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演義》第四十五迴,蔣乾過江前來勸降,周瑜大群英會,飲至半酣,與老同學攜手步齣帳外,邊巡視邊問道:“吾之軍士,頗雄壯否?”蔣乾脫口迴答:“真熊虎之士也。”這是小說中的一幕,卻生動刻畫瞭江東猛將如雲的場景。那麼在東吳陣營裏的諸多將軍中,誰最驍勇善戰呢?
周瑜與蔣乾
《三國誌》將程普、黃蓋、韓當、蔣欽、周泰、陳武、董襲、甘寜、淩統、徐盛、潘璋、丁奉閤作“吳書十”,並稱“凡此諸將,皆江錶之虎臣,孫氏之所厚待也”。除瞭太史慈因與劉繇的淵源而被列入“吳書四”之外,江東前期驍將無一遺漏。但緊接著的問題是,如何在他們之間衡量“勇”字的高下。
將軍之勇在戰場,首先就得尋找短兵相接、肉身搏殺的史料。在上述十三人中,八人傳記有相關內容。作為年紀最長、資格最老的吳將,程普曾驅馬高呼,手持長矛衝嚮敵陣,從而保護孫策成功突圍;董襲在討伐江夏太守黃祖時,率百人組成的敢死隊,冒著箭雨闖入敵陣,親手砍斷敵方固定朦艟大船的纜繩;淩統在逍遙津率三百親信衝入重圍,拼死保護孫權脫險,並帶傷砍殺數十個敵人;徐盛在濡須之戰時,戰船被暴風吹至對岸,眾將大為驚恐,他卻率部登陸進攻,一舉擊敗曹軍。這些事跡都堪稱壯舉,但相比之下,另外四將的故事更為蕩氣迴腸。
周泰:危難間挺身救主
周泰字幼平,九江郡下蔡人。當年孫策攻打山越人時,將孫權留在宣城,身邊守衛不足韆人,也沒有建造防禦設施。數韆叛亂者突然來到,孫權剛騎上馬,隨從便被亂刀砍殺,連本人的馬鞍也被砍中。就在大傢都驚惶不定之時,隻有周泰挺身而齣,用軀體保護孫權,顯現瞭不同尋常的英勇。此戰給周泰留下瞭十二處傷口,很久之後纔蘇醒過來。
可以說,假如沒有周泰,三國的曆史就會改寫,因為孫權等不到赤壁大戰那一天。何況他當時並非江東集團的最高首領,可見周泰的玩命不計迴報。難怪孫權多年後設宴,親自敬酒問傷,涕淚交加說:“卿為孤兄弟戰如熊虎,不惜軀命,被創數十,膚如刻畫,孤亦何心不待卿以骨肉之恩,委卿以兵馬之重乎!”
太史慈:火星撞地球式比拼
太史慈字子義,東萊郡黃縣人。興平二年(193年),他渡江到麯阿投奔劉繇,正值孫策揮師前來。太史慈隻帶瞭一名騎兵,前去偵察虛實,與孫策不期而遇。後者卻有十三名隨從,都是韓當、黃蓋、宋謙一類的驍將。太史慈便上前與對方交鋒,在局麵明顯不利的情況下,太史慈主動挑戰,這是一往無前的勇氣。經過激烈的纏鬥,孫策刺中太史慈的坐騎,並抓過他後頸上背的手戟,太史慈則搶瞭對方頭盔。雙方步騎兵恰好同時趕到,於是各自散去。
兩人應該說打瞭一個平手,那麼孫策的武藝究竟如何?陳壽稱他“英氣傑濟,猛銳冠世”,並記述其當年過江徵戰四方、所嚮披靡,沒有人敢抵擋鋒芒。吳郡太守許貢更將孫策比作項羽,足見非常人能敵。與孫策的這次較量雖是遭遇戰,卻堪稱巔峰對決,也充分印證瞭太史慈的驍勇。
孫策戰太史慈
甘寜:超凡的個人英雄主義
甘寜字興霸,巴郡臨江人。孫權進攻皖城時,他作為前綫指揮官,卻身先士卒,以長絹作繩,親自躍上城牆。此戰大獲全勝,還活捉瞭敵將硃光。但甘寜顯然是將性命賭上瞭,因為在攻難守易的冷兵器時代,一不小心就會充當箭靶子。
甘寜的另一場神勇錶現,是在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親率大軍進犯濡須口,甘寜受命襲擊敵營。他為此精心挑選一百多壯士,臨行前用銀碗斟酒,先自飲兩碗,隨後盛酒給手下的偏將。偏將跪伏在地,不肯接酒。甘寜拔刀放置膝上,嗬斥道:“你受主上知遇的程度,與甘寜相比如何?我尚且不怕死,為何單單你怕呢?”每人於是都喝下一碗,到二更天潛至曹營,拔掉敵方防禦設施,斬得數十個首級。曹營因驚嚇而大聲喧嘩,舉起的火把如繁星遍布。甘寜一行殺得酣暢淋灕,最終全身而退。這一仗大長瞭吳軍士氣,孫權不禁感嘆:“孟德有張遼,孤有興霸,足相敵也。”
丁奉:風雪之中奮短兵
丁奉字承淵,廬江安豐人。建興元年(252年),孫權去世,魏國派諸葛誕、鬍遵等進攻東興,吳太傅諸葛恪率軍前往抵禦。丁奉嫌各部動作遲緩,擔憂敵方占據瞭有利地形,便率三韆人快速前行,加緊抵達戰地。當時天氣寒冷、雪花紛飛,敵將正聚餐飲酒。丁奉見對方先頭部隊兵員不多,就對大傢說:立功封侯受賞,正在今日!隨後讓部下脫下甲,丟掉長矛大戟,隻戴著頭盔,手持短兵器。魏兵看見他們,都大笑不止,並未整裝待戰。隻聽丁奉一聲令下,突然發起猛攻,大敗敵方前部營壘。驚恐的魏軍四散奔走,爭相搶渡浮橋,浮橋因之毀壞,以緻紛紛自投水中,互相踩踏著逃命。吳軍此番大捷,首功當屬丁奉的“非主流”突擊,他打瞭一記“短、平、快”,讓猝不及防的魏軍雪崩式潰敗。
綜閤比較
分析四將的戰例,周泰、太史慈挺身而齣,麵臨的是危在旦夕、狹路相逢的場景,很大程度上屬於沒有退路之下的條件反射,這也是英雄纔有的條件反射;甘寜率先躍上城牆,則沒有任何應急情形,完全是由個人血氣、膽魄所支撐起的主動選擇,故難度係數最大。“甘寜百騎劫魏營”與“丁奉雪中奮短兵”都是三國經典故事,但前者親搗龍潭,幾乎將腦袋拴在瞭褲腰間;後者先見敵方兵員不多,且是否衝鋒在前,並無明確的史料記載。因此,甘寜的經曆更為傳奇。
既然稱第一勇將,最好有製敵的絕招。在冷兵器時代,高超的射技可謂極具攻擊性與威懾力。在吳將當中,太史慈毫無疑問首屈一指。他“猿臂善射,弦不虛發”,曾有敵在軍營的樓台上手托橫梁叫罵,太史慈引弓一箭,將敵手釘在瞭橫梁上。都昌城外巧藉射靶突圍,也體現其精湛的技藝。此外,《吳書》也稱甘寜“善射”,在黃祖軍敗逃奔時,他將兵斷後,射殺瞭淩統的父親淩操:在逍遙津為保衛孫權,甘寜也曾開弓射敵。鑒於其他吳將缺乏射箭的史料,
甘寜幾乎可被視作東吳第二射手。
勇將需要戰功,尤其是與名將角逐纔更具說服力。周泰雖然“數戰有功”,丁奉“戰鬥常冠軍”,卻未能留下與有名有姓將軍的對壘記錄。太史慈除瞭與孫策那次經典搏殺外,在擔任建昌都尉期間,曾率軍抵禦劉錶之侄劉磐。史載劉磐驍勇善戰,多次侵犯騷擾邊地,可一旦麵對瞭太史慈,竟從此絕跡、不再入侵。
但最厲害的仍然數甘寜,他與曹仁、關羽兩位頂尖名將均掰過手腕。
建十三年(208年)鼕,周瑜乘赤壁大捷之勢,北上圍攻曹仁鎮守的南郡,但沒能順利拿下。甘寜建議齣兵夷陵,並迅速予以占領。曹仁急令五六韆人前來爭奪,當時甘寜手下隻有幾百士兵,加上俘獲新添的僅滿韆人。敵軍在城外用弓弩發射,箭矢密集如雨,部下都恐懼不安,隻有甘寜談笑自若,他派人嚮周瑜報告敵情,周瑜親率大軍前來解圍,曹仁因此摺瞭一陣。
甘寜後來隨魯肅鎮守益陽,抵禦的對手是大名鼎鼎的關羽。那一年,關羽親自挑選五韆精兵,來到益陽城上遊十餘裏的淺灘,聲稱將在夜間徒步過河。魯肅召集商議對策,甘寜部下隻有三百士兵,卻滿懷豪情錶示:
給我增加五百士兵,我前往對峙,敢保關羽聽見我的咳嗽,便不敢渡河;他要敢渡河,就會被俘虜。
《三國誌。甘寜傳》:“寜時有三百兵,乃日:‘可復以五百人益吾,吾往對之,保羽聞吾咳唾,不敢涉水,涉水即是吾禽。”
魯肅於是增派瞭一韆士兵,甘寜連夜率部齣擊。關羽知悉後,果然停止瞭渡河計劃,在岸邊臨時紮寨,由此留下“關羽瀨”的地名。這兩場對抗,甘寜並未與曹仁、關羽直接廝殺,但都成功實現瞭最初的意圖。尤其以關羽之倨傲,堂堂五韆人竟被東吳韆餘人嚇退,可謂大失顔麵。當然,戰場嚴肅而血腥,無須拘泥麵子,但甘寜的神勇由此可見。
更難能可貴的是,甘寜不僅驍勇善戰,而且具有戰略眼光。他投靠孫權之初,就大膽提齣奪取荊州、先滅黃祖、“西據楚關”、“漸規巴蜀”的建議,其真知灼見令人贊嘆。他還多次嚮周瑜、魯肅等獻策,體現瞭超乎一般武將的計謀。
甘寜年少時行俠仗義,曾以搶掠為生,後來洗心革麵,竟讀瞭不少諸子類書籍。以甘寜的智勇兼備,原本可像呂濛那樣“土彆三日,即更颳目相待”,由一員虎將發展成為坐斷江南的一方主帥。但由於個性的缺陷,他終究沒能實現更大的突破。甘寜性格粗暴,喜歡殺人,既時常使呂濛不滿意,還屢次違反孫權的命令。他的廚師因有過錯而去投靠呂濛,甘寜答應不殺對方,呂濛纔將人交還。誰料他剛迴到自己船上,便立即將廚師射殺。性情如此暴躁,可用以攻城拔寨,卻難以托付全局。
分析甘寜其人,智商超越眾將,情商卻是短闆。這使孫權也難免對他有看法,幸虧呂濛求情說:天下尚未安定,像甘寜這樣的戰將難得,應當予以容忍。不過,凡事有兩麵性。易怒、好殺愈使人威猛,也許正因這一份狠勁,纔造就瞭甘寜的獨特氣質,使他成為孫權陣營裏無可爭議的第一勇將。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