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31/2022, 12:46:48 PM
“一整年賺的錢,一半都給瞭物流服務商。”這是去年在跨境電商賣傢圈裏一句流傳甚廣的話,也是去年跨境行業的真實寫照。
事實上,疫情以來如火如荼的跨境電商自去年後半年開始並不好過,而與之相對的是,海運的價格卻達到瞭曆史新高。盡管2022年有所迴落,但對比疫情之前,依舊處於高位。
靠著倒賣集裝箱躺賺一套房的造富神話,充斥瞭整個行業。
海運價格飛漲,促使跨境物流迎來瞭行業紅利期。上遊吃肉,下遊喝湯,海運暴漲的直接受益者就是跨境物流服務商。一傢成立10年的貨代企業也證實過這一觀點:“公司業績最好的員工月收入在10多萬左右。”而根據天眼查數據顯示,去年新進貨代行業的公司數量超過9500傢,此前3年成立的數量纔有1.5萬傢。
貨代能夠躺賺的根源,仍在於行業的不透明性。從船公司到賣傢的鏈路,甚至可能經過3至4層的貨代經銷,而每隔一層,就意味著有一層不透明的信息與加碼的空間。依靠左右手資源置換,不少中介利用信息差和不透明的價格,在其中賺得盆滿鉢滿。
而這樣的故事,在跨境物流行業裏早就存在,“不正常纔是一種常態。”隻不過疫情,放大瞭這種混亂,也讓行業開始意識到,轉型已然迫在眉睫。
關於跨境物流行業的變革,一個最被認同的未來發展就是――數字化。這一猜想也得到瞭資本的追捧,去年以來,湧入數字化的熱錢不斷。
其中,跨境好運已完成數億元A輪融資。並在今年3月新開成都、長沙、廈門、鄭州等8座城市,將服務範圍從沿海延伸至內陸新一綫/二綫重點城市,成為全國性互聯網跨境物流平台。
作為互聯網始終沒有滲透的一角,跨境物流行業的數字化,在今天被提上瞭議程。
迫在眉睫的數字化
作為跨國貿易的派生産物,貨代無疑是一個重要角色。早期貨代解決的問題是船公司和貨主之間信息差,即幫雙方匹配資源,之後則延伸至報關、結匯、簽發提單、結算運雜費等業務環節。
在承擔瞭全球貿易約90%的海運鏈條上,貨代是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畢竟貨主的包裹在漂洋過海的旅途中,說不準就會遇到擱淺、進水、機器失靈、異常天氣、海盜等情況。而這些損失的直接承擔者,就是貨代。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靠天吃飯、充滿瞭風險性的行業,不僅市場極度分散,且始終處於一種不透明狀態。根據2019年的貨量計算,全球市場上的前6名市場份額僅8.8%,其中,排在第一名的德國德迅,已成立131年,但市占率僅有2.9%。
市占率低、且互聯網始終未能滲透其中的根源,一方麵在於海運鏈條的復雜與冗長。賣傢的貨從工廠到船,需要經曆攬、倉、關、乾、關、轉、配七大環節。因此,不同環節所牽涉的服務也不同,其中的標準、規章製度也難以統一。
“這個市場無論怎麼發展,都已經超過瞭一個現代化公司的邊界,很難形成一個隻有1-2傢獨角獸的壟斷市場。它極度分散、涉及各個國傢,同時又是一個強協作的網絡。”跨境好運COO星空錶示。
另一方麵則是貨代行業本質上仍是一張資源網絡。要想在貨代行業賺到更多錢,比拼的往往是資源與人脈。多位貨代從業者嚮36氪坦言,維護客戶、看重人情是貨代工作的核心,“有時候陪客戶多喝幾杯酒,或許就能把箱子的價格喝下來。”
同時,由於不透明與長鏈條,海運的過程中也時常齣現黑箱操作。畢竟貨物無法感知被送上的船是否匹配付齣的價格,也因此,運輸過程對於賣傢來說始終是一個未知數,這導緻瞭去年諸如“真假美森”等亂象頻發。此外,在後續的延遲賠償等環節,由於賣傢對於貨代的議價權並不高,也導緻瞭行業服務的不標準與不規範。
不透明的價格與鏈條、不標準的履約與服務,在海運價格成倍上漲的放大下,不僅讓行業內的玩傢意識到瞭數字化的重要性。也預示著,傳統的貨代服務方式,已不再適閤未來的市場瞭。
互聯網滲透的傳統行業
那麼,什麼樣的數字化纔更能迎閤未來的市場發展?
近年來,隨著數字化的議題不斷熱烈,一種以提升行業數字化水平的物流資源整閤服務平台在跨境行業開始興起。跨境好運就是其中典型代錶,這類平台型貨代的齣現,也加速助推跨境物流行業來到瞭新的拐點。
簡單來說,跨境好運在做的事,可以類比為一個B端的攜程。通過入駐平台的物流服務商資源,賣傢可以在平台獲取全球跨境電商市場的成熟運輸方案,包括詢價、下單等全部交易環節,也都可以在綫上完成。
事實上,數字化在現階段的物流行業,能夠起到的核心作用就是解決瞭透明化與標準化的問題。
以跨境好運的服務來看,透明化首先就體現在瞭價格的透明化上,即用數字化解決信息差的問題。那麼平台如何實現價格透明化?這就與平台的定位有關。平台作為服務商與賣傢的聯結者,既能瞭解賣傢的訴求,也能獲取供應商的需求,也因此處於第三方的公允地位,這也使平台具備瞭結閤雙方考量的能力。處於這樣的位置下,平台的定價對於行業來說也更具備公正性。
另一方麵是平台對入駐的服務商,也提齣瞭要求。“入駐我們平台的服務商需要標準化的入駐流程,經過多重篩選與資質考評,其中,80%是行業內的物流專綫企業。通常,擾亂市場價格的大部分是貨代中介,所以專綫公司提齣的價格也更加真實。而對於服務商來說,入駐平台可以依靠更好的服務和履約等,不一定需要用底價撬動客戶。”星空錶示。
同樣,平台具備的資源聚攏能力,也促使平台具備瞭公信力屬性。不過,最終決定平台話語權的,仍是齣貨量。根據公開披露數據顯示,跨境好運在2021年全年GMV達10.12億元,月環比增速達到55.6%。下單用戶已超6萬,並整閤超過1000傢跨境物流服務商入駐平台並提供在綫服務。
其次是海運鏈條的透明化,這也避免瞭以往的黑箱操作。打開平台官網,隻要輸入訂單號,就可以查到貨物正處於哪一段運輸。根據海運鏈條,大多平台都會按照下單、提貨、測量、海關等各個環節劃分節點。並在每個節點設置明確的時效標準,且數據實時迴傳至平台,如在任一節點停留時間超齣時效標準,平台都會主動嚮貨主發齣預警。
再次是服務商的評價機製上。在平台上,通過建立完善的服務商運營管理機製,打造一個類似於大眾點評式的評價體係,可以讓用戶判斷服務商的可信度。而用戶與服務商的每次閤作,都能使數據沉澱在平台,也為賣傢甄彆履約曆史和航綫優劣勢提供藉鑒。
而在標準化上,平台的作用就主要體現在瞭履約與事後客服上。在以往的物流行業,履約通常都是一件非標的事,比如貨到哪瞭、測量數據是否存在問題等,都是依靠詢問貨代來判斷。也由此,在信息、標準化層麵上難以做到行業統一。
在事後的服務環節上,例如延遲賠付,有的貨代賠一公斤5毛錢,有的8毛錢,行業沒有統一標準的同時,客戶的認知也存在分歧。多方訴求共同催生瞭平台製定標準的契機,平台製定的標準,也為後續服務提供瞭裁決依據。
這就包括瞭:在攬收環節由平台免費攬收,測量環節按照平台統一標準測量定價等;在售後保障方麵,跨境好運還推齣瞭“假一賠按三倍運費”“延時按天賠付”等標準化規則。
加速布局的時點已至
海運是一個周期性事件,這也意味著,處於曆史高位的運價,很難持續維持在這一頂峰。
與此同時,在經曆瞭平台監管、亞馬遜封店等多重黑天鵝疫情後,跨境電商在今年也到瞭需要停下來思考的時刻。很多業內人士甚至預測,今年或許會是跨境電商遇冷的一年。
所以,對於下遊的物流服務商來說,今年並不是被看好的一年。不過,市場的冷靜卻並不意味著停步,在星空看來,反而在今年,是一個適閤平台加速布局的好時點。“在運力緊張的節點,我們能夠提供更好的服務,並規範原有市場的混亂,恰恰是更容易教育市場的機會。”
也因此,跨境好運從3月開始,將增設成都、長沙、廈門、鄭州、武漢、閤肥、太原、西安8個城市的本地化運營團隊,將服務範圍拓展至更多內陸城市。
這一考量在於,以往內陸城市的跨境賣傢,在跨境物流上的選擇並不多。不同於沿海城市,內陸城市的貨代並不多,賣傢常需要將貨物寄到沿海城市。而這些城市裏,中小賣傢的比重卻占據瞭大多數。
伴隨著跨境電商産業的高速發展,這些城市也同樣形成瞭結閤自身優勢的跨境産業集群。其中,2022年前兩月,成都跨境電商的交易規模就達到瞭59.61億元,同比增長115%,是外貿進齣口總額增長幅度的5倍。而中國傢電之都的閤肥,則建立瞭集傢電研發、生産、銷售、物流及相關配套企業集群的完整産業鏈體係,2021年前三季度齣口傢電産品達142.7億元,同比去年增長9.3%。
在各地政府也對相關産業鏈強有力的扶持補貼政策下,這些新一綫/二綫城市的跨境産業,擁有巨大的前景與增長空間。
不過,在麵對這樣的新興市場時,更考驗平台的正是服務能力本身。對此,跨境好運的信心來自於:
一方麵是平台的穩定運作模式,在標準化、供應鏈把控上,得以快速應用於新開城市,拉起一張賣傢服務網絡與物流服務整閤網絡。特彆是今年開年以來的疫情影響下,深圳大批貨代被封控管理,跨境好運的平台上,仍有近600條從深圳發往全球的綫路與方案在正常運轉。
另一方麵就是新推齣的跨境賣傢物流管理SaaS“好運管傢”。在賣傢以往的物流操作過程中,常依靠綫下處理、Excel錄入錶格等形式,而SaaS係統就是將這些低效處理的環節轉移至綫上,提升賣傢在物流操作環節的效率,幫助賣傢高效管理服務商與物流訂單。
此外,“好運管傢”更大的價值還在於,為跨境賣傢物流決策提供數據支撐。事實上,大多數中小賣傢對自身的物流業務並不專業,甚至對商品實際物流成本也不清晰。而“好運管傢”可以補足這一點,幫助賣傢分析物流成本與物流趨勢等。
由此看來,盡管跨境物流行業的互聯網滲透情況並不高,但實際上,對於數字化的想象空間仍舊很大。效率的提升、行業的規範化運作,都在呼喚數字化的到來。
正是這樣的市場情緒下,在跨境物流行業對於輕資産還是重資産的探討,也始終是一個火熱的話題。不管未來終局如何,至少現階段,物流服務商在做的,仍是解決首要問題。“對我們來說,輕跟重隻是一種形式,或者一種策略。關鍵仍是在什麼階段,我們需要解決什麼問題。”星空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