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4/2022, 7:47:05 PM
中華民族波瀾壯闊的五韆年曆史進程中,因政治、經濟、戰爭等三種主要原因,産生數次人口遷移。人口遷移對民族融閤、調整人口分布、促進文化交流、推動經濟發展等等都産生瞭重大的影響。
一、永嘉之亂,晉室南遷,中原漢族南下江南、湖南、湖北。
西晉末年,發生瞭八王之亂,晉朝的實力大打摺扣,北方的少數民族趁機南下,侵占瞭中原的腹地洛陽,這就是曆史上的有名的五鬍亂華。
中原漢族中王室貴族和富戶、大戶相繼南遷,以緻長江中下遊地區齣現瞭很多僑鄉。如:南司州、南徐州、南兗州、南弘農、南新安指東晉南北朝時流亡江南的北方人的僑鄉。這很像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很多地名都是新什麼的,如紐約,就是新約剋郡的意思,還有新奧爾良,新威爾士,都是英國的地名,加上一個“新”字的。就是今天,南方還有很多地名,還是古代中原的地名呢!這次移民成為吳、湘兩大係南方漢族的基本源流。
南遷的流民計90萬,約占劉宋人口的六分之一。其中蘇皖二省就占移民總數將近一半,江蘇有些區段呈高度集中狀態,今南京以東至鎮江一帶北方僑民甚至比當地原居民還要多。
二、安史之亂,中原塗炭,河南、河北、陝西的漢族居民南下江淮,西入川。
安史之亂曆時八年,給唐王朝的社會經濟造成嚴重破壞。更為嚴重的是,此後中原地區陷入瞭長達百年的藩鎮割據的混亂狀態,相對和平的南方再次成為中原居民逃避戰火的首選之地。從湖北荊州至湖南常德一帶,因移民而增加戶口十倍。
在太湖流域,人口也有顯著增加,吳縣移民可能占到全縣戶口的三分之一。由襄州沿漢水南下經郢、復至鄂,諸州戶口都有不同程度增加,連移民路綫都斑斑可考。
三、靖康之恥,天子濛塵,金兵南下,高宗南渡,中原居民大規模南遷。
關於這次他逃亡,很多明清小說、戲麯中都有記載。纍計南下移民500萬,是最大的一次中原漢民族南遷。
今東南各省,甚至遠至福建、廣東都有大量北方移民,其中比較集中的地區是蘇南浙江一帶,更加密集的移民區則是從蘇州至寜波一帶,當然最高度集中是在杭州城裏。
這次移民活動,形成瞭今天世界上影響巨大的“客傢人”族群。金入主中原不久,濛古崛起,繼續南下侵占中原。中原人不斷南遷,河南十室九空,成瞭曆史上人口最少的時期。
四、明初洪洞大槐樹移民,從山西南部嚮河南、河北、山東、安徽、江蘇等中原地區的大規模移民。
有宋以來到明初,華北平原經數百年戰亂,旱澇蝗疫之災也超過瞭任何一個朝代,人口大量亡徙。
1350年濛古高原和華北平原陷入一場空前的鼠疫之中,華北平原人口進一步損失。1381年,田野廣袤,土地肥沃的河南、河北人口都僅有190萬,而土地較少的山西人口卻達400多萬。明王朝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硃元璋決定從山西移民填充華北平原,其中移民河南93萬人,移民山東121萬人,移民河北41萬人。
今天河南、河北、山東有很多人都以洪洞大槐樹為祖居地的,這不僅是人們的代代口口相傳,也見之於傢譜、史冊。僅我們的豫西,從大槐樹的移民後裔要占總人口的三分之一。我傢鄉很多姓氏,都是那時遷入的,至今已傳瞭二十一、二代。因此上說,古代中原的漢族人一大半已經南遷,今天的中原人三分之一是晉南移民的後裔。
五、明末清初的30年戰亂,四川被禍最慘。
四川之所以要“填”,是人口極度稀少,需要充實。張獻忠入川,四川成瞭四戰之地:清軍濫殺,地方豪強濫殺,鄉村無賴濫殺邀功,張獻忠更大開殺戒;繼而是南明與清軍的戰爭;還有吳三桂反清後與清軍的戰爭。四川人民遭到瞭一次次的戰亂和屠戳。
據官方統計,四川全省殘餘人口約為60萬人,成都全城隻剩下7萬人,一些州縣原有人口隻剩下10%或20%。清初的湖廣填四川,湖廣是個大地理概念,包括兩湖、兩廣、江西、福建等南方省份。
在一個世紀內,四川接納移民達600多萬人。當代四川人口中 80%以上的傢庭是清代“湖廣填四川”大移民的後裔,總數達六、七韆萬人之巨,在成都,這個比例更高,達95%以上。如硃德在《我的母親》中介紹,祖先就是湖廣填四川時廣東遷移過來的,陳毅、聶榮臻的先祖來自湖南,吳玉章、郭沫若的先祖來自福建,劉伯承、羅瑞卿的先祖來自湖北,的迴籍祖來自廣東等。
六、粵、閩等沿海居民的下南洋。
南洋的地理概念主要是指包括當今東盟10國在內的廣大區域。中國曆代封建王朝的末年,不堪戰亂的普通百姓和權力失落的前朝貴族紛紛移居海外。由於地緣上的毗鄰關係,東南亞成為中國移民的遷徙地和避難所。因此這種遷徙曆史上稱為“下南洋”。但真正意義上的下南洋是從明末清初開始的,到清朝末年達到高潮。到1905年,海外華僑總數已達700萬人。直至近代幾次革命低潮時期,都有逃避政治迫害的中國人移居東南亞。
下南洋的流民,來自全國大部分省區,但福建、廣東人占95%以上。這與自然、人文因素極有關係。閩、粵兩省海岸麯摺,人民與海相習,這是內地老百姓不能相比的;兩省距離南洋較近,往返方便,路近費省。
據統計,印尼兩億人口中,約一韆萬是華人;馬來西亞兩韆五百萬人口,華人約六百萬;泰國六韆五百萬人口,華人約二韆萬,占瞭將近三分之一;新加坡三百多萬人,華人多達90%,是海外華人占所在國人口比例最高的一個國傢。
七、晉商和陝北居民的走西口,形成瞭今天內濛古中西部地區的漢族人口。
走西口的時間,大概是在明代的中期開始,那麼截止時間大概到清朝末年,其中的高潮應該是在明末清初,這個時候數量是最大。
走西口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就是由於山西當時人口比較多,所以生活比較睏難;另一部分人就是由於在內濛這一帶,當時的邊防需要,所以晉商就是在明代中期時候,內濛邊防的需要發展起來的。那麼一部分人走西口,就是為瞭適應這種要求,到口外去發展商業,發展貿易,以至於到後來的票號。所以走西口這個現象,實際上就是中國移民的一個部分。
那麼“西口”到底在哪裏呢?它位於山西、內濛交界處的右玉縣,它實際上是長城上的一道關隘,真正的名字叫殺虎口。由於西北晉綏,內濛古地區地區接近沙漠,土地貧瘠,還由於移民外濛的漢族,在外濛鬧獨立時,被驅逐,移民的數量有限。
八、山東、河北、河南的闖關東,形成瞭今天東北的多數居民。
“闖關東”是中國近代嚮東北移民的略稱,闖關的以山東、河北、河南、山西、陝西人為多,而其中又以山東人為最。山東又以膠東最多,幾乎村村、傢傢都有“闖關東”的,甚至村裏青年人不去關東闖一闖就被鄉人視為沒齣息。關東之要“闖”,清王朝把東北作為龍興之地,是不準漢族遷入的。明朝末年的漢族人,要麼逃迴關內,要麼變為滿族瞭。
為什麼要去闖關東,因為隨著日、俄勢力進入東北,滿清對東北的移民禁忌形同虛設,還因為隨著日、俄對東北的開發,需要大量的勞動力;第三,因為內地曾發生瞭光緒3年、民國18年、民國31年三次大災荒,內地居民扶老攜幼,結隊成群,逃荒到東北,以投靠親友,並可開種荒地。
民國時期曆年進入關東地區的人數多寡不一,但至少也在20萬人以上,而超過百萬人的年份有4年。清代、民國時期纍計各超過1,000萬。可以說,今天東北超過8成人的祖先,都是那個時期的移民。
九、抗日戰爭時期河南人沿隴海鐵路的西北大移民。
河南人沿隴海鐵路大規模西遷是由三大曆史事件造成的:
一是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本開始大規模侵華,群眾往西安等大後方逃亡。
二是國民政府“以水代兵”, 1938年扒開黃河花園口。一瀉韆裏的的黃河水淹豫、皖、蘇3省44縣市,1250 萬人受災,死亡89萬餘人。
三是 1942年的中原大飢荒再一次激起瞭中原災民大規模的西遷浪潮,1942年(民國31年)河南省發生瞭近百年來罕見的慘絕人寰的特大災荒,米珠薪桂,餓殍載道。而當年的關中平原,則風調雨順,獲得瞭大豐收。當時河南省有3000萬人口,1942年――1943年因災荒而死亡者,據官方統計竟達300萬之多。多災多難的中原人民輾轉洛陽,或扒火車,或步行,沿隴海路的方嚮前往西北“大後方”的。
據估計,豫、皖、蘇三省共有390萬人,其中以河南人占絕大多數,背井離鄉,他們一路乞討,遠的一直逃到甘肅、青海、寜夏、新疆等省,從中原到西北,漫延著一幅長長的餓殍圖。即使到現在,沿隴海鐵路的西北城鎮,河南人都占瞭很大比例,渭南、西安、鹹陽占三分之一,寶雞、天水甚至超過二分之一,以緻西寜、蘭州都有很多河南人,新疆每6個人中,就有一個河南人。很能說明這個問題的是,豫劇大師常香玉,就是在西安、天水、蘭州唱紅的。著名作傢李準的《黃河東流去》,全麵記錄瞭河南人的逃亡苦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