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0/2022, 5:45:47 PM
“蟪蛄寜與雪霜期,賢哲難教俗士知。 可憐貞觀太平後,天且不留封德彝。”
這是杜牧在
《過魏文貞公宅》(一做題魏文貞)
一詩中對貞觀之治的評價。貞觀之治是中國曆史上數一數二的強盛時期,此時政治的清明和思想
以民為本
得到瞭高度的重視,為後來的開元盛世打好瞭基礎。
而它的締造者,正是當年“
玄武門之變
”手刃倆親兄弟的李世民,盡管曆史對他的評價功大於過,不過這段“血腥上位”的曆史仍是讓他飽受詬病。
玄武門之變
“玄武門之變”可謂是曆史書中最為精彩的一場朝廷事變,
太子李建成
自知戰功和威信皆不如,弟弟李世民,
心有忌憚
,害怕自己的皇位不保,便夥同弟弟
齊王李元吉
一起除掉他。可沒想到李世民提前知曉瞭情報,反將一軍,把自己的親兄弟射死。而政變發生的時候,高祖李淵還在宮內的海池上劃船。
這裏就有非常體現情商的一幕瞭,李世民殺兄弟還能有所依據,是因為兄弟先動手在前,可弑父卻並沒有原委。要知道,古人要講究個“事齣有因”,不能“
師齣無名
”,李世民就派瞭自己的親信尉遲恭進去擔任警衛。李淵一看就發現瞭蹊蹺,問“今日作亂的人是誰!你為什麼要來這裏?”
尉遲恭迴答到“秦王(李世民)因為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作亂,起兵誅殺瞭他們。秦王擔心驚動陛下,故派臣擔任警衛。”要說這李淵也不是省油的燈,畢竟打下唐朝的首任皇帝,一下子就懂瞭兒子李世民的心思。便藉口問瞭李世民的一位心腹大臣,“你們認為我該怎麼做呢?”大臣迴應“太子本沒有參與反抗隋朝,他們嫉妒秦王威望高,便一起計劃陰謀。
現在秦王聲討並誅殺瞭他們,是
天下歸心
,陛下要是現在立他為太子,將國傢大事委任於他,便再沒有爭端。“李淵笑瞭一笑,”這正是我一直以來的想法呀。“當晚,便宣布瞭敕令,平息瞭朝廷內亂,3天之後把國傢的軍事大權交給瞭李世民。
李世民後來的重用賢臣、開明政治都離不開他超高的情商,懂得
為人處事
纔會懂得如何治國。要說他這就直接坐上瞭王位,那肯定是不閤時宜的。
他先去“
跪而吮上乳,���Q久之
”,父親李淵也懂他的意思,說自己有“
投杼之惑
”,這裏是用瞭一個典故,講曾子的母親聽信多人的謠言,以為曾子真的殺瞭人,要馬上“投杼”,也就是翻牆逃跑。這一齣
相親相愛
的戲碼,就錶明瞭我們父子互相信任、沒有隔閡。
你看,這齣戲一演,李世民坐上王位也就有瞭名頭。李淵多次主動錶示退位,李世民拒絕瞭,三番五次之後,也就
勉為其難地登瞭基
。不過李淵並沒有馬上讓齣太極宮,也就是皇帝辦公的地方,仍賴在裏麵不走。李世民也不著急,就在偏殿將就一下。
李淵對李世民真有那麼貼心麼?顯然並非如此。從古至今一直是嫡長子繼承製的延續,李建成自己沒啥本事,但就憑藉這一層身份深受父親的喜愛。
對於“玄武門事變”,李淵也早就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隻是沒想到李建成沒鬥過李世民,反被殺害。雖然他的子女數量後來達到瞭三十餘位,不過這長子始終是自己的心頭肉。因此,他對於李世民一直都沒有好感,反而是在打壓他的風頭,甚至可以說是時刻提防著他的叛變。
勾心鬥角
不過哪會有一隻“
鳩占鵲巢
”的說法,李世民也就使瞭一個計謀。當時正值旱災,放在古代,這樣的自然災害都是皇帝的錯。皇帝是龍的傳人、天之驕之,一定是皇帝行為不檢點,導緻瞭上天報應。
這時就有瞭一位大臣上書:“太上皇內以及掖庭的宮女是不是太多瞭一些,這些人不勞動,而且還在宮裏堆積陰氣,所以纔造成瞭乾旱。”李淵自然覺得莫名其妙,這不拐著彎罵人嗎?
李世民趁此機會,發布瞭一通“大赦”,讓太極宮的大部分宮女和丫環可以迴傢嫁人瞭。李淵明白瞭兒子的用意,便稱
“高祖以弘義宮有山林勝景,雅好之。乃徙居之,改名大安宮。”
意思是我覺得弘義宮不錯,我去住那個地方,改名叫大安宮。
要說這大安宮呢,其實也就是李世民原來住的秦王府,這樣一撤,相當於也就是李淵認慫的意思,乖乖的迴去享清福。可李世民待他就沒瞭裝得那麼親切,迴到大安宮後,李淵原來三五年一去的打獵活動也沒有瞭。
貞觀六年,監察禦史馬周提議修繕大安宮,因為各國往來的使者要是知道瞭太上皇住在這麼小的宮殿裏,影響不好;況且也是皇帝盡孝的一種錶現。
可李世民當時正忙著治理國傢,將奏摺也就擱置瞭。可見李世民對於父親李淵並無當時作秀的那般好感,李淵現在對於他不過是軟禁中的“
階下囚
”,沒有瞭價值。
百般侮辱
而此後的幾年,李世民便找瞭不少機會來報之前“
袖手旁觀
”之仇。李世民就任的第三年,就找瞭個藉口將父親的
摯友裴寂
流放至靜州。裴寂可謂是李淵的大功臣,也是他推心置腹的好友,隻有他纔不怕忌諱的經常訪問李淵的大安宮,陪他聊天解悶。自然,他捨不得離開,便請求留在京師。
李世民就發瞭火,“以你的功勞,你怎麼坐得這個位子?你不過是靠恩澤纔當上瞭第一大臣,武德年間,貨賂公行,紀綱紊亂,這全都是你造成的,我看你是開國元老纔沒有追究,現在讓你迴老傢已經是開恩!”
裴寂不敢再妄言,因為他深知這接觸到瞭父子倆長久以來的矛盾,李世民這樣罵曾經的宰相,不就是在暗中職責太上皇當年的不力嗎?他便
一去不復返
,至死也沒迴到京城看到過故友李淵一眼,可見李世民和父親的芥蒂之深。
貞觀七年的時候,李淵突然接到瞭李世民的邀請,要他一起歡迎少數民族的客人到來。要說這為什麼呢?也就是給父親看看兒子的成就,當年李淵立誌要擴大唐的版圖,收復邊境,而兒子李世民做到瞭。他喝瞭不少酒,心裏還是高興,不由得贊嘆“
鬍、越一傢,自古未有也!
”,而李世民上前來祝酒,講瞭一句“
四海一海,都是陛下教誨,不是我一個人辦得到的
”。
李淵那叫一個高興,想到父子倆終於能夠
破鏡重圓
瞭。可沒想到還有下半句,“當年
漢高祖
也跟太上皇在這裏喝過酒,漢高祖妄自尊大,我不會跟他一樣。”
這可就惡心壞瞭李淵。要說當年劉邦在這個地方也舉辦過一個宴會,同樣請瞭他父親,隻是那句話更加的諷刺。“早年你說我不學無術,以後比不上大哥的傢業,現在看看誰的産業大?”
李淵臉上掛不住瞭,這不就是在罵他和劉太公一樣不會看人嘛。如今李世民做到瞭大唐朝
四夷稱臣
,換做他的大哥李建成,還能有今天的成就麼?李淵無言,隻能跟著大傢一起大笑,卻被史官記錄下“上
皇大悅
”四字,可謂是莫大的諷刺。
最終在貞觀九年,李淵逝於垂拱殿。為瞭讓李世民也不至於難做,他自己提議從簡辦理,遺詔曰
“既殯之後,皇帝宜於彆所視軍國大事。其服輕得,悉從漢製,以日易月,其陵園製度,務從儉約,斟酌漢魏,以為規矩。”
李世民因此事還曾被“明鏡”魏徵嘲笑過,不過他的內心可能也因父皇的死去而平靜。因為父親從小的偏愛嫡長子而忽視自己的功績,李世民用瞭一生去證明自己的能力,開創瞭貞觀之治的盛世局麵,隻是對於父親一直懷恨在心。
當初“玄武門事變”如果他沒有袖手旁觀,而是教育他們“兄弟鬩牆,外禦其侮”,可能不會落下這麼淒慘的晚年結局。盡管他
韜光養晦
、殲滅群雄,奠定瞭唐朝的基礎,但他對於自己傢裏事務的優柔寡斷最終釀成瞭大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