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6/2022, 12:24:44 AM
“缸”是中國老百姓一種常見的容器,承米叫“米缸”,承魚叫“魚缸”,承水叫“水缸”。
不過隻有“水缸”的作用是復雜的,它常常被放在大門前,這是因為風水學者認為“藏風聚氣,得水為上”。
所以門前一大缸水意味著“門前有大海,財源滾滾來”,門前的大水缸,也就還被稱為是“門海”。
另外盡管隻是為瞭風水而放置水缸,人們卻還發現有時候水缸在麵對火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幫助及時用水減緩災情。
沒事乾的時候在大水缸裏養上荷花,養上幾尾魚,那麼這大水缸又變成瞭院子裏的一個絕佳風景。
故宮就深諳水缸的這些作用,加上故宮本身也大,所以足足有308口大缸,最早當然是從明朝開始造的,畢竟故宮本是明朝的皇宮。
不過那時候是鐵製的水缸,鐵製的水缸有一點不好,就是容易生銹,清理起來比較難,也不美觀。
但是清朝的時候依然還是造瞭同樣容易生銹的銅,當然如果是純銅的話,生銹的程度是比鐵要好很多的。
然而乾隆還是不滿意,作為一個喜歡花錢,勵誌於花大價錢的人來說,他覺得這些鐵啊銅啊的水缸,實在是太不符閤他的身份瞭。
於是他錶示要鑄22口純金缸。
乾隆花錢的事情一般來說都是讓和�|去乾的,因為乾隆雖然知道和�|貪汙成風,但和�|會貪來給乾隆用,所以兩人就是一根繩上的蚱蜢瞭。
但是他萬萬沒想到和�|會這麼貪,他確實給乾隆造來瞭金缸,那金缸重達1696公斤,每隻缸都能裝3升水,外錶看上去閃著金子的光。
不過這22口金缸都不是純的,而是鎏金銅缸,隻是外麵花瞭100兩黃金鍍上瞭一層,裏麵卻依然是銅。
幸好製造這金缸的工匠沒有接著貪一把,以至於日久天長那層金子脫落,最終露齣底下的銅來。
當然最後這銅還是沒有能藏住。
這事情卻和和�|等人沒有關係瞭,時間來到1900年,那是八國聯軍侵華,無數匪徒湧進故宮、圓明園大肆搜颳。
圓明園本來在之前就因為英法聯軍而毀於一旦,同治帝想要修復,後來因為沒有錢停止瞭,現在被八國聯軍一踏,什麼都沒瞭。
而且彼時慈禧和光緒齣逃,故宮落入敵人的手中,很多故宮藏寶被洗劫一空,比如說《五牛圖》,後來纔韆辛萬苦迴到中國手中。
又比如說顧愷之的《女史箴圖》被他們割成三塊,如今收藏在大英博物館。
經過統計,47個國傢的200座博物館,裏麵有中國文物164萬件。
這164萬件是作為盜賊的他們,看到什麼都要帶走而得來的,就連那22口金碧輝煌的大缸都沒有逃過。
起初他們想搬走它們,不過因為實在搬不動,於是放棄,後來他們就想著把金缸劈開,一塊塊帶走,結果劈開後發現裏麵是銅。
於是他們就用刀把上麵的金子一點點颳瞭下來,所以我們能夠看到現在在故宮的金缸,上麵是有很多颳痕的,而有的已經完全是銅瞭。
把金子颳下來還不滿意,他們還是想方設法帶走瞭好幾十口缸,最終故宮裏的缸隻剩下231口,金缸隻剩下18口。
如今它們已經是故宮的文物珍寶。
可以說這些故宮大水缸,在其他水缸的基礎上,又多瞭一項功能,那就是曆史的見證者和曆史的講述者。
它看見瞭侵略者猙獰的嘴臉,於是在靜默中用傷痕纍纍的身軀,嚮後來人控訴他們的行為。
它經曆瞭來自侵略者的摺磨,於是用它斑駁可憐的外錶,嚮後來人描繪當時的情形。
日復一日,日復一日,它們用它們的真實故事,告誡我們:“勿忘國恥,吾輩自強!”
如今中國已然追索迴不少文物,算是不負這些金缸隱含的曆史意義。
那麼想知道更多故宮文物故事嗎?推薦翻看這本《我在故宮修文物》,故宮的文物很少有完好無損的,就像這金缸一樣。
不過金缸連帶著劃痕一起成為瞭文物,很多文物卻不能像它一樣就這樣展現在大傢的眼前,這時候就需要修復專傢的修復作業瞭。
這本書真實記錄瞭文物的故事,修復需要的技術,修復的過程,漲知識也增添樂趣,你值得擁有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