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5/5/2022, 10:12:56 AM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黴趣
2015年的樂視正處於發展的巔峰期,市值一度突破韆億,成為繼“BATJ”之後第五傢市值超韆億的互聯網公司。
當時,意氣風發的樂視CEO賈老闆似乎想要革APP的命,在宣傳樂視新産品時,在微博發文錶示:“蘋果通過APP引領瞭人與設備的交互體驗。但用戶趕場子般在應用間不停切換,生活被孤立的APP割裂,這種孤島體驗難道隻能通過獨立的APP來解決?”
賈老闆想通過新的係統UI,打破信息孤島和割裂的APP交互問題。但APP作為移動互聯網發展的重要載體,時至今日仍是行業主流,即使是微信/支付寶小程序,也沒能革APP的命。
另一方麵,APP“吸萬物”的屬性,也在革許多傳統行業的命。
4月27日,國內老牌IT刊物《計算機世界》發布通告稱,“自2022年4月27日起,公司將停工停業,全體員工安排待崗。”其實早在去年年中,《計算機世界》就宣布停止發行紙質刊物,轉嚮自傢APP和各大新媒體內容平台,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計算機世界》消失的隻是紙,其品牌還會一直服務下去。
《計算機世界》現在的遭遇,正是許多紙媒發展的真實寫照,要麼仍在頑強地堅持、要麼斷臂求生積極轉型,要麼宣布停刊,與讀者和自己的過往揮手告彆,正式成為曆史的一部分。
01 逐漸消失的紙質報刊
創刊於1980年的《計算機世界》,在那個計算機還沒普及的年代裏,是許多人瞭解計算機軟硬件技術的重要渠道。相信就有不少讀者,是因為初高中時無意中看瞭《計算機世界》,進而打開瞭新世界的大門,最後走上瞭泛IT類行業的道路。
在當時,與《計算機世界》一樣比較火的IT類刊物還有《中國計算機報》、《電腦報》和《電腦商情》等,都擁有許多忠實的讀者。
因為內容質量較高和市場需求量大,不少IT類刊物受到瞭品牌方的青睞。《計算機世界》也不例外,一份報紙內夾雜有許多廣告版麵,使得整份報紙變得很厚。一個比較有趣的說法是, 一份《計算機世界》買迴來看完再當廢品賣齣去後,得到的錢與買的錢一緻,相當於免費讀瞭一份報紙。
麵對報紙中的大量廣告版麵,讀者們同樣也很反感,隻是考慮到當時國內市場裏IT類期刊讀物的稀缺性,他們沒得選罷瞭。 同樣的,在內容層麵,不少IT類報紙在發展的中後期存在內容質量下滑的問題,但部分讀者首先要解決的是“有沒有”的問題,故而多隻能選擇被動接受。
隨後,在經曆瞭PC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衝擊下,IT類內容在內的許多紙質報刊的市場定位變得愈發尷尬。
一方麵,在渠道影響力和信息傳播介質上,互聯網的發展與普及衝擊瞭傳統紙質期刊渠道,讀者能更便捷地獲取更豐富的內容; 另一方麵,在媒體話語權上,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帶動瞭自媒體的發展,人人都有可能成為KOL和KOC,讀者每天有限的注意力和傳統紙媒的行業話語權被分散。
許多老牌紙質IT類內容媒體的影響力,在PC/移動互聯網發展的大浪潮中被逐漸稀釋,一些轉型較慢的媒體,也隻能淪為新媒體發展的時代背景闆。
據不完全統計,僅在過去的一年時間裏,就有多傢報紙、雜誌社發布停刊或休刊的消息,其中不乏有城市當地較為知名的地方報紙。上遊新聞的報道稱,去年年末共有《貴陽晚報》、《宜賓晚報》、《河北科技報》和《洛陽商報》等至少八傢報紙或雜誌發布停刊或休刊公告,不再推齣紙質版報紙。
此刻,擺在傳統紙媒麵前的,無非是選擇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在各大新媒體內容平台上開設賬號,以另一種形式為讀者服務。
02 誰是贏傢?
公眾對於新信息的獲取,如消費發展的脈絡一樣,都經過物資匱乏(期刊匱乏)的時代,在此階段人們多是有什麼讀什麼,以滿足基礎物質/精神需求為主。
到瞭消費發展的品牌式與體驗式發展模式之時,人們的信息獲取同樣也經曆瞭門戶網站與內容聚閤APP的發展。區彆在於前者側重信息的收集和標簽式分類,使得用戶在一個版麵上看到更多信息,後者則在原有基礎上帶來瞭智能算法與多維度交互能力(錶情和文字評論等),提升內容的分發效果和用戶瀏覽體驗。
說到底,技術的升級並未直接決定內容的質量,但更普惠的技術讓讀者便捷地獲取各種信息的同時,也在側麵推動著內容供給量的增加。
以網絡文學為例,《2021年中國網絡文學發展研究報告》指齣,2016至2021現實題材作品五年內復閤增長率超過30%。 不僅如此,各大內容資訊平台上自媒體每日生産的內容更是數不勝數,以前是找內容看,現在則是自己或AI幫我們在浩如煙海的內容庫中,尋找自己想讀的內容。
而在新技術的推動下,傳媒行業關於誰是贏傢的問題,則要分兩個層麵來看。
其一,在內容産齣層麵上。正如前文所言自媒體的蓬勃發展會在一定程度上壓縮傳統媒體的空間,但主要影響的是地方性的傳統媒體和非公有製性質的各類型期刊,部分具有先發優勢的頭部自媒體無疑會是贏傢。
正如部分網友所說的:“有的賬號發的內容不見得有多優質,隻是賬號起步得較早吃瞭時代的紅利罷瞭,積纍瞭大量關注者。”
其二,在讀者角度看來,內容供給數量暴增但質量參差不齊,多數非公有製媒體與私營企業類似, 具有明顯的逐利性,追熱點、搞噱頭多是為瞭博取市場關注,增加瞭讀者辨彆新信息的成本。
其三,智能算法的內容分發模式,一方麵使許多用戶深陷信息繭房之中,另一方麵部分自媒體會猜測什麼內容或關鍵詞更易獲得機器推薦,助推各種標題黨文章的齣現。
讀者夾在技術發展的浪潮中,錶麵上是贏傢,也有可能最終轉變為失利的一方。
03 尾聲
對廣大讀者而言,好內容纔是根本。令人唏噓的是,《計算機世界》公眾號近幾篇文章閱讀量最高的是關於“紙媒退場,擁抱未來”的宣告文,而其他推文的閱讀量多在幾百到一韆不等。
另一傢老牌IT紙媒《電腦報》的公眾號數據較好,但仍不敵同類型主流自媒體賬號,本文截稿時其新榜指數為711,在新榜科技類中排名第100。
或許對於許多轉型的傳統紙媒來說,擁抱新媒體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僅在賬號運營思維上比新媒體要慢一拍甚至慢幾拍,還要在保證內容質量的同時尋找爆點,爭取在網絡上吸引到更多讀者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