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0/2022, 8:38:30 AM
文 | 米粒媽 (公眾號米粒媽愛分享)
前幾天無意中發現瞭一位“寶藏姥姥”。
這位姥姥可不一般,72歲的她一頭灰白色的短發,說起話來思路清晰、乾淨利落。
精氣神十足,短視頻拍得溜到飛起,坐擁粉絲幾百萬,每條視頻的播放量數以萬計,是個不摺不扣的“網紅”,幾乎沒有孩子不愛看她的內容!
她常穿著一件有很多口袋的馬甲,裏麵裝著各種各樣的小道具,礦泉水瓶、塑料管、絲巾、漏勺......
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東西,在她手裏就像被施瞭魔法一般變化多端,她把晦澀難懂的物理概念變成一個個神奇的小魔術,給小朋友們做起瞭“硬核科普”。
暢遊科學“大觀園”的吳姥姥
這位頭發花白的吳姥姥今年已經72歲瞭,她的本名叫做吳於人,如果有大學學習物理專業的米粉們可以迴去翻翻課本,吳姥姥的名字就印在書上呢!
退休前,她是同濟大學的物理學教授,主編瞭好幾本大學物理課本,教齣瞭無數高精尖領域的人纔;退休後,她拍起瞭短視頻,把復雜的物理定理和知識通過簡單、直觀的實驗和現象傳遞給更多人,特彆是讓小朋友能夠接觸和感興趣。
麵嚮小朋友做科普,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兒,因為要考慮到不同年齡段孩子的接受能力。
如何把晦澀的物理知識深入淺齣地講明白,還要有趣,就成瞭吳姥姥要考慮的首要問題。
有時候錄著視頻情不自禁就會說齣“專業詞匯”,結果拍完之後復盤纔發現孩子們有可能會聽不懂,於是吳姥姥帶著團隊反復推敲、打磨腳本,帶著這份嚴謹,她拍齣的視頻吸引瞭無數觀眾,每一集都是幾十上百萬的播放量。
為瞭給小朋友們解釋火箭是怎麼升空的,吳姥姥拿齣一隻紅色的氣球,使勁吹足瞭氣,一撒手,氣球眨眼間就跑不見瞭!
這還不夠,為瞭更高級、更直觀一點,吳姥姥戴上護目鏡、白手套,全副武裝好後掏齣瞭一個礦泉水瓶,注入液氮和清水馬上蓋緊鑽好小洞的瓶蓋,見證奇跡的時刻到瞭,瓶子倒置的一瞬間就像真正的火箭一樣發射齣去瞭!
米粒看瞭這段都躍躍欲試瞭
緊接著,吳姥姥通過慢鏡頭迴放給大傢解釋瞭原理,原來火箭是靠高壓高速的氣體反推作用纔能飛嚮宇宙。
在給孩子們介紹“天眼之父”南仁東的球麵射電望遠鏡時,吳姥姥問“這個望遠鏡是口徑500米的‘天眼’,像一口大鍋,你們猜猜能煮下多少餃子?”
她總是這樣腦洞大開,用各種孩子們能理解的方式展示著科學,漏勺、硬幣、乒乓球、尺子、雞蛋都是她的“玩具”,就連極其抽象的宇宙射綫,吳姥姥都能想到用一把掃帚來展示它的行動軌跡。
在講到北京時間的時候,她還會留點“課後作業”:為什麼“北京時間”的授時中心建在陝西臨潼而不是北京呢?
評論區有幾韆名網友積極互動,紛紛感慨要是上學的時候遇到這樣的老師就好瞭
通過這些貼近生活又暗藏玄機的小實驗講解物理原理,孩子們無形中就瞭解瞭光學、力學、電學的知識,並且會記得特彆牢。吳姥姥說,使用這些小道具也是為瞭讓孩子們明白,其實物理就在生活中。
因為吳於人對物理和科學的興趣,就是她的爸爸在生活中一點一滴傳遞給她的。
興趣是第一順位
吳姥姥的父親是新中國第一代的航天人。
那個年代,航天人的工作繁忙,壓力可想而知的大,但吳於人的父親隻要一有空閑,便會帶上她和弟弟一起觀察生活。
比如,煮餃子時,餃子為什麼會浮起來?洗好的濕手絹貼在玻璃上為什麼不會掉,乾瞭以後還特彆平整?洗襪子時,是一隻一隻搓洗乾淨還是全泡在肥皂水裏洗乾淨呢?
生活中每個小細節都不放過,都是思考。
一傢人也會探討雜誌中的邏輯思考、推理題目,爸爸會讓姐弟倆先闡述思路,嘗試假設推理,然後再幫她們復盤、梳理思路;益智桌遊也是傢裏的常備物品,爸爸還專門買瞭方格本記錄解題方法,每做齣一種解法就寫下來,記瞭好多本。
提起童年時的這段經曆,頭發已經花白瞭的吳姥姥還會露齣孩子一樣的笑容。
看瞭吳姥姥的經曆,米粒媽馬上迴想起小時候米粒姥爺給我硬核啓濛理科的事瞭
米粒姥爺是理工男,有瞭我之後, 他最大的目標就是把我培養成一枚典型的“理工女”。
為瞭培養我對理科的熱情,他經常跟我講數學有多麼酷,齣各種刁鑽的題來考我,還找來俄國的教材,什麼《 吉米多維奇習題集 》讓我看
除瞭數學,米粒姥爺還各種給我講光的摺射啊,生活中的數理化現象啊, 每次齣差迴來就給我成套成套買樂高啊 (咱們這代人小時候,哪有多少玩過樂高的啊,鄰居的鄰居、同學的同學各種找藉口去我傢玩,都是拜米粒姥爺所賜)
總之,為瞭讓我燃起對數理化的熊熊熱情,米粒姥爺真是拼瞭。
我傢什麼電器壞瞭,他第一反應就是,讓我想辦法 不過也正是因為米粒姥爺的“硬核啓濛”,我纔會對理工科産生濃厚的興趣。
在這樣寓教於樂的經曆中長大,吳於人對物理從未有過畏難情緒,她從沒覺得物理是一門“高不可攀”的學科,因為她對物理的學習,完全已經變成是全由興趣和熱愛驅動的事。
童年的美好迴憶也讓她與物理結下瞭不解的緣分。
念書時,吳姥姥最喜歡的課就是物理,後來考上大學,她依舊選擇瞭鑽研物理。畢業後,吳於人也一直在大學教授物理直到2010年退休。
如今她仍然堅持在一綫做科普,也是抱著這樣的初衷。
“科普要從娃娃抓起”,在吳姥姥看來,孩子就像一張白紙,思維還沒有形成定式,隻要加以啓發和引導,仍然有無限的可能。
吳姥姥當年教過的學生,如今和她一起在科普基地教學;學生的學生,也成為瞭這裏的老師,這裏代代傳承的不僅是師徒的緣分,更是對物理的熱愛。
丟掉課本,不做試捲,隻把世界本身的奇妙還原在大眾眼前,沒有人能不愛這個色彩紛呈的世界。吳姥姥自己從中物理中得到瞭極大的能量和樂趣,如今她在做的,就是把自己的好奇心感染給彆人。
於是就有瞭這個賬號:不刷題的吳姥姥。
她說,不刷題不等於不做題,帶著思考和好奇去研究,纔會真正走進物理。
不刷題纔能真正的學習
吳於人很喜歡聽大傢稱她為吳姥姥。
最初這個稱呼是她女學生的娃們喊起來的,久而久之,她自己也非常喜歡。她覺得就像是劉姥姥進大觀園一樣,自己這個吳姥姥走進瞭科學的大觀園,在知識的世界裏遨遊,處處都是新鮮、有趣的。
早在同濟大學當教授的時候,吳於人就發現,很多學生對物理有著明顯的畏難情緒,而且好奇心似乎還沒有她的強,。
當時,吳於人教授想在同濟大學各個專業中都開設物理課,包括一些文史、藝術類專業,可很多學生一聽到物理就搖頭,甚至寫信給教務處反映“希望不是理工科專業就不要開物理瞭”。
就連本專業的學生,大多也都隻是擅長刷題,而不是發自內心地熱愛這門學科,沒有主動求知、探索的意願,這讓吳於人感到很意外。
到底該怎麼做纔能讓學生對物理打破刻闆印象,發自內心的産生探索欲呢?
她想起瞭小時候爸爸帶她觀察生活的經曆,就是從身邊齣發,在玩中學!
於是吳於人給學生們放滿瞭整整一層樓的“玩具”,在實驗內容的設計上,她也尤其注重趣味性,這一切的齣發點,都是為瞭引起學生們的興趣。
因為她深知,興趣纔是最好的老師。有瞭興趣,學生們纔會主動想要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去探尋更深層的科學知識。
如今,在給孩子們做科普的時候,她也把“不刷題”當做瞭一句slogan,讓孩子們隻從興趣齣發,遵循自己的好奇心,感受科學最本真的力量。
其實對大多數傢長來說,我們並不會真情實感地寄望於孩子長大後,真的成為大名鼎鼎的科學傢,但培養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卻值得我們每個傢長關注。
因為無論在哪個領域,好奇心都是人類探索、發展最基本的動力,沒有好奇心,這世界也無法發展得如此飛快。
讓孩子們的好奇心保留得更多、更久,纔會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中多一些自驅力,而這樣的探索欲與自驅力,終究會讓孩子們走得更遠,願我們的孩子都能找到心中熱愛,勇敢探索未來!
米粒媽之前給大傢分享過很多科普的動畫片、紀錄片,就是為瞭能讓米粉們在給娃啓濛的路上輕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