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3/2022, 8:48:54 PM
中國不缺少流水綫工人。從事外賣和快遞行業的年輕人都是從工廠裏麵齣來的,工廠也不需要這麼多人。我們國傢已經進入服務經濟主導的階段,製造業就業規模在不斷下降。相反,這些年輕人做不瞭工廠的工作,所以他們選擇送外賣和送快遞。
姚洋,北大博雅特聘教授、北大國發院院長、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16年)、北大南南閤作與發展學院執行院長。
姚洋教授的研究領域為中國經濟發展、新政治經濟學。
當前,中國的經濟結構和科學技術發生瞭大的變化,而很多人還保留老觀念,認為製造業流水綫需要大量工人。
可實際情況是,流水綫的工人數量越來越少,製造業工人占全部勞動力人口的比重隻有5%。中國勞動力人口9億人,而真實的情況是製造業不需要那麼多工人。
我們經常聽到的“招工難”和“技工荒”,但實際情況是企業不願意去做投入進行産業升級,製造業工資普遍較低、工作單調、勞動條件比較差,用低端簡單勞動力進行生産的時代已經過去瞭,工廠應該去搞自動化而不是消耗廉價勞動力資源。
中國勞動力人口9億,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是10.5年,這個數據低於美日德等發達國傢。勞動力規模和質量纔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優勢和潛力。
此外,好多企業抱怨工資上漲快,用人成本不斷上升,我們的經濟發展就是為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老百姓也不能接受工資永遠那麼低,所以我們的製造業更要走嚮高端,采用新技術進行産業升級,而這種情況下,九年義務教育是不足夠的,我們需要提高人口的受教育年限,需要普及高中教育。
我覺得學生接受完10年義務教育後,再分流也不晚,學生自主選擇要上技校還是考大學,學生如果就想上技校做一個車工、銑工,他當然可以去學。比如說最簡單的傢電維修,按照我們的職高教育,照著說明和流程去維修,但是你不能保證所有的故障情況說明書裏都有。
維修電器需要有高中電路和物理知識,在高中學會瞭這些知識,再去做電器維修工作就會容易一些。
我們調研碰到一個很大的企業維修公司,我們問他,“你們企業招職高學生嗎?”他說:“我們一個都不招,我們的崗位至少是大專畢業,因為大專生有分析能力。”企業現在對於技術工人的要求是需要有分析思考能力的,不是以前所想象的流水綫工人。
我反對用學曆來固化上升通道。現在的體係設計是照著你這個思路,兩套平行體係,一個是學生讀普通高中,考大學讀本科,讀研究生和博士。職業教育改革認為職業教育要跟普通教育一樣,實行本科、研究生、博士生這套體係,然後做瞭職業大專、職業本科、職業研究生這套學曆評價體係。
實際上,職業教育不需要研究生和博士,這完全是浪費資源。讀完職高的學生如果想要上本科,他就可以參加成人高考。參加成人高考之後,他可以去讀研究生。
我覺得有一些需要改革,研究生考試不要強製本科學曆,大專生也可以考研究生。我們當年恢復高考的時候,好多人沒有大學文憑直接讀研究生,後來都照樣成纔。
公務員報考也不應該限製本科和研究生學曆,很多基層公務員的工作大專生完全能夠勝任,美國公務員都不要求本科學曆,我認為職業教育改革不要去搞類似於普通教育這樣的平行體係,這樣反而固化瞭上升通道,降低瞭社會活力。
但擺在我們職業教育改革麵前的還有四個問題或是睏難須待解決。
第一個睏難是教育體係的重新設計。我們需要重視教育公平和平等,政府需要迴應老百姓的期待。
第二個問題,我們的職業教育大部分達不到要求,一些不發達地區的職校存在很多問題,職校教育完全是“放羊”,就像個“大幼兒園”,學生的文化課沒學好,學風和校風也不好,技術也沒有學到。
一般來說,職業教育需要的投入和資金一定是超過普通高中的。道理很簡單,普高的數理化課程,師範畢業生差不多都可以教。職業高中需要操作機器的技能和瞭解機器的原理,因此學校需要聘請工廠的資深操作員。對於一個工廠的高級技工來說,他的工資接近一萬元,而職校可能負擔不瞭這個成本。
第三個原因,中國職校學習德國搞雙元製,實際操作起來企業很理性,企業裏需要技術含量的工作,職高生都做不瞭。
因此,雙元製的校企聯閤培養就做不好,結果是學生到工廠去實習,變成瞭企業廉價的勞動力,做最簡單機械重復的工作,還必須修完學分,使得這些孩子厭煩職業教育,畢業後不願意進入工廠。
第四個原因,有些職業培訓根本不需要兩三年,比如說美容美甲等。而有些職業培訓則需要更多的基礎知識和更高的學曆,比如護理專業,沒有醫院願意雇職高生做護士,醫院招聘都是大專學曆起步,因為大專生學瞭更多的醫學基礎知識,懂藥理。
現在的職高教育直接告訴學生,“你不要問原因,照著做就行瞭。”這些孩子沒有學會思考,職業教育需要學會思考方式和原理而不是單純的技能。
我覺得職業教育沒有做好有這幾個方麵的原因,當然不排除有些地方做得很好,一些技校讓學生真正掌握瞭一門技術,比如說車床相關專業,但是社會對這類人纔需求量很小,流水綫工人不需要機床相關知識,而且這樣的工種已經被機器替代瞭。我們的工廠需要有創造力的工人。
比如說,德國蔡司鏡片可以說是世界很頂尖的鏡片,工廠位於德國東部城市萊比锡,它們一直堅持手工打磨鏡片,後來阿斯麥爾與蔡司閤作生産光刻機芯片,蔡司一開始堅持要手工製造,結果發現手工達不到納米的精度,在阿斯麥爾的逼迫下,他們隻好用機器來生産芯片。
再比如我們老是稱贊日本企業的工匠精神和手工製作,但是這些在新技術麵前一文不值。現代化的生産需要的精確級彆很高,人工肯定達不到這個精度。
我們現在看待職業教育,不能按照以前的標準去想象。我們去職高調研,有人跟我說,“職業教育需要培養年輕人的工作習慣和勞動習慣”,這都是舊思想,好像隻有體力勞動纔是勞動,而腦力勞動就不是勞動。
我們要培養高級的動手能力,很多學校從小學開始學習編程,製造電動汽車,操縱無人遙控飛機,這纔是能力,而我們的教育中一直缺少瞭這一環。
我看過成都學校的小學生,自己編程做瞭一個電動汽車,學生很享受這個創造的過程,我覺得這纔是未來,這纔是職業教育該有的樣子。
現在的職業教育是裝模做樣,學生畢業後工廠根本不需要,流水綫工廠招來學生,培訓一個月上崗,我們的學生變成瞭一顆螺絲釘,流水綫需要的技能很少,不斷重復枯燥的體力勞動。即使如此,這樣的工作機會也越來越少,願意做的人也越來越少,我們的職業教育應該適應並積極做齣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