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28/2022, 7:07:27 AM
現在網上有這樣一種言論,認為年輕人都不喜歡聽戲麯,那麼現在真的沒有年輕人喜歡戲麯瞭嗎?答案非也!近些年的國潮齣圈、戲腔演繹、戲麯與流行混搭等,年輕人通過改變錶達方式給瞭戲麯發展新的希望,賦予瞭戲麯新的傳承。
2019江蘇戲麯名作高校巡演走進南京農業大學
用年輕人的話來說: “原來我不是不喜歡戲麯,而是不喜歡原來的錶達方式” 。我們都知道傳承的重要性,但傳承不等於守舊,傳承離不開創新,戲麯的發展曆程也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
元宵節前夕,年輕人聚集的B站播齣瞭一場以戲麯為特色的元宵晚會《上元韆燈會》,晚會由中國戲劇傢協會作為特彆支持單位,既有孟廣祿、王佩瑜這樣的京劇錶演藝術傢參與,也有大量年輕人和戲麯愛好者共同齣演,采用京劇、昆麯、豫劇、評劇、秦腔、越劇、黃梅戲等戲麯元素,將傳統戲麯錶演同影視化錶現跨界融閤。作為一個典型案例,這體現齣傳統文化創新的新風采和新腔調。
● “玩得開心”就是初心 ●
很長的一段時間裏,戲麯的發展陷入瞭睏境。
20世紀八九十年代,多種藝術形式在短時間內湧入瞭中國。時代在變,戲麯卻沒能因應改變,梨園行內講規矩重門派,內容創作沒及時跟上時代,直接導緻瞭戲麯觀眾的減少,齣現瞭戲麯生存和發展環境維艱的情形。很多人武斷地認為戲麯是上一輩人的愛好,是農業時代的文藝形式,更有甚者直接給戲麯判瞭死刑。
迴顧曆史,傳承韆年的戲麯為什麼偏偏會在這個時代陷入這樣的窘境呢?問題究竟齣在瞭哪裏?
中國戲麯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究其本質就是中國人文藝生活的一部分,其定位必然是娛樂, 因此“玩得開心”是重要標準,戲麯真正的生命力也恰在於此。 導演郭寶昌就曾指齣,京劇是一種“瞭不起的遊戲”。
最早的戲麯和我們今天看到的完全不同,明確區分角色行當是宋金時期纔齣現的,我們今天看到的諸多劇種,很多都是在清朝纔定型的。我們的先輩們一直在改變和創新,而推動這些發展的內在邏輯,其實就是“玩得開心”。 從藝者想要把藝術“玩”到極緻,看戲者恰好能夠理解從藝者所追求的極緻,這種共振就是戲麯發展的動力之一 。 迴顧曆史,韆百年來中國戲麯唯一不變的就是“變”。
以梅蘭芳大師為例,他初學戲的時候,旦角行當整體上比生角要弱很多。他想要把旦角藝術發揮到極緻,這背後是無盡的汗水和破天的勇氣。電影《梅蘭芳》還原瞭原創劇目《一縷麻》上演的難度,也反映瞭該劇的成功。梅蘭芳晚年自己說“我的戲,是逐漸改成功的,它們不存在最後的定本,因為藝術永無止境,我不斷地演,就會繼續地改。”
同時期的尚小雲、程硯鞦、荀慧生等名角也都在創新,且自成一派,同一齣《女起解》能唱齣不同味道,一同把京劇旦角藝術推嚮瞭巔峰。
近年來隨著傳統文化的崛起,國潮齣圈,大量的年輕人開始關注戲麯,他們又從好玩的角度來看戲麯瞭,這股新鮮力量讓戲麯重新找到瞭初心和新的傳承。
B站的戲麯元宵晚會,年輕人們就“玩”得很精彩,新意滿滿。他們以“蒸麵燈”這一傳統元宵習俗為引,將舞劇《五星齣東方》、京劇演員王佩瑜和歌手阿蘭演唱的《燕歸巢》、昆麯《牡丹亭》與花滑《小小》跨界混搭、13個小朋友演唱《鰲山小絕》等有機融閤在瞭一起,把各種元素都“玩”起來瞭,賦予瞭戲麯一種全新的麵貌。
昆麯《牡丹亭》與花滑《小小》跨界混搭▲
《鰲山小絕》▲
● “國潮”的盡頭是戲麯 ●
國潮齣圈之後,中國傳統的演唱、舞蹈、服飾、化妝、首飾……都開始火瞭起來,當年輕人從各個角度去不斷深挖的時候,卻發現原來“國潮”的盡頭就有戲麯。幾乎所有的“國潮”藝術形式,都能夠在戲麯的舞台上看到,而且每一樣都被我們的先輩“玩”到瞭極緻。
國潮熱▲
從戲麯的演唱來看,它完整地保留下瞭一套演唱方式,成為中國民族聲樂最寶貴的財富之一。戲腔一起,瞬間就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鳴,比如在B站很火的“上戲416女團”在宿捨裏用戲腔唱歌紅遍全網就有這個原因。
上戲416女團▲
戲麯的程式化動作也為中國傳統舞蹈提供瞭很多素材。各個劇種中的門派,把手眼身法步都摳到瞭極緻,使得戲麯變成瞭泉眼,源源不斷地進行輸齣,取之無竭。
江蘇文藝廣播“戲麯快閃”走進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8年)▲
戲麯文化影響其他文化的例子不勝枚舉。戲麯是多種文化藝術的綜閤體,是先輩用數百上韆年時間打磨齣來的,不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有很多值得學習、藉鑒的地方。B站作為“國潮齣圈”的大本營,選擇用戲麯來做這樣一台晚會,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國潮”的能量未來會有多大呢?讓我們來參考民國時京劇的成就。
著名京劇藝術傢梅蘭芳民國時,先後赴日本、美國、蘇聯演齣,用戲麯徵服瞭世界。他赴美演齣時,盡管美國正遭遇嚴重的經濟危機,但美國人依然被梅蘭芳的錶演所傾倒,《紐約世界報》《新共和》等媒體和評論傢都給齣瞭很高的評價。
1935年,梅蘭芳訪問蘇聯的時候,世界戲劇兩大錶演體係的創始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萊希特都觀看瞭他的演齣,注重“體驗”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注重“錶現”的布萊希特都對梅蘭芳的錶演給齣瞭高度評價。由於我們的戲麯既注重體驗,也強調錶現,因此梅蘭芳體係(戲麯錶演體係)也被視為第三大戲劇錶演體係。
● 找到正確的打開方式 ●
中國戲麯一段時間內的“沒落”,有大時代背景的因素,也有戲麯自身的原因,但和沒有找到“正確的打開方式”也有很大關係。什麼是正確的打開方式,B站的《上元韆燈會》就是很好的示範。
論新,他們的創作形式非常之新,他們的跨界和混搭非常之新,他們的錶現手段非常之新。論古,他們在結構上用“摺”來分章節古意盎然,他們在內容上用戲麯來唱主角古意盎然,他們在視覺符號上用古建、古裝來展示同樣古意盎然。B站的這種展示方式能夠讓更多的年輕人看到戲麯,能夠讓更多的年輕人瞭解戲麯,能夠讓更多的年輕人愛上戲麯 。
藝術沒有觀眾,就注定會走嚮消亡。
戲麯的生命力永遠來自於一代代年輕觀眾的加入。今天,我們能夠看到很多著名的戲麯演員,已經入駐瞭B站、抖音、快手、微博等新媒體平台,很多人粉絲量還很高,這說明已經有很多人都意識到瞭這一點。
上文提到的“416女團”,隻是四個名不見經傳的戲麯學生。由於她們對新媒體更加熟悉,更懂年輕人,因此完全用“玩”的心態,用戲腔演唱歌麯紅遍全網。國産動畫《京劇貓之信念的冒險》僅在B站一個平台,點擊量就超過瞭韆萬。著名歌唱傢譚晶老師的戲腔歌麯《赤伶》被粉絲瘋狂打call,著名老師王��瑜的《遊山戀》在B站擁有數韆條好評。
可見年輕人並非不喜歡戲麯,而是戲麯的“打開方式”齣瞭問題。
譚晶演唱戲腔歌麯《赤伶》▲
創新貴在“學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和創新源頭,B站元宵節晚會用一種年輕化的態度和思路,為我們如何把握傳承和創新的關係做瞭示範,為戲麯下一步的發展趟開瞭一條道。
若有人問,怎樣的“打開方式”纔是正確,筆者認為是否能夠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參與進來應當是最基本的標準。以年輕人為主體的這股“國潮”力量,值得期待。
本文僅代錶作者觀點,不代錶“陝西戲麯廣播”,歡迎留言討論。
作者:林淩 (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副研究員)
來源:光明網
編輯:明明
審核:妍薇
終審:王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