,選將齣徵。更是完美的演繹瞭''以正閤,以奇勝。善齣奇者,無窮於天地,不竭於江河。“的孫子兵法論述。李靖以奇勝,率領騎兵韆裏突襲。李世績以正閤,率堂堂之師正麵迎敵,攻堅剋難。總是打在頡利可汗的軟肋之處,讓其措手不及。
李靖、李世績開始都不是唐太宗的嫡係親信,但是他敢於放手使用而不加限製,能做到用人不疑。唐太宗眼光之獨到,看人之準,識人之明,以見一斑。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作為一個卓越的戰略軍事傢,唐太宗以其行動演詮繹''廟算''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