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5/2022, 6:57:34 PM
唐中期的開元盛世讓我們記住瞭能夠改革圖治、任用賢纔、發展經濟、提倡文教的一代明君李隆基,而 開元之治晚期的時候,唐玄宗李隆基卻失去瞭當年的智勇與英睿。
年過五旬之後,他誤信佞臣奸黨、生活奢靡腐化,導緻瞭朝政疲敝、臣子反叛、武將弑妃、親信被逐、太子奪權等一係列慘烈事件的發生。可以說,昏聵的唐玄宗晚年厄運不斷,晚景甚是悲涼 。
然而,即便李隆基晚年不斷遭逢厄運、大唐輝煌不再,可最令他感到難過與落寞的卻是兒子李亨的所做作為――太子李亨在安史之亂爆發後痛下決心, 決定趁時局混亂之際與冷酷無常的父皇翻臉。
公元756年夏,太子李亨自行在靈武即位稱帝,同時遙尊身在巴蜀的李隆基為太上皇。其後,李隆基被軟禁在深宮,他的親信近侍皆被遣走,失去瞭與外界的一切聯係後,李隆基成瞭被囚禁在深宮中的孤傢寡人,形單影隻。
公元762年5月3日,常年鬱鬱寡歡並被兒子李亨孤立並囚禁在深宮偏殿之中長達3年的李隆基淒然離世, 在那個沉靜空寂的夜晚,身邊沒有任何親人相伴的李隆基淒然地咽下瞭最後一口氣,可他至死也沒有想通一件事:為何兒子李亨要如此刻薄無情地對待自己這個老父親呢?
一生功過都十分突齣的唐玄宗李隆基
大唐著名詩人白居易用一首《長恨歌》讓世人知曉瞭唐玄宗李隆基與其愛妃楊玉環的那段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更讓我們知曉瞭安史之亂前後唐朝政局所發生的一係列風雲驟變。
總體說來, 唐玄宗李隆基在其統治的前期能夠做到勵精圖治、銳意改革、重用賢纔、發展經濟、提倡文教,使得大唐經濟水平和社會生産力得以大幅度的飛躍攀升,並令唐朝中期齣現瞭泰和景明的“開元盛世” 。
昔年,女皇武則天退位後,朝政與時局均動蕩不安,唐玄宗繼位親政之後改革圖治、穩定局勢,用瞭10餘年的時間使得朝政和時局為之一新、大唐天下順治,並迎來瞭經濟和國力異常強盛的開元盛世。
如果說唐朝是中國曆史上最為輝煌的一段樂章,那麼“開元盛世”便是這段樂章之中的高亢強音。
而到瞭開元之治的晚期,年逾五旬的唐玄宗逐漸開始熱衷並耽迷於享樂和安逸,他不再勤儉垂範,平日裏尤好歌舞娛樂、奢靡縱欲, 為瞭不至於徹底廢弛朝政國事,他重用奸臣李林甫、楊國忠、邊令誠等人,還聽信武惠妃的讒言殺掉瞭自己的三個皇子,冷血又無情 。
身為父皇的李隆基因為在一次宴會上看中瞭彼時還是自己兒媳婦的壽王妃楊玉環,便不顧一切地將楊玉環搶到瞭自己的身邊,寜願惹起流言蜚語也要讓兒媳婦成為自己的枕邊人。
美艷動人、多纔多藝的楊玉環入宮陪王伴駕之後就將李隆基迷得神魂顛倒,很快就成瞭唐宮之中獨獲聖寵的唯一美人 。
公元745年,26歲的楊玉環被60歲的玄宗李隆基冊封為貴妃,自那以後,楊貴妃在後宮中所享受到的一切待遇和儀仗基本與正宮皇後趨同,可以說,除瞭皇後的位階和封號之外,楊貴妃已經得到瞭大唐女子所仰望的一切富貴與榮華。
早在楊玉環被封妃之前,有著突厥血統的鬍將、平盧節度使安祿山便憑藉著假情假意和一張能說會道的巧嘴而騙取瞭唐玄宗的寵信。
野心勃勃的安祿山不但通過對李隆基溜須拍馬成功地得到瞭自由齣入宮禁的特權,還通過假意恭順、哄人開心而成為瞭楊貴妃和唐玄宗的“乾兒子”。
殊不知安祿山錶麵的恭敬示弱之下實則包藏禍心,他暗中拉攏心腹、招兵買馬,以期適時起兵叛亂、奪取大唐的江山皇權 。
公元755年,安祿山及其心腹史思明藉口徵討楊國忠而起兵造反,引發瞭“安史之亂”。
自“安史之亂”爆發開始,大唐便江河日下、走嚮衰敗。 這場浩劫和動亂不但令大唐的子民飽受流離戰亂、生靈塗炭之苦,還令唐玄宗在危境中違心地犧牲掉瞭寵妃楊玉環、喪失瞭軍事控製權。
晚年的唐玄宗因為廢除瞭府兵製、寵信奸佞、縱情享樂而一手釀成瞭使大唐由盛轉衰、江河日下的安史之亂, 已經年邁智昏的他更沒有料到太子李亨會搶先一步集結重臣、自立稱帝,還通過遙尊自己為太上皇的方式將自己的江山權力盡數奪去 。
晚年厄運不斷的李隆基重新迴到長安之後,已經成為新帝的唐肅宗李亨也變得冷漠狠厲起來, 他錶麵上與父親李隆基上演著“父慈子孝”的戲碼,暗地裏卻指使心腹將李隆基軟禁到深宮之中,斬斷他與外界的一切聯係。
被囚禁瞭3年後,李隆基孤獨地在冷宮中寂然死去。
在人生的後半段,唐玄宗李隆基的所作所為緻使大唐頹敗廢馳、由盛轉衰,一場“安史之亂”導緻大唐國力下降、百姓遭殃,這就是李隆基的過錯 。
所以說唐玄宗李隆基是一位功過都十分突齣的大唐帝王,同時也是史學傢和平民百姓最津津樂道的曆史人物。
身為三皇子的李亨與父皇李隆基的恩怨往事
翻看唐朝的曆史,人們最為熟知的一對皇傢父子就是李淵和李世民,然而到瞭唐中期卻又齣現瞭一對“著名”的皇傢父子,這對父子同樣也上演瞭一齣“相愛相殺”的親情戲碼,這對父子就是唐玄宗李隆基和唐肅宗李亨。
曆史上真實的李亨曾經是一位情誌不順、境遇坎坷的太子,而造成他百般為難、心靈受苦的人不是彆人,正是他的父皇李隆基 。
都說“皇權麵前無父子”,在李唐王朝之中, 因為唐玄宗李隆基癡迷於對皇權的掌控,所以他對太子就充滿瞭防備之心 ,生怕太子奪走自己的皇位。
開元三年,李隆基冊封瞭郢王李瑛為太子。因為當時李隆基寵信的武惠妃對太子多有讒陷,故李隆基便在沒有多加調查的情況下,於1日之內就將太子李瑛以及皇子李瑤、李琚一並廢為庶人。
不久,心狠手毒的武惠妃又將李瑛、李瑤、李琚三人秘密害死,以絕除後患。
三個皇兒死後,身為父皇的李隆基並未深加調查,也沒有哀戚落淚。
有人說李隆基難道是年老昏聵瞭嗎,3個年輕健壯的兒子平白無故地死瞭都不做個徹查?!
其實,這則史實 恰恰證明瞭李隆基在麵對皇權之時偏偏有著既自私又狹隘的心態,害怕兒子奪權奪位的他寜可錯殺一韆也絕對不會輕縱一人,時時刻刻都對皇子們加以提防和警醒。
太子之位不可久懸,後來,27歲的三皇子李亨就進入瞭唐玄宗的視野 。
公元738年初夏, 李亨被冊立為太子,然而自從李亨被“幸運”地推上政治舞台的那一刻起,他的內心就充滿瞭緊張和憂慮 ,因為他深知自己隻要坐上瞭太子之位,必然會被顯而易見的政治威脅時刻裹挾、包圍,處境堪危。
李亨自打成為太子之後便處處謹言慎行,生怕造成任何逾矩和差錯最終成瞭被他人橫加利用和誣陷的突破口。
心思狠毒的武惠妃為瞭幫親生兒子壽王李瑁奪取太子之位,就從李亨的妻族那邊尋找可以栽贓嫁禍的事端 ,不久,李亨的太子妃還真就犯瞭一個不大不小的錯誤, 害怕遭到牽連的李亨為瞭自保不得不獨善其身,接連休掉瞭3個妻妾以證清白 。
因為貪戀權勢,唐玄宗在位40餘年都不肯禪位給太子, 可憐那李亨在太子的位置上足足蹲瞭18年之久,整日憂心忡忡、苦不堪言 。
因為日日都忘不瞭父皇往昔是怎樣狠心地處置3位手足兄弟的,所以李亨雖然年紀尚輕卻已然滿頭白發、麵容蒼老憔悴,害怕某一天自己也會無端遭來橫禍、性命不保。
“安史之亂”爆發後,李亨徹底看透瞭父皇李隆基既涼薄又貪私的本性,在馬嵬坡嘩變發生後,李亨便決定抓住契機,與心腹和親信共同暗中謀劃一條可以展身立足的新齣路。
後來,李亨帶著軍隊和人馬留守在原地抵禦叛軍亂黨,而李隆基則帶著後宮女眷逃嚮瞭巴蜀之地。
經過瞭三災八難之後,李亨不願再唯唯諾諾地卑微苟活,他在宦官李輔國和眾將士的擁護下,於公元756年夏在靈武即位稱帝,同時遙尊身在巴蜀的李隆基為太上皇 。
權力易主、親信被逐,李隆基到死也想不通為何兒子李亨會那麼狠
公元757年,安史之亂的元凶安祿山死於非命,李隆基由巴蜀重返長安,居住在興慶宮內,稱太上皇。
宦官李輔國因為已經站到瞭唐肅宗李亨的一邊,便屢次順著李亨的意思說一些不利於太上皇的壞話,而且還提醒唐肅宗李亨要提防太上皇李隆基捲土重來、秘密謀逆。
眼看著肅宗李亨並沒有責怪自己的“多心”之言,李輔國便自作主張地“製裁”起瞭李隆基:為瞭避免太上皇李隆基與臣子、外戚多加聯係及親近,李輔國命人將李隆基從興慶宮遷居到宮闈最深處的太極宮中,並禁止任何宮眷、皇子皇孫親近李隆基 。
晚年的李隆基經常形影相吊地枯坐在太極宮內, 沒有瞭宮妃相伴、沒有瞭親信敘話、沒有瞭兒孫繞膝,很快,這位年逾七旬的太上皇便失去瞭昔日的矍鑠和神采,變得鬱鬱寡歡起來。
公元762年,已被囚禁瞭3年的李隆基獨自在寂然之中死去,結束瞭他那跌宕起伏、豐富傳奇的一生。
唐玄宗李隆基的一生功過均十分突齣,他的人生經曆亦非常人可比,但他在生命的最後那幾年裏一定想不通為何親生兒子李亨要那麼苛刻地孤立他、狠心地對待他,不但剝奪瞭自己與人溝通交談的權力,還讓他與天倫之樂無緣,讓老態龍鍾的他在孤獨和淒涼之中走到生命的盡頭。
也許更加直白一點說, 李隆基之所以在兒子李亨登基稱帝後遭到苛待和漠視,實則完全都是他咎由自取的後果 , 如果唐玄宗李隆基當初能對諸位皇子們柔善一些、信愛一些,斷然不會使太子李亨整日憂懼不已,亦不會令這對皇傢父子的關係錶麵上以禮相待、實則已經日漸發展到瞭反目成仇的地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