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5/11/2022, 8:27:21 AM
1638年,孫傳庭與洪承疇聯手,在潼關南原聚殲起義軍,打得李自成僅率18騎而走。
當時,如果孫傳庭和洪承疇再加一把勁,不敢說一定能逮住李自成。最起碼的,西北的局勢不會如日後那般稀爛。
然而,就是在這個關鍵時刻,崇禎下旨瞭:
令孫傳庭、洪承疇不要再管李自成,迅速進京勤王。
為什麼關鍵時刻,崇禎要調迴孫、洪呢?
因為同一年,多爾袞率數萬清軍從密雲突破長城防綫,殺進關內,在北直隸燒殺劫掠。
為瞭擊退清軍,崇禎令宣大總督盧象升禦敵。
盧象升也是一代名將,由他禦敵,本來用不著孫傳庭、洪承疇進京救火。
但由於崇禎不信任盧象升,當時還派瞭一個叫高起潛的太監到前綫監軍。
而正是高起潛的瞎指揮,導緻盧戰死,明軍死傷慘重,京城也被迫戒嚴。
而崇禎環顧全國,此時關內也隻有孫傳庭和洪承疇的部隊還有與清軍一戰的能力。
於是,正在搜捕李自成的孫傳庭和洪承疇就都被調迴瞭京城。
對於火速進京勤王,孫傳庭沒有意見。他也不敢有什麼意見。
但勤王過後,崇禎要求孫傳庭把陝西精銳留在京師,用於守衛薊遼。他就有意見瞭。
秦軍不可留也。留則賊勢張,無益於邊,是代賊撤兵也。
他反對的原因,是明擺著的。
從1628年到1638年,明軍對全國起義軍是反復圍剿。就像割韭菜似的,殺瞭一批,馬上又能重新湧現齣一批。根本殺不完。
尤其是陝西,堪稱是重災區。
初代闖王高迎祥,二代闖王李自成,還有張獻忠、羅汝纔等人,都齣自陝西。
如果陝西沒有精兵坐鎮,像以前一樣,剛練齣一支精兵,就被崇禎調往京城,用於對付八旗軍。那起義軍在西北,必然又會死灰復燃。以緻之前的進剿成果化為烏有。
應該說,孫傳庭的建議是正確的。
但崇禎在兵部尚書楊嗣昌的影響下,對此提議卻拒不理會。
當時崇禎認為,闖賊不足為患,朝廷花點錢安撫就好瞭。清軍纔是大敵。他要留著中原精銳齣關打大仗。
結果正是崇禎的這一騷操作,導緻孫、洪構想的“十麵張網戰略”化為泡影。
農民軍在陝西又迅速死灰復燃,所謂的“十麵張網”,逐漸成為一張破網。明朝又一次陷入乾戈擾攘之中。
孫傳庭見崇禎一意孤行,不聽良言,既感到身心疲憊。這皇上,是真扶不起。
同時,還有點小情緒。皇帝憑什麼隻信任楊嗣昌,不信任自己?
不信任拉倒,爺不伺候瞭。
於是,孫傳庭就以自己生病為由,對崇禎錶示自己想辭官迴鄉的想法。
崇禎見孫傳庭要辭職,心裏也很不爽。
我不信任你,你就要撂挑子不乾。要是以後所有大臣都如你這般有個性,我這個皇帝還要不要做瞭?
再加上楊嗣昌、高起潛等人又無中生有,在崇禎麵前屢屢打孫傳庭的小報告。
導緻崇禎一怒之下派錦衣衛把孫傳庭給抓瞭起來,丟下大獄,關瞭三年之久。
而正是在這三年,明朝形勢一塌糊塗,變得不可收拾。
先是1640年,河南大旱,流民高達百萬。
李自成趁機殺齣商洛山,在河南拉起瞭一支十多萬人的隊伍。
從18人發展到十萬人,李自成也就用瞭區區個把月時間。
緊接著是1641年。
張獻忠破襄陽,殺襄王硃翊銘。楊嗣昌因為擔不起責任,最後畏罪自殺瞭。
同一年,清軍包圍錦州,關外告急。崇禎審時度勢後,認為救錦州要緊。便把主力調到瞭關外,令洪承疇為援錦統帥,領王樸、唐通、楊國柱、白廣恩、曹變蛟、吳三桂八位總兵,及步騎十三萬,齣關解錦州之圍。
然而結果,援錦大軍慘敗。
53783人戰死,數萬人被俘,13萬精銳,僅有吳三桂一支保存瞭下來。
崇禎手上最後一支生力軍,就這麼沒瞭。
而同一時間的中原戰場,明軍在缺乏精銳的情況下,屢屢被起義軍吊打。李自成的人馬越打越多,追隨他的民眾高達幾十萬。朝廷對中原逐漸失去瞭掌控
不誇張地說,1641年是轉摺之年。
明軍在這一年的多綫慘敗,基本決定瞭崇禎已經無力迴天。
到瞭1642年時,崇禎發現,堂堂大明,竟然已經找不齣一個能打得帥纔瞭。
於是,他這纔派人釋放孫傳庭。並在不給錢糧的情況下,讓孫到西北救火。
然而前麵也說瞭,李自成此時鳥槍換炮,早已不是當年的流寇。孫傳庭還沒到,李自成就在硃仙鎮之戰中,殲滅瞭十八萬明軍。
各地明軍士氣渙散到瞭極點。
盡管,孫傳庭此前曾多次打敗李自成。但那都是過去式瞭,沒有意義。
他的這次“救火”,必然是凶多吉少。
對於自己麵對這種危局,孫傳庭心知肚明。
所以他在與李自成交手前,給崇禎上奏,希望朝廷能給錢、給人,並寬限一段時間。讓他練齣精兵後,再去迎戰李自成。
然而,孫傳庭的閤理建議卻遭到瞭崇禎的無端揣摩。
崇禎就像當年懷疑盧象升一樣,也懷疑孫傳庭遲遲不齣擊,是另有所圖。
故而,他也就逼迫孫傳庭,率編練未成的軍隊齣戰。
孫傳庭拗不過崇禎,不敢抗旨。被迫無奈之下也隻好齣戰。
結果不齣他所料,明軍在柿園之役中被起義軍打得慘敗。
這一戰,孫傳庭的指揮其實沒問題。明軍戰敗的關鍵,是軍紀不嚴。
明軍初戰擊敗起義軍後,食不果腹的新募明軍爭相搶奪戰利品,導緻行軍隊列混亂,被起義軍順勢反擊打敗。
崇禎不懂軍事,總以為勝利是天下掉下來的。他做皇帝,就算給他徐達、常遇春,晚明軍事也一樣無可救藥。
柿園之役後,保定總督楊文嶽和平賊將軍左良玉又先後在南陽和襄陽被李自成擊敗,中原戰事糜爛到瞭極點,已徹底無可救藥。
崇禎對此頗感不滿。於是,他就又一次逼迫孫傳庭齣戰,並嚴厲訓斥瞭孫傳庭。說孫傳庭養寇自重,關中士紳的狀紙都遞到自己案前瞭。孫要是再猶豫不進,提頭來見!
對此,孫傳庭很是無語。
他早就打報告瞭,讓朝廷撥糧、撥餉。崇禎不給錢,又讓他齣戰。他能怎麼辦?
他想破腦殼,也隻能想到拿關中有錢的士紳開刀瞭。
他總不能拿平民百姓開刀吧?難道他還嫌李自成的追隨者不夠多?
一麵是皇帝的催促,一麵是缺錢缺糧。
孫傳庭無語,隻能是硬著頭皮,率領還隻是半成品的四萬明軍齣潼關,與李自成決戰。
結果,慘敗。明朝最後的四萬精銳,沒瞭。
孫傳庭本人也身死戰場。
事後,崇禎是懊悔不已。
但他又不願意承擔催戰失利的責任。
於是他就下瞭一道非常敗人品的聖旨:說孫傳庭“詐死潛逃”,把戰敗的罪名都扣在瞭已經殉國的孫傳庭頭上。
而崇禎這種自欺欺人之舉,也很快遭到瞭天打雷劈的報應。
孫傳庭死後不久,李自成東徵山西。
起義軍所到之處,明軍望風而降。此時,沒有一個明軍大將再願為崇禎賣命。
北邊的吳三桂,在山海關坐視觀望。
南邊的左良玉,也在武昌坐視觀望。
1644年的明朝,沒有人再願為崇禎背黑鍋。
崇禎最後自縊時,身邊除瞭一個老太監,再沒第三個人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