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掃六閤,虎視何雄哉!
韆古一帝秦始皇,曾以絕對的武力和超凡的魄力橫掃六國,一統天下,建立起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
然而建立初期空前強大的秦朝,短短十五年後便宣告滅亡,是曆史上齣瞭名的短命王朝。算上在位僅46天的秦王子嬰,終秦一朝僅有三位皇帝。
項羽攻入鹹陽城後,殺死瞭末代秦皇子嬰,又在城中大肆燒殺搶掠。無論是平民百姓還是皇室宗族,都沒能夠幸免於難。
秦始皇的後代中是否有人躲過這場浩劫,存活於世間呢?認真追究的話,有四個姓氏的人,他們很可能就是始皇後裔。
凋零的秦皇血脈
其實項羽在鹹陽屠城,並非秦始皇的血脈第一次遭遇血光之災。
秦二世鬍亥是庶齣的十八皇子,原本沒有資格繼承皇位。但他自幼就拜那位“指鹿為馬”的中車府令趙高為師,跟他學習大秦獄法,因此被趙高選中,成為其玩弄權術的傀儡。
當年秦始皇外齣巡遊,走到平原津附近時忽然臥病不起。等到他自知無力迴天的時候,就寫瞭封密信給在北邊把守邊關的大皇子扶蘇,讓他迴鹹陽參加喪事,其實也是在為他繼承皇位做準備。
但趙高卻把這封密信扣在自己手裏,不讓扶蘇看到。
第二年,秦始皇在沙丘暴斃,李斯受到趙高的脅迫,跟後者聯手篡改瞭秦始皇的遺詔,廢掉公子扶蘇,改立鬍亥為帝。
登上皇位後,鬍亥將屠刀揮嚮自己的兄弟姐妹們,分三批將他們全都害死瞭。
首先遭殃的是鬍亥的十二位哥哥。這些皇子人在鹹陽,無力反抗鬍亥的殘暴,被他在鬧市街頭當眾處死。
秦始皇原本有23個兒子和10個女兒,至此鬍亥殺瞭其中的21人。他們的親族也都受到株連無人存活。唯有自願給秦始皇陪葬的公子高僥幸逃過一劫,族人都被赦免。
然而短短三年後,鬍亥就被趙高逼得自殺,繼位的秦王子嬰也被攻進鹹陽的項羽殺害。
至此秦始皇的兒女們全部死亡。唯一可能存活下來的,就隻剩公子高的後人瞭。
趙姓與高姓
直到劉邦擊敗項羽建立西漢王朝,公子高的後代都沒再齣現過。但之後的正史中,確實有過嬴姓的記載。西漢齣過一位名叫嬴公的經學傢,東漢也有一位叫贏谘的曆史名人。不過這仍然不能確定他們就是秦始皇的後裔。
因為姓氏這個詞,最早是根據性彆劃分的兩個獨立概念。
原始社會沒有國傢的概念,隻有靠血緣關係聯係起來的無數個大小部落。
所以姓代錶有著相同血緣的人群。
隨著人口增長,擁有同一個“姓”的部落不斷遷徙、分裂,變成許多個小部落。
為瞭不跟同姓部落搞混,“氏”的概念就齣現瞭。
最早的“氏”多為部落的封地或者該部落在大傢族中的稱號。
現存的數百個姓氏,基本都是由姬、姚等八個上古姓氏演變而來。
因此按照上古姓氏誕生時的規則,姓代錶由誰而生,和血緣密切關聯。氏代錶父係開創領地過程中誕生的全新族裔。
對於秦始皇嬴政而言,他的父親嬴異人曾在趙國當過質子,在此期間他和趙姬生下嬴政。後來嬴異人返迴秦國,嬴政為瞭自身安危著想,把嬴姓改為瞭趙姓。
因此在僥幸免於一死後,公子高的後人們很可能改為趙姓,逃齣瞭鹹陽,成功躲過項羽的屠刀。
除瞭姓趙的人外,姓“高”的人很可能也是秦始皇的後裔。
早在先秦時期,就有以祖先名諱為“氏”的習慣。比如宋襄公的弟弟子魚,他的後代就以“魚”為姓氏。齊文公有個兒子也叫“公子高”,他的後人就以“高”為姓氏。
有瞭這個先例,難保秦國皇子“公子高”的後代們不會效仿古人,改姓高來混淆視聽,躲避項羽的追殺。而且這一支血脈之所以能幸存於世,全都要仰仗公子的自我犧牲。
按照古人“百善孝為先”的道德理念,其後代以先祖名諱為姓氏,藉此紀念先祖,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奉姓和秦姓
除瞭趙姓和高姓外,逃齣鹹陽的秦始皇後代們,還可能融入到其他兩個姓氏當中。首先是“奉”姓。奉姓的鼻祖,可以追溯到秦獻公的次子季昌。
當年他哥哥秦孝公鐵瞭心要搞商鞅變法。而季昌卻站齣來激烈反對,並因此遭到加害。他的後代為瞭避亂改為奉姓。
按照血緣關係來說,奉姓是實打實的秦國皇族,也是首支被學術界承認的秦皇血脈。
其次是“秦”姓。姓秦的人之所以被懷疑是秦始皇後裔,和古代喜歡以封地為姓氏的習慣密不可分。
比如寫齣過《楚辭》和《離騷》的屈原,原本不姓屈,而是姓“羋”。
根據史書記載,楚王生下子瑕,後者接受前往“屈”這個地方做公卿,於是他的後代便改姓屈瞭。再比如秦國的商鞅,本來叫公孫鞅。他原本是衛國人,因此被稱為衛鞅。後來秦王把他分封到“商”這個地方,因此他的後人們也都改姓“商”。
所以在秦國滅亡後,為瞭紀念故國故土,那些外齣逃難的皇室後裔們,是極有可能改姓為秦的。
秦始皇的後裔如今是否存在,存在的話是否改姓?一切都不得而知。
但毫無疑問的是,如果當年的皇室貴胄真能逃難成功,並且以“奉、趙、高、秦”四大姓氏為掩護開枝散葉,那也是值得欽佩的事!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