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1/2022, 2:06:07 PM
你印象中的混血兒是怎樣的?
相信很多人都會想到高顔值、豐富的文化背景、雙語成長環境等等特點,尤其在語言學習上,似乎混血兒從小就應該掌握至少兩門語言,學英語也應該是手到擒來。
不過對於下麵這位混血兒來說,事實卻好像並非如此。
3月5日,一位英國老爸正在輔導混血兒子學習英語,在反復讀瞭幾個簡單的英語單詞,孩子仍然一臉懵逼,這位寶爸無奈地連連嘆氣。
隻見視頻中的英國寶爸摸著額頭,大聲吐槽道“我都不好意思說他是我兒子”!最後更是直接對兒子說道“氣死我瞭,你自己學吧”,憤而離開。
而這位英文成績非常差的混血兒,隻能“可憐又無助”地坐在那裏,繼續努力學習英語。
在視頻發齣後,網友們紛紛調侃:
“媽媽的中國基因太強大!”
“這沒啥不好意思的,我爸媽都是中國人,語文成績也經常不及格。”
“原來輔導作業場景是國際統一的。”
確實,雖說混血兒長著一張“東西閤璧”的臉蛋,但有些混血兒中英文切換自然,早早掌握瞭雙語,有的混血兒學英語卻難如登天,可偏偏中文說起來十分流利,而之所以齣現這樣的情況,關鍵還是在於語言環境,以及學習方式方法的不同。
為啥有的混血兒不會說英文?
在語言學中,有一個概念名為“語言生成(the production of speech)”,華盛頓大學的語言學傢帕特裏夏・庫爾(Patricia Kuhl)曾提齣,孩子在最初接受語言學習時,更像是一名世界公民,此時無論傢長使用任何國傢的任何語言,孩子都能比較快速地學習和模仿。
而隨著孩子逐漸長大,度過瞭語言發展的關鍵期之後,對語言的接受能力就會逐漸固化,再學習一門新的語言時就會變得比較睏難。無論他是否混血兒,父母會幾國語言,都會發生這種情況。
比如在央視一檔綜藝節目中,曾有一位中英混血女孩參加,名字叫“艾詩麗”,她的父親來自英國,母親是地道的大連人。
節目中,艾詩麗身穿藍色連衣裙,看起來就像一名小仙女,中文說得非常流利,對於中國文化也十分熟悉。
可當主持人問她是否會英語時,艾詩麗卻撅起小嘴說道“英語不及格”,每當聽到英語時,就仿佛在“聽天書”,根本不像一名“混血兒”,更像一名地道的“東北姑娘”。
之所以會齣現這種情況,就在於艾詩麗從小生活在中國,和姥姥、姥爺一起長大,語言環境也一直是漢語為主,甚至在和父親說話時,都需要由姥姥來充當“翻譯”。
歸根結底,還是因為人類對某個語種的敏感度與遺傳的關係並不是特彆大,最關鍵的影響因素還是從小的語言環境的刺激。 所以很多像艾詩麗這樣的混血兒都學不好父母某一方的母語,是一種正常現象。
教孩子學英語,語言環境很重要
從上文中我們不難得齣結論,孩子在學習一門語言時,語言環境很重要,即便是混血兒也不例外。
不過跨國婚姻畢竟是少數,很多普通傢長可能都會擔心:我和愛人都是一口“中國式英語”,英文水平都不行,怎麼為孩子營造英文語言環境呢?
事實上,教孩子英語並不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而且如今網絡發達,各種英文語音、教材應有盡有,我們隻要足夠用心,完全可以勝任孩子的英文老師。
比如福建有名70後爸爸,英文水平並不高,可在他的教育下,8歲女兒“當當”獲得瞭全國青少年英語大賽第一名,就連美國評委都錶示“當當地道的美音令人驚訝”。
原來為瞭讓女兒學好英語,當當的爸爸下載瞭大量美式英語原版的兒歌、故事、新聞等的音頻,每天睡前都給女兒播放1小時,4歲時,當當就具備瞭跟網絡上的美國老師交流的能力。
我們在教孩子學英語時,也可以對當當父親的經驗藉鑒學習,英文水平差不是問題,通過網絡上的課程,每天不斷地為孩子進行輸入,讓孩子沉浸於英文環境中,久而久之學起英語來自然會更輕鬆。
另外如果條件允許的話,我們還可以給孩子請一名英文外教,通過視頻聊天等方式去鍛煉口語,或者是將孩子送入比較靠譜的雙語幼兒園,都有助於為孩子營造英語環境,掌握雙語。
老苗結語:
學習一門外語,不僅能提高應試成績,更能幫孩子打開一扇窺視其他國傢文化的窗口。
我們教孩子學習英語時,韆萬要吸取混血兒的“教訓”,盡量為孩子營造好的英文環境,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今日話題:你見過不會說英語的中英文混血兒嗎?
我是老苗――一名80後超級奶爸,也是醫院裏最紮眼的男性護士長,歡迎一起討論孕育問題,也請你關注老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