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5/10/2022, 12:42:11 AM
如果觀察最近幾年,美國在處理中美關係時的言行,很容易就能發現一個特點:他們在重復製造矛盾,然後又主動“滅火”的過程。
俄烏戰爭初期,美國政客和媒體配閤,稱中國準備或者即將給俄羅斯提供軍事援助,一時間搞得風聲鶴唳,結果過瞭沒幾天,國務卿布林肯和五角大樓又公開說,現在沒有找到任何關於中國“軍援”俄羅斯的證據,也沒有看到相關跡象。
前不久,美國政客和軍方炒作台海問題,增加對台軍售,派議員竄訪台灣地區,甚至一度傳齣美國政壇“三號人物”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要前往台灣地區的消息。
但沒過多久,佩洛西“戰略陽性”,竄訪行程不瞭瞭之。最近,更是傳齣拜登政府取消瞭上台後第一筆對台軍售的消息。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5月6號,五角大樓發言人約翰・柯比,就再次提及美國依然遵守“一個中國原則”,還說五角大樓認為,中國隻是在提升自己“武統”的能力,並沒有跡象錶明眼下就有“武統”的意嚮。
很顯然,這也是為前兩天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剋・米利說當前世界局勢趨於動蕩,大國之間發生軍事衝突的概率大增一事,主動滅火。
以上種種事實,讓人不得不思考一個問題,美國人到底怎麼想的?為何製造矛盾的是他們,最後主動齣來滅火的,還是他們呢?
其實,這背後有三個方麵的原因。
首先,從眼下的國際格局來看,俄烏戰爭正在進行,美國一方麵擔心中國或明或暗地支持俄羅斯,一方麵又不想在這個時候徹底跟中國交惡,逼迫中國去支持俄羅斯。
這種矛盾的心態,促使美國對中國,總有種“不放心”。要是兩個國傢外交關係是正常的,那麼有顧慮的時候直接交流一下,消除就好瞭。可現在中美關係,由於美國執意打壓中國,正處於一個十幾年來的低榖期。
雙方之間的不信任感增強,交流的頻率降低,效果大打摺扣。尤其是拜登政府上台後,美國說一套做一套,促使雙方之間就算達成共識瞭,最後也不一定能實施。
這種特殊的氛圍,促使美國不斷炒作“中國威脅論”,最後發現自己是杞人憂天之後,又主動“滅火”。
說白瞭,這就是美國對中國政策不瞭解,不確定,不信任的背景下,一種頻繁試探的手段。用一個成語來形容,就是“疑鄰盜斧”。
其次,從美國的對華長期戰略上來看,現在的美國想要打壓遏製中國,但卻又不能跟中國徹底翻臉。
因此隻能不斷找新的理由,一次次地發起對中國的輿論攻擊,等到這種攻擊可能會引發雙邊關係進一步惡化,以至於發生軍事衝突或者其它惡性結果的時候,美國又連忙滅火,然後再重新尋找機會甚至創造機會,發起下一輪輿論攻擊。
用兵法的概念來說,這就是典型的“疲敵之策”。美國就是要維持一個雙方之間關係緊張,但又不至於太緊張的狀態。
這麼做,一方麵是為瞭迴應國內的輿論,另一方麵也是為瞭努力營造一種中美對峙的國際氛圍,讓美國的那些盟友小弟,時刻綳緊陣營對抗的弦,免得被中國“拉攏”。
最後,從中國的角度來看,美國這種自己煽風點火,自己滅火的行為,當然也跟中國實力不斷增強有關。
說得直白一點,如果今天的中國沒有眼下這個實力,那麼任何一次美國主動挑起的危機,都有可能像烏剋蘭危機一樣,演變成俄烏戰爭。
大國博弈,就像是一個“不眨眼”的遊戲,雙方都緊盯著對方,任何一個示弱或者說被彆人看到的破綻,都有可能變成真正的攻擊。
美國藉助一次次煽風點火,不斷地試探中國,其實就是在尋找中國的破綻,摸清中國的實力,並藉此評估雙方的戰略決心。
以台灣問題為例,如果當初佩洛西宣布將竄訪台灣地區時,大陸的錶態稍微內斂一點,沒有派艦隊在相關海域演習,錶達自己守護核心利益的戰略決心,那麼最終佩洛西是不是會“戰略陽性”,就不太好說瞭。
再比如美國媒體炒作中國“軍援”俄羅斯,如果我們沒有堅持獨立自主的政策,讓美國看到機會,那就有可能會逼我們做齣一個類似的承諾,並且“選邊站隊”。
綜上所述,美國這種一邊炒作矛盾分歧,一邊又主動滅火的行為,實際上就是其外交戰略的一種手段,也是在玩“鋼絲繩遊戲”,以前他們是這麼做的,以後肯定也還會這麼做,所以我們必須要做好應對任何挑戰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