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天下之兵,立諸侯之後。降城即以侯其將,得賂即以分其士,與天下同其利,豪英賢纔皆樂為之用。——酈食其
何為帝王之心,很多人都不理解,或許從劉邦身上發生的一件事情就能看齣來。楚漢爭雄的時候,有一個人救瞭劉邦,但在西漢建國之後,劉邦卻毫不猶豫地殺瞭他,而且還沒有絲毫的愧疚。
更離奇的是,對於此事史學傢司馬光不僅沒有吐槽劉邦,反而還誇贊他的行為。那麼,這是怎麼一迴事情呢?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
睢水之戰的大敗
眾所周知,秦朝滅亡之後,中原大地並不安靜,項羽和劉邦之間的爭霸拉開瞭帷幕,這一場戰爭一打就是4年,也創造瞭許多傳奇的故事,比如彭城一戰、睢水大敗。
話說,靠著韓信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劉邦從巴蜀打迴瞭關中,並且逐鹿中原、攻入瞭彭城。看著意氣風發的劉邦,許多的諸侯都開始嚮他投靠,一時間劉邦擁有瞭一支56萬部眾的大軍。
看著自己的軍隊,劉邦也驕傲瞭,占領彭城後每天飲酒作樂,沒有任何的防備,好似無人是自己的對手一般。而他,在後來也為自己的驕傲嘗到瞭苦果。
遠在齊地的項羽,帶著三萬精銳夜以繼日地殺至彭城,使得劉邦手足無措,混亂中56萬大軍根本難以組織像樣的反擊。最後,56萬大軍被項羽一擊即潰,睢水為之斷流。
可以說,彭城之戰劉邦敗得很慘,不僅自己在巴蜀的傢底被打光瞭,就連許多投靠他的諸侯,也被項羽擊敗瞭,可見項羽有多厲害,這也是巨鹿之戰後他的又以曆史奇跡。
當然,事情發展到瞭這裏還沒有完。獲勝後,項羽便派遣大軍四處追擊逃跑的劉邦。當時,劉邦坐著夏侯嬰的馬車逃跑,可因馬車裏有他的傢人,行軍速度非常慢,最後被楚軍“咬上”瞭。
為此,劉邦不得不將孩子丟下馬車,想自己獨自逃走。幸虧夏侯嬰捨身相救,這纔沒有讓劉邦兒女死於亂軍中,這也使得他們沒能逃齣丁固的追殺。
危急關頭,劉邦對丁固說:“咱們都是聖賢之人,怎麼能相互殘殺呢?”或許丁固也有自己的想法,便放瞭劉邦一馬,也正是這樣一番操作改變瞭項羽的一生,還有他自己的命運。
劉邦殺丁固
彭城之戰是劉邦遭受最大的慘敗,也是在此後使得劉邦再也不敢小瞧項羽,與他打起瞭拉鋸戰。漢軍靠著關中的屏障,糧草後勤都比較近,楚軍則是“勞師”,逐漸被劉邦給拖垮瞭。
就這樣,項羽在拿劉邦沒有任何辦法的情況下,兩人提齣瞭和談。奈何,和談雖然成功瞭,但劉邦卻齣爾反爾,等項羽撤軍時,再後麵追擊他的大軍。
當時,攻守之勢異也,項羽隻能帶著兵馬不斷嚮大本營逃去。可惜的是,他深陷韓信的陷阱,十麵埋伏、四麵楚歌使得楚軍軍心盡失,項羽失去瞭最後的反擊機會。
烏江邊上,戰敗後的項羽,無顔麵對江東父老,選擇自刎而死,截止到此時劉邦取得瞭全麵勝利。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劉邦也開始瞭自己“賞善罰惡”的行動。
對於項羽,他進行瞭厚葬,項羽身邊的許多人,他也都善待瞭,比如項伯。哪怕多次想殺劉邦的季布,劉邦也是不計前嫌並重用瞭他,多年後季布還挽救西漢於危機之中。
麵對曾經的仇人,劉邦都能夠放他們一條生路,可麵對曾經的恩人,劉邦卻直接殺瞭,這個人就是咱們上述所提到的丁固。不是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嗎?為何劉邦逆天而為呢。
劉邦為何要殺這位恩人
看到瞭這裏,可能很多人認為劉邦忘恩負義,就如同他對韓信一樣。其實,真實的情況並不像錶麵那樣簡單,如何來形容此事呢?“帝王之心”最為閤適。
話說,早年打仗的時候,若是丁固能夠投降劉邦,他絕對不會殺丁固,因為這樣纔能夠籠絡人心,使得項羽一方的人不斷地投靠自己。
然而,戰爭平定瞭,劉邦得瞭天下,局勢不一樣,上位者想的就不同瞭。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成為皇帝之後的劉邦,他最想看臣子如何對待他,毫無疑問就是忠誠,而不是背叛、反叛。
怎麼做纔能夠如此好呢?殺雞儆猴不失為一個不錯的手段。彭城大敗時,雖然丁固救瞭劉邦,但是卻等於背叛瞭項羽,劉邦殺瞭丁固就等於是在告訴身邊的人:“你們不要背叛我,否則的話,丁固就是你們的下場......”
處理丁固時,劉邦給他安的是什麼罪名呢?丁公為項王臣不忠,使項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同時,在處理丁固的時候,劉邦還讓諸多手下前來圍觀,赤裸裸地“殺人誅心”。
說完瞭丁固,咱們再來看看另一個反麵教材,也就是雍齒。雍齒早年曾反對過劉邦,甚至還在他背後“捅刀子”,但劉邦不僅沒有處罰他,反而還對他封侯拜相,這是為何呢?
西漢建國之初,很多人都在一起商量事情,劉邦看到這一景象不知其中原因,他便問張良為何?張良告訴他,這些人都是在密謀如何造反,劉邦一聽非常害怕,又問為何?
張良告訴他,這些人有功臣,但也有你曾經的對手。如今,你當上瞭皇帝,他們也不知道你如何對待他們,所以在一起商量後路。聽到這個解釋,劉邦大驚,急忙嚮張良詢問辦法。
當時,張良告訴劉邦,你找一個你最痛恨的人去封賞他。那麼,這些人就會覺得,你連最痛恨的人都封賞瞭,定然不會追究他們的過錯,如此危機便化解瞭。
後來,劉邦就封賞瞭他最痛恨的雍齒,一場潛在的宮廷政變悄無聲息地消失瞭。由此來看,君王做一件事情並不考慮“道義或者非道義”,而是考慮是否對自己的統治有利,丁固也是如此。
值得一提的是,麵對劉邦這樣的做法,前麵之後的史學傢司馬遷也給齣瞭很高的評價: “使天下曉然皆知為臣不忠者無所自容;而懷私結恩者,雖至於禍己,猶以義不與也。戮一人而韆萬人懼,其慮事豈不深且遠哉!子孫享有天祿四百馀年......”
這句話的意思也很簡單,就是殺瞭丁固一個人,便能夠讓天下臣子知道“忠”是什麼東西,不會“懷私”,如此一來,纔有瞭後來400年的大漢天下。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