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魔斯媽媽育兒實錄
孩子寫作業拖拉磨蹭,是這絕對傢長陪孩子學習的一大心病。100個傢長裏麵,至少有99個傢長抱怨自己的孩子寫作業效率不高。我的一位朋友經常跟我吐槽她兒子,一寫作業,不是這裏癢就是那裏疼,動來動去,摳摳橡皮,扯扯頭發,從頭到尾不消停。你催也好、吼也好,恐嚇也好,都沒用。
的確是沒什麼用。想要從根本上解決孩子寫作業拖拉磨蹭的問題,還是得對癥下藥。先分析:孩子為什麼會磨蹭?找到孩子磨蹭的根本原因,纔能找到對應的有效方法。
那麼,孩子寫作業的時候,為什麼會磨蹭呢?
通常來講,有以下三個原因:(1)容易受環境乾擾,專注力不夠;(2)孩子覺得作業太多或太難,有畏難情緒;(3)孩子缺乏時間觀念和時間管理能力。本文我們就針對這3種原因,給齣相應的解決孩子拖延癥的建議和方法。
一、孩子專注力不夠,容易受環境乾擾,怎麼辦?
聊這個話題之前,我們首先要對孩子的專注時長有一個基本認知。
通常來說,3-6歲的孩子,專注時長為10-15分鍾;7-10歲的孩子,專注時長大約在20分鍾左右;10歲以上的孩子,專注時長可以達到30分鍾或更長,這其中又有個體的差異。因此,孩子在寫作業的過程中齣現分神或做些小動作,都是正常的,我們不必過於擔心,隻要他沒有頻繁分神就可以。
相比較專注力,絕大部分孩子寫作業過程中容易分神,是受環境中的乾擾因素太多。比起成人,孩子更容易被乾擾。這跟孩子的大腦結構有關係。過濾無關乾擾信息的能力是大腦的高級功能,具體的功能區域位於大腦的前額葉皮層,然而這一部分腦區,比較緩慢,要到14歲以後纔能逐漸成熟。這就意味著,在整個小學階段,孩子的抗乾擾能力都是比較弱的。
我們知道,良好的學習環境有利於培養孩子好的學習習慣。那麼,解決孩子拖拉磨蹭的問題,要營造一個什麼樣的學習環境呢?建議父母從兩個方麵入手,一個是物理環境,一個是行為環境。
(1)調整物理環境
先來說說物理環境,孩子學習的間要盡量簡單、安靜。過多的元素很容易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尤其是孩子的書桌,多餘的橡皮、鉛筆等文具都要拿走,也不要擺放玩具或者課外書;間的陳設上,要整齊、有序,劃分齣學習區和材料區,學習區就是看書、寫作業的地方,材料區就是放書、放玩具的地方。乾淨、整潔、簡單的學習環境,能大大減少孩子分神的可能。
(2)調整行為環境
行為環境,主要是指父母和其他傢庭成員的行為。孩子寫作業時,父母和其他傢人要盡量避免和孩子交流,在陪作業的過程中,更多的是觀察和適時的提醒,盡量避免在孩子專注寫作業的過程中,和孩子說話,打擾到孩子。
如果孩子一有不會的問題就來問你,你可以提前告訴孩子,不會做的題先標記下來,等到作業全部做完之後,再集中討論。父母呢,也不要一看到孩子齣錯,就忍不住去指點。尤其不要在孩子專心做作業的時候,一會兒去問要不要喝水,一會又問要不要吃點水果。所有這些有意無意的打擾,都是對孩子專注力極大地破壞。
當然,身教勝於言傳。良好的傢庭氛圍、父母平日裏的榜樣影響對孩子也很重要。父母做事情很有節奏感、目標感,孩子便較少齣現拖拉磨蹭的問題。父母如果工作學習時很專注,通常孩子的學習效率也會比較高。我們永遠不可能給到彆人我們自己都沒有的東西。想要養育什麼樣的孩子,請先成為這樣的父母,成為孩子言行和價值觀的榜樣。
二、孩子覺得作業太多或太難,有畏難情緒,怎麼辦?
如果我們經過觀察和瞭解,發現孩子拖拉是因為覺得作業太多或太難,我們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剋服畏難情緒,減輕孩子寫作業的壓力,讓他能夠行動起來。
這其中的關鍵是,教孩子學會拆解任務,把大任務變成一個個具體清晰、可執行的小任務。我們可以使用“清單法”來拆解任務,讓作業變得一目瞭然。
下麵我就來說說“清單法”具體是怎麼操作的:
首先,請孩子拿齣一張紙,與孩子一起,梳理清楚各科的作業。然後,根據孩子的專注時長,把所有作業分成閤適的幾塊小任務,並寫到紙上。最後,與孩子商量任務的排序,讓孩子按照自己覺得好上手的順序來寫作業,並依次完成。在使用“清單法”時,需要把握以下幾個原則:
(1)剛開始,父母需要和孩子一起來梳理清單
父母和孩子充分地討論,完成一個小任務大概需要多長時間,每個小任務的作業量怎麼規劃,完成任務的先後順序等等,在這個過程中,可以給齣你的意見,但盡量讓孩子來做決定,讓孩子對作業有掌控感。等孩子熟悉瞭如何列清單,並養成習慣之後,父母就可以放手讓孩子自己來列清單瞭。
(2)無論如何,先讓孩子行動起來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小孩子寫作業,如果一上來就遇到不會做的難題,很容易他的自信心。 因此,關於完成任務的順序,應該以能夠讓孩子行動起來為原則。一般來說,我們建議把相對簡單、容易的部分,或者孩子感興趣的科目放在前麵,我們還可以把第一個小任務的作業量設置得稍微少一些,也就是“先易後難”。
當然,關於順序的安排也是要和孩子一起商量決定的。不管是什麼順序,目的都是為瞭讓孩子先做起來。當孩子輕鬆完成瞭第一個小任務後,馬上給予鼓勵,這樣,孩子在完成任務的快樂和成就感當中,自然就願意繼續往下做瞭。隨著完成的任務越來越多,他的信心和狀態也會越來越好。
(3)一次隻做一件事,盡量減少科目間的反復切換
很多時候,孩子寫作業都不太有章法,一會兒寫英語,一會兒寫語文,一會兒又迴過頭來寫英語,這無形中增加瞭切換的頻率,也更容易分散注意力。所以,在安排作業順序的時候,除瞭上麵提到的先易後難的原則之外,建議盡量完成某一科的所有作業之後再做另一科。這樣有助於孩子對所學知識思考得更深入。
每次寫作業的學科順序也可以基本固定,比如孩子喜歡數學,就可以養成先做數學的習慣,做完之後再做下一科。確定學科的順序,可以形成一種慣性,讓孩子産生確定感和掌控感,所謂“習慣成自然”,慢慢地,孩子就能自然而然地去完成作業瞭。
“清單法”不僅可以讓孩子把模糊的“大任務”變成清晰可見、並有信心完成的“小任務”,幫助孩子剋服畏難情緒,還可以讓孩子養成事前做計劃的習慣,培養孩子的統籌規劃能力。當孩子按照自己的規劃,一件一件完成任務目標,他的自主性和自信心也就培養起來瞭。
三、孩子沒有時間觀念、缺乏時間管理能力,該怎麼辦?
很多時候,孩子並不是不願意寫作業。而是對時間沒概念。說好玩10分鍾,結果玩著玩著就忘記瞭時間,半小時一小時很快就過去瞭。針對這種情況,我給父母的第一個建議就是,建立規律的作息習慣,一日作息要盡量固定下來。然後以睡覺時間倒推,來安排放學後到睡覺前的這段時間。
孩子作息時間不規律,會導緻時間觀念模糊。比如沒有相對固定的睡覺時間,孩子就無法以此時間倒推,來安排自己的作業和活動:反正慢慢做也沒關係,晚點睡就行瞭。放學迴傢先休息一會兒,但這一會兒是多少,可能磨磨蹭蹭吃完晚飯,就七八點鍾瞭。
日常生活中的關鍵環節一定要有明確的時間節點,否則時間管理就無從談起瞭。所以,我們要幫助孩子建立規律的作息習慣。
第二個建議,先寫作業再自由活動。
這裏說的先寫作業,不是說放學迴傢後,放下書包立馬就開始寫作業。孩子也可以先喝點兒水,休息一小會兒,但時間不宜太長。切不可打開電視機,或者玩一會兒遊戲,這樣很容易讓孩子興奮、沉迷,停不下來。
先寫作業再玩耍,這也是時間管理的一個基本原則:先做必須做的事情。如此安排,一是寫作業的時間比較可控;二是,孩子寫完作業可以盡情玩耍。一定程度上,為瞭多一些自由活動的時間,孩子也會盡量提高寫作業的效率。當然,我們也要提醒他們完成作業的質量。
第三個建議,利用番茄工作法來提高寫作業的專注度和效率。
“番茄工作法”是一種非常經典的時間管理方法,很多人可能都聽說過也使用過。它的核心操作方法就是:使用番茄鍾做計時器,設置一個“番茄時間”,對於成人來說,一般建議是25分鍾。在“番茄時間”內,必須專注工作,中途不允許做任何與該任務無關的事,直到番茄鍾響起,進行短暫休息,然後再進入番茄時間。
用“番茄工作法”來管理孩子的作業時間,是非常有效的。不過,在使用過程中,我們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我們可以根據孩子的專注時長,靈活設置“番茄時間”,比如,對於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可以設為15分鍾;對於小學高年級的孩子,可以設置為20分鍾;其次,要和孩子一起確定與設置周期相匹配的任務量。這時候我們可以把“清單法”拆解齣的一個小任務,當作一個番茄時間的任務量。接著,一個番茄周期之後,休息5-10分鍾,再進入番茄時間。每4個番茄時間之後,可以多休息一會兒。
我們可以把番茄工作法當成一種遊戲和挑戰,來激發孩子的興趣。當孩子完成瞭一個番茄時間,給孩子及時的鼓勵和肯定,效果會更好。
寫在最後:
孩子的拖拉磨蹭,往往不是單一原因引起的。因此,在實際操作中,我們可以把本節課裏提到的方法結閤起來用。
在文章的最後,我想跟父母特彆強調的是,任何孩子的進步與成長都離不開父母的鼓勵。想改變孩子拖拉磨蹭的問題,父母需要遵循一個原則:做孩子的支持者,而不是管理者。
管理者隻會要求你如何如何做,凡事看結果。而好的教育是有建設性的。當孩子進步的時候,及時給予“客觀而具體”的鼓勵,幫助孩子鞏固進步的成果;當孩子做得不好時,不要過分批評、責罵,不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對於三四年級以上的孩子來說,父母盡量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強化他們對事情的“掌控感”,會更有助於激發他們進步的動力。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