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26/2022, 8:14:26 PM
你被跟蹤過嗎?
說到跟蹤,許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是 尾隨 、 監視 甚至是 綁架 ,但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跟蹤形式也越來越復雜,除瞭綫下跟蹤, 網絡跟蹤 (cyberstalk)也讓許多人深受其害。
在紀錄片《守護解放西》第三季中,21歲的小劉就因為被網絡跟蹤多次報警,片中記錄的,已經是警察 第4次 接到小劉報警的場景瞭。
節目中彭某的騷擾短信丨《守護解放西》第三季
3個月來,這名36歲的彭某多次騷擾小劉。她不僅綫下跟蹤監視,蹲在小劉所在公寓的電梯門口,還 盜取瞭小劉同事的社交帳號 , 在公司群裏謠傳“和小劉有個5歲的孩子” 。
不僅如此,彭某還在警察麵前對小劉 倒打一耙 ,多次錶示小劉派人監控並毆打自己,甚至辱罵小劉:“他是個心機婊,是死變態,把軟件賬號登錄到我的平闆上”。但麵對警方的盤問,彭某無法提供任何證據支持她的指控。
這是一個極端案例,但 被網絡跟蹤的現象可能遠比人們想象得要普遍 。
寫這篇文章時,我好奇地問周圍好友是否有被跟蹤騷擾的經曆,結果是 絕大多數都遭遇過不同形式的網絡跟蹤騷擾 。有的人被陌生人瘋狂發私信,有的人因為發帶定位的朋友圈被前男友跟蹤……
可這些跟蹤都沒有被正式處理。朋友們的想法幾乎都是“ 被惡心瞭一下,就那樣過去瞭,但後麵迴想起來挺難受的 ”。
我和同輩谘詢師在心理服務的過程中,也都遇到過為網絡跟蹤而睏擾的求助者。還有一些求助者已經在生活中做齣瞭類似網絡跟蹤的行為卻不自知,隻是隱隱地感覺不太閤適,而嚮谘詢師尋求幫助。
所以,是時候更多地瞭解網絡跟蹤瞭:什麼樣的行為屬於網絡跟蹤?什麼樣的人更容易執拗於網絡跟蹤?當生活中齣現自己被網絡跟蹤的痕跡時,受害者又能如何應對處理呢?
網絡跟蹤是個啥?
網絡跟蹤是指利用互聯網或其他電子手段跟蹤或騷擾個人、團體或組織,它包括虛假指控、誹謗,盜取受害者網絡身份、監控受害者網絡活動、煽動他人騷擾受害者、收集受害人信息、性引誘或勒索等行為[1]。
在這些重復、不受歡迎的跟蹤行為中,受害者會 感受到強烈的痛苦,並齣現不同程度的社會功能受損 。
以開頭的案例為例,彭某的行為就對應瞭網絡跟蹤的其中5種形式。
虛假指控 :在小劉所在微信群和所在住處對他人宣稱“與小劉有孩子”。
虛假受害 :聲稱小劉纔是騷擾監控自己的那個人。
收集受害者的信息 :四處打聽小劉的住址,近3個月每天“打卡式”蹲守小劉的齣現。
監控受害者的網絡活動 :反復翻看小劉微博動態,並私信問小劉“在做什麼”。
煽動他人騷擾受害者 :在微信群中說小劉是“畜生,影響自己結婚,希望群友幫助自己”。
彭某在片中誣陷小劉在平闆上登錄瞭自己的帳號,這種 盜竊對方網絡身份 的行為也屬於網絡跟蹤。
除此之外,網絡跟蹤還包括無視被騷擾者的意願, 不停地發送騷擾短信 。例如某大學教授不斷給彆人發送的帶有強烈性暗示的短信,讓人隔著屏幕都覺得非常不適。
什麼情況下容易齣現網絡跟蹤?
會做齣網絡跟蹤行為的人, 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單戀”者 。
一項對399名網絡跟蹤受害者的調查研究顯示, 30.1%的跟蹤者完全不認識受害者,29.3%的跟蹤者是受害者以前的伴侶 [2]。
在不認識受害者的跟蹤者中,許多人對受害者都存在“理想化”的親密意圖,他們認為 自己隻要足夠接近受害者,就可以擁有ta 。
研究錶明,許多實施網絡跟蹤犯罪的人在生活中會做齣不同種類的 強迫關係入侵行為 (obsessive relational intrusion behavior),比如過度追求對方、侵犯對方邊界、威脅對方[3]。而這些行為本身,更容易齣現在 單嚮的親密關係 中。
施害者更傾嚮追求那些明確反抗這類行為的人,使得受害者即使反復拒絕也無法阻止騷擾 。在這種關係中,發生網絡跟蹤一方的自尊水平更低[4]。
Ta們無法直接錶達自己的親密意圖。在生活中,ta們的社交技能也很有限,而網絡這種非公開、非直接溝通的環境催生瞭網絡跟蹤的空間。
什麼人容易成為網絡跟蹤狂?
精神障礙患者
有些網絡跟蹤狂可能是真的有病。
《守護解放西》這一案例中,經警察調查後發現,彭某多段感情不順利,目前存在較明顯的偏執特質,伴有一些心理問題。雖然警察沒有明確指齣彭某的疾病,但她在人際過程中錶現齣瞭明顯的妄想癥狀。
許多網絡跟蹤狂會認為,自己和受害者之間存在非常親近的關係。他們 缺乏現實檢驗能力,分不清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 。
除瞭精神分裂癥外,帶有偏執特質、強迫傾嚮的人也容易跟蹤他人,甚至發展成暴力犯罪。
焦慮型依戀者
依據人們在親密關係中的特點,研究者把依戀類型主要分成四類。
另外三類依戀風格是迴避型、安全型與混亂型
焦慮型依戀的人在親密關係中會錶現齣更多的 患得患失 ,總是無法確定對方對自己的感情, 需要不斷驗證另一半對自己的愛 ,也更容易有網絡跟蹤的傾嚮。
在谘詢工作中,我曾遇到因男友不發朋友圈官宣戀情而睏擾,並因此網絡跟蹤男友的來訪者。
注:以下案例經來訪者授權分享,為真實案例模糊組閤而成,所有細節及隱私已被模糊處理。
來訪者小C總是擔心男友不愛自己。關係初期的信任變成瞭後期的反復懷疑。小C 每天會看幾十次男友的微博、豆瓣、朋友圈 ,像偵探一樣 搜索和男友互動的人是什麼來頭 ,並時不時 詢 問男友是不是和xx關係變得很好 。
一次,小C開瞭一個微信小號,用男友同學的身份“提醒”男友要珍惜女朋友。後來,這件事被無意戳穿,也導緻瞭小C與男友關係的結束。
感情結束後,小C産生瞭深深的自責。小C多次想登錄男友的iCloud賬戶查看他的近況,但每當有這樣想法, 小C又覺得自己不該這樣做 ,十分痛苦。在這一係列事情後,小C來到瞭谘詢室。
對小C來說,過往的感情經曆讓她堅定地認為“自己在關係中不值得被愛”, 當下關係是否穩定全部取決於另一半的行為,而非自己的感覺與判斷 。
在懷疑和擔心中,小C還經常“自我設障”,把並不存在的事情加工成“男友真的不愛自己”這一事實。
這種 對親密關係又渴望又焦慮 的心態,正是小C網絡跟蹤行為的由頭,在谘詢過程中小C逐漸認清瞭自己在關係中的需求,後來也停止瞭類似的行為。
如何遠離網絡跟蹤?
跟隨自己的感受,保護自己
當你發現自己的社交狀態被經常翻看,或總是收到不知道來自誰的留言和電話時,你可能會猶豫,睏惑,也會因為對方騷擾自己感到生氣和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