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28/2022, 8:55:31 PM
“師夷長技以製夷”,鴉片戰爭爆發後,大量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開始傳播進入中國。
為瞭更好地學習西方先進的思想、知識和科學文化,擺脫落後的國傢麵貌,實現富國強兵,不少地方紛紛開設瞭西式學堂。
在這些西式學堂中,教授英語成為瞭主要的課程。
那麼清朝時候的人們,是如何學習英語的?我們可以從一本距今150多年,齣版於鹹豐十年的英語教材中一窺究竟。
這本齣版於鹹豐十年的英語教材,最早是被一位舊書收藏愛好者所發現的。
在書中,撰寫教材的人,居然采用瞭一種彆齣心裁的方法,幫助人們更好地學習英語,這種方法可能很多剛開始學習英語的人,都曾經有用到過,那就是漢語諧音標注法。
如今天的英語單詞today被標注成特逮,增加的英語單詞increase被標注成英可瑞斯,除外的英語單詞expect被標注成伊斯佩。
除此之外,還有眾多令人啼笑皆非的漢語諧音標注的英語單詞。
這種漢語諧音標注法,給人的感覺非常奇怪,但其實更多反映齣來的是當時人們學習英語的無奈。
在鴉片戰爭前,中國長期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主動斷絕瞭與世界的聯係。
由於閉關鎖國政策,中國商人無法齣海經商,西方商人也隻能夠到廣州等幾個少數通商口岸進行交流貿易。因此,當時既沒有學習英語的必要,也沒有學習英語的條件。
鴉片戰爭後,大量西方人開始湧入中國,同時,為瞭更好地嚮西方學習,清政府開始重視培養翻譯人纔,以更好地同西方進行交流。
因此,清政府先是選派瞭一批精乾人員趕赴外國考察,後來又組織一批幼童到外國專門學習。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英語在鴉片戰爭前雖然在我國不受重視,但卻已經齣現瞭英語教學的例子瞭。
明清時期一批傳教士來到瞭中國,在中國沿海地區開始傳授英語,但由於當時英語受到瞭士大夫們的抑製,而一直不被人們所重視,但仍然有不少傳教士,成功在中國開設學堂教授英語,並吸引瞭一部分人主動學習英語。
人們真正開始重視和認真學習英語,還是發生在鴉片戰爭之後。
鴉片戰爭後,西方人獲得瞭在中國傳教的權利,大批西方傳教士,紛紛進入中國希望能夠在中國收獲到更多的教徒。
為瞭消除語言上的障礙,不少西方傳教士紛紛開設語言學堂,嚮中國民眾開放,並鼓勵民眾將子女送進學堂。
一些窮苦民眾,為瞭讓孩子能夠有機會接受教育,於是便將孩子送進瞭傳教士開設的學校裏接受學習。
傳教士在學校裏不僅會教授英語,還會教授西方的思想文化知識,給中國孩子們灌輸西方思想。
後來,傳教士開設的教會學校,不僅吸引瞭窮苦民眾的孩子,還逐漸接納瞭許多達官貴人的孩子,成為瞭當時的“名校”,後來更是發展成為瞭“高等學府”,隻接納少數富貴人傢的孩子,推行精英化教育。
西方傳教士為瞭更好在中國傳教,決定加大在中國推廣英語的力度。
在中國的眾多傳教士都提齣瞭自己的看法和意見,並最終形成瞭一套完整的教學體係和方案,如法國人古安就曾經提齣將語言融入到生活中,通過在日常生活中的語言應用,加深對英語單詞的記憶和運用,從而提高語言水平。
除瞭傳教士在中國大力推行英語之外,士大夫群體也逐漸走上瞭學習英語和傳播英語的道路。
原先對英語抱著不屑和鄙夷的士大夫們,為瞭能夠跟緊時代的發展潮流,也主動選擇去學習英語,以此瞭解世界大勢。
如近代著名的外交傢郭嵩燾和曾紀澤等人,就是最早學習英語的先進知識分子。
曾紀澤曾嚮慈禧進言:英語是當時世界上使用最廣泛最有實用性的語言,不僅可以用於商業交往,還能夠用於國傢交往中,對國傢的發展大有裨益,應該大力推行。
在獲得慈禧首肯之後,各地紛紛建立起瞭西式學堂,教授英語和西方知識。
學堂建立之後,語言教材成為瞭一大難題,於是清廷決定成立京師同文館,將同文館作為樣闆示例。
京師同文館成立最初,教材主要來自於前人所編撰的用漢語標注的英語教材,直到後來,纔齣現瞭用音標標注的英語教材,總算擺脫瞭“土法”教學的尷尬境遇。
到瞭清朝統治末期,不僅底層民眾開始廣泛學習英語,就連清朝統治者也開始學習英語。
光緒皇帝就曾經有專門的外籍教師教授英語,但光緒皇帝的英語學習,隻停留在較淺的層次,雖然能夠簡單地閱讀和拼寫,但是並不能夠與外國人進行交流。
後來,溥儀也有專門的外籍教師,並且英語學習水平相當不錯。
至於沿海地區的底層民眾,為瞭更好同外國人打交道謀生,紛紛自學英語,由於條件有限,很多人學的英語大部分都帶有很濃厚的口音,如上海的洋腔濱英語。
總體而言,近代中國各個地方的英語學習各有特點,彆有一番景象。
雖然給英語單詞標準中文看似滑稽,但更多的是一種無奈。在當時的社會大背景下,各方麵學習英語的條件都不成熟,而鹹豐年間的人們,能夠想到用這樣一種通俗易懂的方式幫助人們理解和學習英語實屬不易。
至今,仍然有許多初學英語的人采用這種方法來學習,可見其作用確實不錯。
不過,相比較清朝學習英語的條件,現代人學習英語的條件無疑已經非常成熟,因此,這種漢語標注的方法,其實不應該大力提倡,因為這種方法雖然能夠幫助人們知道如何讀這個單詞,卻很難讓人能夠讀懂這個單詞的意思,有時候甚至會鬧齣一些啼笑皆非的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