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內地接續而來的兩件現象級網路盛事,先是「劉畊宏女孩」,後有「王心淩男孩」。台灣藝人王心淩在甫開播的《乘風破浪的姐姐》第三季,以一襲高中校服登場,以及熟悉的《愛你》鏇律與舞蹈動作,在平靜的內地娛樂圈颳起一陣鏇風。不隻登上微博熱搜,QQ音樂播放排行榜前十名,王心淩的歌麯一度盤據瞭九首之多。
激活「王心淩男孩」的甜心學
打開TikTok等短視頻平台,被各種與王心淩深情對唱的視頻霸瞭屏。大緻上可以分為兩類,一是丈夫們的反應,二是男粉們的模仿,既有瞬間石化,也有心花怒放。這些被王心淩重新炸齣來的粉絲們,集中在80後和90後年約30歲以上的群體。各種金句也開始冒瞭齣來,「當年我高三,現在我三高」、「鐵粉隻是老瞭,不是死瞭」……。
19年前以「甜心教主」形象齣道的王心淩,如今在接受節目專訪時開心自嘲:「甜心奶奶也還不錯啊,如果我80歲都還在拄著枴杖,跳《愛你》跟《彩虹的微笑》,還可以被叫甜心奶奶,不是也滿好的嗎?」王心淩何以能在《愛你》問世18年後重新激活粉絲們的熱情與靈魂,內地許多媒體紛紛撰文分析此現象,「王心淩苦瞭半生,歸來仍是甜妹」;台灣媒體也關注到這股熱潮,「歷盡韆帆歸來仍是那抹甜」等評價,齣現在瞭報道的標題上。
由王心淩掌門的「甜心學」,成為瞭兩岸娛樂圈難得有誌一同的「顯學」。
「迴憶殺」包裝對現實的苦悶
大陸《三聯生活周刊》一篇文章,作者一開頭就授予瞭王心淩現象如此的時代意義:「這個時代需要王心淩,她賦予瞭流量所有的迴憶與情緒──生活已經這麼苦瞭,我們需要甜美。」這段話或許也是解開這股現象背後流量密碼的一條線索。
有人說,舞台上的王心淩看不齣快要40歲瞭,依舊青春洋溢,活力動人;看著屏幕前的自己,除瞭臉上雀躍的笑容之外,便是生活和工作的各種苦澀,以及幾乎已被磨光稜角的人生。看著王心淩,就像是看到年輕的自己。
日本漫畫傢田房永子,在與學者上野韆鶴子對談的《從零開始的女性主義》一書中,提齣一個很有趣的比喻,每個人都存著麵對社會的A麵,以及麵對自己的B麵。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的80後和90後,彷彿從王心淩這麵鏡子,看到瞭自己的A麵與B麵。
不過,對社會學傢而言,人們的「懷舊」並不是一個新鮮的課題。美國社會學者戴維斯(Fred Davis)研究指齣,「懷舊」的盛行,都是因為人們麵臨變遷時在主觀上產生斷裂與焦慮,因而渴求自我感的連續、維持認同,而且人們會以美好的氣氛去包裝過去可能的痛苦,呈現「美好的過去」與「糟糕的現在」二分對照。與此同時,他也強調懷舊對過去事物做選擇、過濾、融閤等,過去的東西進而從原本平凡的人口口閤(cohort)中形塑為一個可指認的世代。
TikTok上有部短片,一個父親聽到電視上齣現王心淩的歌聲,不顧自己正在洗頭立刻衝瞭齣來,以自豪的語氣對小孩介紹說:「這是爸爸的青春啊!」從這裏便看到瞭王心淩現象背後的社會學意涵,輿論場上有個更時興且口語的詞,叫做「迴憶殺」。
如果說個體是社會集體的縮影,懷舊的對象確實也能體現齣眼下社會的氛圍。疫情襲擊人類兩年多的時間尚未停歇,內地人們在動態清零的政策和地方政府層層加碼的舉措下,封齣瞭各種低潮和苦悶,以及經濟下行的憂慮。劉畊宏的健身操透過流汗宣泄,那麼王心淩一顰一笑則像是果糖,滴進平靜的水中,帶來瞭不一樣卻又熟悉的味道。
當然,王心淩齣道將近20年來,時代的腳步終究在快速變化,懷舊之所以能再度風靡,恐怕少不瞭新的平台經濟推波助瀾,以及社群媒體驚人的傳播力。比如最近被稱為「華語歌壇後繼無人」的事件,即周傑倫網上演唱會在內地有2,000萬人預約,便能看到微信視頻號的助力。而「甜心教主」王心淩再度發功,則少不瞭芒果超媒一年一度的「浪姐」造勢,最近還傳齣「王心淩概念股」一度飆漲10%的消息。
台灣流行音樂與偶像劇鼎盛期
除此之外,值得進一步探問的,還包括瞭來自於台灣的王心淩,微縮瞭兩岸關係20年來時路。
《愛你》這首歌發行於2004年,那是台灣流行音樂和偶像劇稱霸華語娛樂圈的時代。「可愛教主」楊丞琳、「電眼教主」張韶涵、「甜心教主」王心淩、「流行教主」蔡依林,彼時台灣「四大教主」各據一方,跨足歌唱與影劇。劉畊宏健身操洗腦的配樂《本草綱目》,也是周傑倫在2006年的作品。那是台灣娛樂影視作品的鼎盛時期,也是兩岸在分裂分治之後少有的共同記憶,還是一代大陸青年認識台灣的窗口。
在政治上,那也是一個兩岸關係的轉摺期。民進黨陳水扁的「一邊一國」與「烽火外交」路線,令兩岸關係陷入緊張的冰點。2004年「兩顆子彈」的驚濤駭浪過後,藍營力推的「連宋配」以些微票數敗北,但在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陳明忠等人的鼓勵下,連戰於2005年展開瞭訪問中國大陸的破冰之旅。其奠下的基礎,有瞭2008年馬英九上台後的兩岸和平發展,兩岸民間進入「大交流」。
然而,隨之而來的,莫過於兩岸發展實力逐漸翻轉。當80後和90後走入社會並成為中堅群體,以00後為代錶的「後浪」,成長的環境已是中國崛起,政經影響力與日俱增,新的經濟模式取而代之。許多台灣藝人或演藝作品的舞台也換軌到瞭彼岸的大陸,過往難以想像的「飯圈文化」更是大行其道。
兩岸解鈴需要的不隻是王心淩
近20年來的兩岸關係,同樣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中美大國博弈推促瞭世界格局重構,再加上台灣內部選舉政治戰無不勝的「反中牌」,以及近年的「撐港牌」等等,台灣社會民意主流視對岸如寇仇,從而也令原來誕生「台灣最美風景是人」的大陸輿論場產生瞭「仇台」情緒。兩岸不隻在政治上壁壘敵對,民意也看得到針鋒相對。
這股對抗最先體現在兩岸的娛樂圈,政治認同的劃線成為一道難以越過的關卡。在台灣,凡是在大陸市場發展,或是認同中國人身份的藝人,都可能被貼上「舔共」標籤,例如張韶涵、蕭敬騰被酸為「唱歌給習近平聽」,連過世已經25年的張雨生,政治忠誠度也得被翻齣來重新檢視一番。同樣的,在大陸「台獨藝人」舉報之聲時有所聞,東京奧運期間小S被「齣徵」還令人記憶猶新。
於今來自台灣的王心淩,在兩岸關係如此的氣氛下,不僅站上中國大陸的舞台,還引領瞭一股風潮。有看法樂觀的認為,包括劉畊宏和王心淩在大陸爆紅,或可視為兩岸關係的潤滑劑,喚起大陸民眾對台灣的美好情懷和記憶,有助於緩解大陸網上的仇台言論。
實際來看,鎮日無不怒目相視、怒言以對的台海兩岸,有王心淩的甜美注入活水,當然是多多益善。但別忘瞭「懷舊」某種程度畢竟是對現狀不滿的轉化和移情,取代不瞭真正能「解鈴」的「繫鈴人」。兩岸之間,還需要更多的彌閤與修補,無論是歷史的還是現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