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2022, 1:39:20 PM
古代皇帝吃飯都是要守規矩的,就算是餓你也得給我忍著,但是有一些皇帝極為特殊。
古代按時吃飯一般是規矩
我們以清朝為例,皇帝吃什麼一般都由禦膳房提前一天或者提前多天就準備好瞭食材,然後在皇帝吃飯的那一天準備齣來。
而禦膳房為什麼能夠決定皇帝吃什麼飯菜呢?這件事情要往祖製上去講,一般是按照祖製來吃飯,比如開朝皇帝就會規定皇帝一日吃幾頓飯,每頓飯的定量標準是什麼,預算方應該怎樣去做,這些其實都是有詳細要求的。
而大多數的皇帝一般一天隻能吃兩頓正餐,皇帝的飲食萬萬馬虎不得,可不能隨便找個做炊餅的,然後給皇帝上一套煎餅果子,再或者來一隻北京烤鴨,絕對不行。
任何一個食物都必須編號,明確標誌這個食物是從哪個地方運過來的?中間經過又有哪個太監給皇帝端上桌子,端上桌子的時候端到瞭哪個地方,皇帝見到這個飯菜之後吃瞭幾口,全都要記錄下來。
為什麼?主要原因有兩點:
a.防止心懷不軌的人給皇帝投毒。
b.記錄皇帝的基本飲食起居。
就算是慈禧太後遇到自己特彆喜歡吃的食物,也隻能是臉不紅心不
跳
點點頭再吃下一道菜,因為連續多日隻吃一道菜,極有可能讓周邊的奸邪小人抓住把柄,在之後,隻需要這一道菜裏麵下毒以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這樣做,被發現的概率比較低,而且可能實行的概率比較大,所以皇帝的飲食起居一般都是被嚴格秘密保護起來的,那皇帝半夜起來餓瞭怎麼辦?餓瞭就隻能忍著,或者吃點瓜果吃點點心,這些隨手能夠摸得到的東西。
如果想吃熱菜熱飯熱湯,不好意思,一來沒有這個條件,二來就算是有這個條件,一般皇帝也萬萬不敢這樣去做。
皇帝吃飯的規矩比我們想象的要更多
關於一些電視劇當中,皇帝吃飯之前,先由小太監吃上一口來判斷這個飯菜有沒有毒,這種事情大傢當個樂嗬就行。
因為事實上根本不需要有小太監來實驗飯菜有沒有毒,充其量試驗一下這個飯菜閤不閤皇帝的口味,畢竟毒藥那麼多,總歸有一些毒藥是慢性毒藥,吃瞭之後當時沒什麼反應,再之後怎樣怎樣這種事情防不勝防。
所以小太監提前吃一點飯菜來判斷這個物品有沒有毒,這種事情基本上是不存在邏輯可言的。但是這個邏輯不存在並不意味著皇帝想吃什麼,就能夠端上熱乎乎的飯菜,除瞭按時按點吃飯之外,吃飯之前也會有一大堆的儀式。
比如每一個太監都端著一盆菜從外麵走進來,走進來之後,旁邊的大太監對著皇帝報菜名,不管是蒸羊羔也好還是蒸熊掌也好,全都得給皇帝按照順序報一下菜名,然後這些菜都端過來之後,皇帝再開始準備吃飯。
吃飯之前也需要有一係列的手續和流程,而這些手續和流程結束之後直接導緻的就是飯菜沒有想象中的那樣可口瞭。
大傢可以想象一下訂瞭一個外賣,結果外賣員三個小時之後纔把飯菜送到自己傢裏麵來,這個飯菜還好吃嗎?
想一想都很容易理解,對不對,那為什麼皇帝吃飯之前要有如此多的手續呢?除瞭剛纔咱們講到的為瞭安全考量之外,更多的就是祖宗留下來的規矩,沒招。
安排上來的事情你敢不遵從嗎?如果你敢不遵從的話,那不好意思接下來就會有更多不遵從老祖宗的事情齣現,作為皇帝的子孫以及現在的皇帝,你還真的就得遵從老祖宗定下來的規矩。
有沒有隨時可以吃到熱乎飯的皇帝?
那我也看過一些電視劇,電視劇裏麵的皇帝餓瞭之後總會吩咐他旁邊的太監馬上傳膳食來,我現在要餓瞭要吃飯,緊隨其後就帶來瞭一大堆熱騰騰的食物,那有沒有在曆史當中真實存在的這樣的皇帝呢?
皇帝我就不多說瞭,我講一位皇後,這位皇後就是慈禧太後,慈禧太後日子過得非常的奢侈,大傢也都知道,而且慈禧太後真正意義上能夠保證瞭想吃什麼就有什麼,為什麼呢?
因為慈禧太後有個習慣,喜歡吃的飯菜不多,雖然偶爾餓瞭,隨著叫禦膳房的人能夠端上熱菜來,但是禦膳房那邊早已經準備瞭一套成熟的備案,什麼備案呢?那就是鍋裏麵一直有食物,底下的柴火一直
燒
,這個食物做好瞭在旁邊放著。
慈禧沒有吃這個食物怎麼辦?丟掉。
禦膳房的主要作用就是保證源源不斷的食材丟進鍋裏麵,然後再有源源不斷的食材被撈齣來,這樣一種行為其實是非常浪費的行為,但是為瞭滿足慈禧太後的特殊的食物欲望,不得已隻能這樣去做,而古代的皇帝為瞭留下一個好的名聲,很少有皇帝願意這樣去做冒著天下之大不韙的風險吃一口熱乎飯。
犯不上,而慈禧太後根本不在乎這些,但萬幸中的萬幸是慈禧想吃的飯菜不多就那麼幾樣,而且一般禦膳房的人跟隨老佛爺身邊都多年瞭,也都能夠掌握規律,什麼時候多做幾份飯菜,在一旁也都心裏有個譜,所以對於禦膳房那邊來說,壓力也沒有那麼大,最起碼能夠保證慈禧太後想吃什麼的時候,直接能夠把這些食物搬到慈禧太後麵前。
但是大傢要注意,這樣一套流程走下來之後的總花銷其實是非常誇張的,甚至一個皇帝如果真的能夠保證隨時能夠吃到熱乎飯,一天的花銷可能就是普通人一輩子的總花銷,甚至是好多個傢庭一輩子的總花銷。
所以大多數的皇帝都不願意這樣做,浪費錢財不說,且違背祖製。
皇帝突然之間餓瞭怎麼辦?
原則上來說皇帝不會突然之間餓,就像我們一樣一天吃三頓飯,早飯、中午飯和晚飯,到瞭飯點纔會感覺到餓,飯點以外的時間不會去餓,但是偶爾會有特殊情況。
比如突然之間加大瞭運動量,在某一個時間段裏麵突然餓瞭,我們餓瞭之後可以點個外賣,可以直接去下樓隨便一個飯店裏麵買一點吃的,畢竟現在有電磁爐、有烤箱,做一些熱的食物還是很簡單的,三五分鍾就可以。
但古代不是這個樣子,做一桌食物突然之間沒有準備的話,要先起火,燒完火之後再去怎樣怎樣去做,尤其是給皇帝做更是馬虎不得,所以如果皇帝餓瞭之後,而且不是在一個飯點上,一般就是吃一些瓜果點心墊把一下。
等到瞭中午或者晚上正常吃飯的時候再去吃飯,再或者提前給禦膳房那邊提醒一下,告訴他們今天我很容易餓,先提前多做齣幾個熱菜來,除此之外把之前的涼菜稍微熱一下也是可行的,隻要這個皇帝不挑理,禦膳房那邊可操作的空間就很大。
但是我們得說一個特殊人物,那就是溥儀,溥儀曾經在他的自傳當中說過,自己當上皇帝之後基本沒吃過什麼熱乎飯,每一次端過來的飯,要麼就是涼的,要麼就是溫的很少能夠吃到滾燙的飯。
為什麼?
因為一套完整的流程走下來之後,真正的熱飯也就變成涼飯瞭。而有一些皇帝晚上的時候肚子餓瞭也隻能忍著,因為他知道即便這個時候告訴禦膳房讓他們去做飯,也得做個一兩個小時,這麼長的時間,自己早就睡著瞭,也就不需要飯菜瞭。
所以相對而言,古代的皇帝吃飯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樣瀟灑,電視劇當中錶現齣來的鏡頭也隻是為瞭美觀或者更易於錶達劇情而已,絕對不是說皇帝想吃飯瞭,一個命令吩咐下去,隨著就有太監端齣熱騰騰的飯菜來。
拜托,怎麼可能那麼快?
充其量是端齣一些瓜果點進來,這個還能說得過去。但是也韆萬不要因此而懷疑古代皇帝的飲食質量,事實上每一個
皇帝
飲食質量都是沒有問題的,禦膳房給齣來的食物供應那絕對是高高的,
隻不過相對而言非正常吃飯的時間點去享受美食難度比較大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