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3/2022, 2:22:14 PM
導讀:1991年1月17日,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轟炸巴格達,海灣戰爭爆發。同年2月27日,美國宣布解放科威特的戰爭結束並於當天午夜停火。2021年,在海灣戰爭爆發30周年之際,曾在2012-15年間擔任美國駐華海軍副武官的邁剋爾・達姆在《美國海軍學會月刊》撰文評述近3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發展。他在文中既高度肯定瞭解放軍的軍力發展,同時又根據傳言和揣測來評價解放軍裝備,對他的個人觀點,觀察者網不錶示認同,翻譯本文謹供讀者參考。
【文/邁剋爾・達姆 譯/觀察者網 由冠群】
1991年爆發的海灣戰爭成瞭中國即將發生軍事變革的前兆。在區區42天的時間裏,一支由美國領導的聯軍就重創瞭伊拉剋軍隊並將其驅逐齣瞭科威特。
在“沙漠風暴”行動發生之前,中國人民解放軍已經意識到瞭自己相對於西方的不足,但這場戰爭凸顯齣瞭問題的嚴重性。中國人民解放軍和被擊敗的伊拉剋軍隊(以陸軍為中心組織防禦戰)具有很多相似性,這些相似性營造齣瞭一種緊迫感,因為這使北京意識到,中國軍隊不足以應對美國這樣的現代化對手。由海灣戰爭引發的中國軍事戰略、軍事科技和軍力結構變革是翻天覆地的,它改變瞭東亞地區的力量平衡並預示著美軍將麵臨全球性的挑戰。
在海灣戰爭爆發30周年之際,這是一個恰當的時機來審視解放軍30年前的戰鬥力,以及它可能的發展前景。中國領導人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設立瞭一個目標,要求其在2049年,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周年之際,成為“世界一流的武裝力量”。而美軍在“沙漠風暴”行動中取得的成就,以多兵種聯閤遠程作戰的標準衡量無疑就代錶瞭世界級水準。
然而,早在命令下達謀求實現這一目標之前,中國就已經知道本國的軍隊需要進行徹底革新以實現三個目標:打造一支海空軍戰力獲得大幅提升的聯閤作戰力量;擁有精確打擊能力;擁有一套現代化的指揮、控製、通信、計算機、情報、監視和偵察(C4ISR)係統。盡管這些高遠的目標在1991年看似不可能實現,但在短短幾十年內,中國人民解放軍就取得瞭驚人的進步。
中國研究人員將海灣戰爭稱為信息戰“典型”戰例。除瞭隱形武器、精確打擊和聯閤作戰能力外,這場戰爭還展示齣瞭心理戰、電子戰和計算機網絡作戰等作戰樣式。中國人民解放軍從海灣戰爭中吸取的教訓幾乎必然導緻其在2004年將自己的軍事戰略轉變為“信息化戰爭”(被信息所變革的戰爭),目前信息化戰爭仍然是驅動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結構和戰略調整的主要戰爭形式。信息化和信息控製對中國而言不是小把戲,而是在解放軍作戰概念和戰役設計中居於核心地位。
在海灣戰爭中被擊毀的伊軍坦剋 圖片來源:資料圖
在海灣戰爭爆發前
在海灣戰爭爆發前,中國的各種軍事戰略一直基於“人民戰爭”理念,這是一種注重大規模地麵編隊和全民動員的反侵略總體戰理念。其潛在的戰略對手包括美軍(朝鮮戰爭後)和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駐紮在中國北部邊境之外的蘇聯軍隊。
在1979-91年間爆發的中越衝突也促使中國人民解放軍轉變瞭自己的軍事戰略。持續四周的1979年中越戰爭經常被誤認為是解放軍最近一次展開的作戰行動。盡管北京在1979年3月宣布對越南實施的懲罰性作戰行動取得瞭勝利,但邊境衝突一直持續瞭十多年。
直到1980年代,解放軍各軍區部隊還輪流前往中國南部邊疆展開輪戰。中越兩方互射瞭數以百萬計的炮彈,互有數韆人死亡。這場衝突在1988年達到高潮,當時中國在南海奪迴瞭越南聲稱擁有主權的礁石,這些礁石後來被建造成瞭巨大的人工島。
其它形勢發展也促成解放軍的戰略在1990年代發生瞭改變。中國的戰略核威懾力降低瞭外國大規模入侵的可能性。在上世紀80年代末蘇聯衰落後,中國北部邊疆的主要威脅消失瞭。解放軍將其注意力轉移到瞭可能的台海衝突和美國乾預方麵。
主要基於海灣戰爭的教訓,中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在1993年發布瞭新的《軍事戰略方針》,這意味著要對解放軍戰略進行全麵重新評估。盡管解放軍也一直在專心研究阿以戰爭、馬島戰爭這樣的軍事衝突,但在解放軍學者的心目中,隻有海灣戰爭纔預示著現代戰爭的特點發生瞭深刻變化。
在中國新戰略中,用現代化武器進行的地區戰爭被定義為“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然而,在20世紀90年代,中國軍隊雖然目睹瞭在伊拉剋發生的這一幕,卻幾乎沒有高科技裝備來應對這樣一場戰爭。
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海灣戰爭發生後的狀態
想到解放軍現在所擁有的“近乎匹敵於美軍”的實力,中國軍隊在1991年時的落後狀況是令人震驚的。即使是中國自己的評估也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落後西方軍隊30到40年。當時中國軍隊的大多數武器裝備都是基於上世紀60年代的蘇聯技術。
在1980年代,中國國防工業為人所熟知的做法是生産大量低技術含量的蘇聯仿製品,再把它們銷往廣大發展中國傢。在兩伊戰爭(1980年至1988年)期間,這種做法獲利豐厚。中國嚮伊拉剋和伊朗提供瞭價值70多億美元的武器,其中一些武器直到海灣戰爭時期還在被伊拉剋軍隊使用,但起到的作用卻不大。
中國人民解放軍在1991年擁有一支絕對近岸作戰的“褐水海軍”。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由數百艘巡邏艇和少數幾艘驅逐艦和護衛艦組成,這些艦艇都是按照1950年代蘇聯的設計建造而成。中國的造船廠建造瞭幾十艘過時的柴電潛艇和少量噪聲極大的國産核動力潛艇。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的所有飛機實際上都是蘇聯米格-19和米格-21的仿製品。中國版的蘇聯薩姆2地對空導彈被誤以為是能嚮中國提供戰略防空屏障。解放軍的地麵部隊以蘇聯設計的老舊裝甲部隊為核心,隻是剛剛開始嘗試進行多兵種聯閤作戰。而海軍陸戰隊則基本不具備遠程作戰能力。
中國在1991年擁有的所有先進軍事技術幾乎都來自西方。在冷戰接近尾聲時,美國和西歐以“敵人的敵人”看待中國人民解放軍,嚮其齣售軍事技術以對抗蘇聯。在1985年,美國嚮中國提供瞭24架西科斯基S-70/H-60黑鷹直升機。法國幫助中國設計其它類型的直升機。中國的YJ-8反艦巡航導彈與法國的飛魚導彈極其相似。在1980年代末,美國提齣為50架中國殲-8空中優勢戰鬥機配備先進的航空電子設備,其中就包括美國F-16戰鬥機使用的AN/APG-66火控雷達。
中國在1980年代擁有的最先進戰鬥機殲8 圖片來源:資料圖
然而,當時大多數西方國傢的對華軍售都停止瞭。當然,中國保留瞭他們在製裁前獲得的東西,包括為裝備一艘1994年服役的052型旅滬級驅逐艦而獲得的西方技術――美國的燃氣輪機、德國的柴油發動機、法國的聲納和電子設備,以及意大利的魚雷係統。有意思的是,美國在製裁中國時發布瞭一份豁免令,允許美國國防承包商繼續升級中國的殲-8戰鬥機。
但美國國防承包商的2億美元超支成本卻起到瞭國際社會譴責所沒有起到的作用。北京在1990年單方麵取消瞭所謂的“和平珍珠”計劃。中國人民解放軍需要轉投它處去獲取21世紀的軍事技術。
解放軍的跨越式發展
在實踐其從海灣戰爭中學到的經驗教訓時,中國人民解放軍把重點放在瞭發展聯閤作戰能力方麵,這就必然意味著在裁減200萬軍隊員額的同時,建設一支技術先進的海空軍力量。中國人民解放軍還意識到,它需要擁有強大的遠程精確打擊能力,以拓展其防禦縱深並支持其進攻行動。為瞭定位敵軍目標並協調部隊聯閤行動,海灣戰爭錶明解放軍需要功能強大、生存能力強的C4ISR網絡。
幫助解放軍獲取到高技術平台、武器裝備和C4ISR係統成為當務之急,而1990年代的中國國防工業卻無法勝任自主研發此類裝備的任務。在海灣戰爭後,中國人民解放軍並沒有首先依靠本土設計的武器來發展自身。相反,中國采取瞭一種仿製策略,在主要從虛弱不堪、資金短缺的俄羅斯等國購買到武器裝備後對其進行逆嚮研發。
在進入21世紀後,中國整閤並改進自己獲取到的技術,采取瞭一種所謂的“跨越式發展”戰略。中國繼續利用自己在許多領域的後發優勢,獲取國外技術以提升其在人工智能等科技前沿領域的技術水平。毫無疑問的是,中國國防工業近年來在一些高技術領域取得瞭顯著進步,航天和導彈技術就是突齣的例子。
下錶(1990-2020年中國艦船、戰機和武器發展圖譜)記述瞭中國人民解放軍何時獲取到瞭不同的軍事係統以及中國製造業隨後齣現技術跨越的時間,這顯示齣有多少中國的主要係統可以將其淵源追溯到外國采購裝備。解放軍在1990年代獲得的外國軍事裝備顯著提高瞭解放軍的實力。在海灣戰爭後的30年裏,解放軍的所有創新都圍繞著吸收和改進外國裝備進行,很少有獨創性。
1990-2020年中國艦船、戰機和武器發展圖譜 圖片來源:《美國海軍學會月刊》(此圖錶僅代錶《美國海軍學會月刊》觀點,不反映中國裝備的實際發展情況)
在1990年代和2000年代初,中國海軍采購瞭4艘俄羅斯現代級驅逐艦和12艘基洛級柴電攻擊潛艇。這些購買到的武器為改進中國本土裝備提供瞭大量武器、電子和艦船推進技術。
美國海軍在海灣戰爭中展現齣瞭支援空地作戰的“高機動多維戰力”,這給中國海軍領導人留下瞭深刻印象。1992年,解放軍海軍迫切想要效仿美軍建立航母戰鬥群,於是開始討論購買一艘未完工的前蘇聯航母(瓦良格號,一艘在烏剋蘭建造的庫茲涅佐夫上將級航母)。在中國經曆瞭一次痛苦而又昂貴的改裝後,該艦最終在2012年服役,被命名為001型航母遼寜號。中國蓬勃發展的商業造船廠已經為海軍建造瞭多型艦船,尤其是小型巡邏艇和輕型護衛艦。中國在2000年至2020年期間服役瞭300多艘艦艇和潛艇,使中國海軍成為全世界規模最大的海軍。
雖然近年來中國展示瞭一些看起來獨創的設計,如殲-20隱形戰鬥機,但解放軍空軍的大多數機型都有明確的俄羅斯血統。中國還持續將俄羅斯和歐洲的高科技部件吸收進本國製造的飛機和導彈中。而且中國仍在購買、整閤和開發自己獲取到的尖端裝備,如俄羅斯的蘇-35戰鬥機和S-400/SA-21地對空導彈係統。
帶有海灣戰爭特點的精確打擊
海灣戰爭凸顯齣中國急需具備另一種能力:進行遠程精確打擊的能力。具備瞭這種能力就能使解放軍打一場它所稱的“非接觸戰爭”。非接觸戰爭並不意味著“被動挨打”。實際上,它指的是在戰爭中不與敵軍直接接觸。中國的巡航導彈項目可能受益於在海灣戰爭中首次使用的美國海軍“戰斧”式對陸攻擊巡航導彈。
據傳,未完成目標攻擊任務的戰斧導彈在伊拉剋的墜毀地點被迴收並被逆嚮研究,其技術後來被整閤到瞭中國設計的巡航導彈裏。在隨後的幾年裏,幾乎可以肯定地說中國獲得瞭最新的戰斧導彈技術,這些新型導彈在阿富汗“持久自由行動”期間被發射但未射中目標,墜毀在巴基斯坦境內。
中國堅持自主研發彈道導彈技術,並在這一領域錶現突齣。然而,在1991年,當時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隻有三種常規彈道導彈。中國此後幾代彈道導彈的特點是使用衛星導航係統極大提高瞭導彈打擊精度,配備主動和被動雷達導引頭使導彈能夠攜帶機動式再入彈頭,以及裝備高超音速滑翔飛行器戰鬥部。
中國DF-17高超音速導彈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對中國觀察傢來說,海灣戰爭堅定瞭解放軍的信念,即指揮和控製必須高度集中。根據中國的分析,在像沙漠風暴這樣快節奏、大規模的作戰行動中,將強大的C4ISR網絡和“高度集中的防禦領導機構”結閤起來纔是整閤地麵、空中和海上力量的唯一途徑。美國在打擊伊拉剋C4ISR係統後造成的混亂和破壞提供瞭一個補充教訓,即中國的對手將會毫不手軟地打擊解放軍的C4ISR係統;因此,解放軍的C4ISR係統必須是有備份並能迅速恢復的。
在上世紀90年代,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始大規模建設C4ISR網絡,以支持其展開聯閤軍事行動,並獲取戰場信息主導權。考慮到當時中國航空航天産業的有限水平,研發陸地網絡就成為當務之急。從1994年開始,中國人民解放軍用十年的時間升級瞭國防通訊網,為其換裝瞭高速光纜。
在1996年至2003年間,一個戰區級C4ISR網絡在中國東南部地區建成,這是一個中文縮寫為“區電”的“戰區電子信息係統”。到2008年,區電控製已覆蓋到全國範圍。在21世紀初,中國的科研院所開發齣瞭一套“綜閤指揮平台”,該平台采用瞭一種企業架構,用於接收和處理大量信息,助力指揮決策,並能指揮多兵種聯閤作戰。到2000年代末,中國還部署瞭本國版本的美國Link-16數據鏈,即“聯閤信息分發係統”。
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軍太空的步伐始於2000年,它在當年發射瞭第一顆軍用通信衛星、第一顆成像衛星和第一顆北鬥導航衛星。從那時起,中國的空間作戰能力得到瞭極大提升,特彆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已開始將名義上的民用衛星用於軍事用途(盡管這些衛星幾乎也都是國有企業的財産)。在2015年以後,中國發射的衛星中有大量支持移動通信的高通量衛星和幾十顆近地軌道通信和情報收集衛星。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係統在2020年實現瞭全球覆蓋。
到21世紀中期,具備強大C4ISR和電子戰能力的特種任務飛機將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空軍執行任務時的力量倍增器。在過去幾年裏,中國的無人機係統與解放軍各軍兵種高度融閤,以大幅提高其C4ISR能力。此外,還有令人眼花繚亂的各種陸基和海基雷達以及電子戰係統,它們共同監視著廣泛的電磁頻譜範圍。
預測未來的解放軍
從戰術後勤的啓示到夜視技術的運用,中國從海灣戰爭中吸取瞭大大小小很多教訓。不過,除瞭個彆教訓之外,海灣戰爭還嚮中國人民解放軍展示瞭現代戰爭的打法,並嚮其提供瞭成為世界級軍事力量的路綫圖。2015年頒布的《中國的軍事戰略》明確提齣瞭中國人民解放軍期望如何打贏現代戰爭:“運用諸軍兵種一體化作戰力量,實施信息主導、精打要害、聯閤製勝的體係作戰。”
中國2015年戰略中確定的優先目標和海灣戰爭給齣的許多教訓驅使中國人民解放軍在2016年進行瞭重組。解放軍最終放棄瞭作為人民戰爭模式下國防基礎的軍區製。中國成立瞭聯閤參謀部,還將各軍兵種劃分到五大戰區中以便實現聯閤作戰。一個新的解放軍軍種“戰略支援部隊”被創設齣來以整閤信息戰戰力,包括網絡戰、電子戰和太空戰戰力。負責管理核常彈道導彈以及執行大部分遠程打擊任務的第二炮兵部隊被提升到軍種一級,並被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中國人民解放軍還成立瞭陸軍參謀部,將地麵部隊與其它軍種最終區分開來,形成瞭陸軍與解放軍海空軍既平等又聯閤的態勢。
中國人民解放軍在30年後將會發展成什麼樣?中國是否有能力實施一次“沙漠風暴”規模的海外行動?中國在東非的少量駐軍和少數執行反海盜巡邏任務的中國軍艦已經成為北京施展軍事抱負的標誌。
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優先發展目標也許能從該國的軍事投資項目中一窺究竟:核攻擊潛艇、航空母艦、巡洋艦、直通甲闆兩棲攻擊艦、重型飛機和覆蓋全球的C4ISR係統。這些遠程作戰能力也許能在像台海衝突或南海衝突這樣的地區性衝突中發揮一定的作用,將中國的防禦圈擴展到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然而,維護中國的海外利益正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日益重要的任務。
北京的“一帶一路”倡議將中國的經濟利益顯著拓展到南亞、西南亞、非洲和南美。迴顧中國從海灣戰爭中吸取的教訓並密切關注中國在未來30年的投資,將最好地指明中國人民解放軍將如何以及在何處實現其“世界級”雄心壯誌。
(觀察者網由冠群譯自《美國海軍學會月刊》)
本文係觀察者網獨傢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錶平台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