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權轉載自公眾號
不值得影評(ID:B_Films)
作者:寶珠
吸引大多數人去電影院看《尼羅河上的慘案》的,是原著作者阿加莎·剋裏斯蒂。然而,推理女王的魅力也抵不過電影敘事節奏的失控和人物塑造上的拉跨,2022年版的《尼羅河上的慘案》變成一塊“棄之可惜食之無味”的雞肋。
甚至連豆瓣評分都是6.1分,“狡猾”地卡在及格綫上。
2022年新《尼羅河上的慘案》評分6.1,遠不如1978年版老電影的口碑。
這位導演,肯尼斯·布拉納,此前還改編瞭阿加莎的另一部經典小說《東方快車謀殺案》,華而不實是兩部電影的共同特點——“添油加醋”擺弄一番之後,作品反而失去瞭原本最好的風味。
我的一位朋友在看完電影後,說自己對“電視劇是編劇的藝術,電影是導演的藝術”這句話有瞭更深的理解。
新上映的《尼羅河上的慘案》是一個絕佳的例子,它證明即便有著最優秀的故事藍本,導演也能憑一己之力,把它變成一個無比平庸的故事。
沒鬍子的波洛
還是先說說優點。
新電影比老電影“好看”瞭很多,2022年的《尼羅河上的慘案》(下稱“新《尼羅河》”)和2017年的《東方快車謀殺案》一樣注重視覺效果,故事發生的場所從宮殿般的英倫風車廂變成瞭尼羅河上的豪華遊船。景緻、人物美輪美奐,在大銀幕中觀賞,的確是一種享受。
2022年的《尼羅河上的慘案》和2017年的《東方快車謀殺案》一樣注重視覺效果,故事發生的場所從宮殿般的英倫風車廂變成瞭尼羅河上的豪華遊船。
移動的封閉空間、人人都有殺人動機的設定、硬核的“不在場證明”詭計,加上愛情這一永恒的小說母題,讓《尼羅河上的慘案》成為瞭阿加莎推理小說中的範本。
富有又美麗的琳內特,與好友傑奎琳的未婚夫西濛結瞭婚,兩人決定去埃及度蜜月,他們與一群心懷詭計的人登上瞭同一條郵輪,慘案接二連三地發生……
新版《尼羅河上的慘案》劇照
電影上映前,就有國內媒體評價“這樣優秀的故事,很難想象怎麼拍纔會不好看”,但很遺憾,事實就是拍得不怎麼好看。
作為一部推理電影,新《尼羅河》抓錯瞭重點,前期的鋪墊占據瞭大量篇幅,導緻推理環節過於粗糙。無論是敘事還是內核,都有點對不住阿加莎的原著在推理史上的地位。
而電影最受人爭議的,是對大偵探波洛這一形象的魔改。
新版《尼羅河上的慘案》中的大偵探波洛。
故事新編不外乎在原作的基礎上增添與刪減,新《尼羅河》給偵探波洛安排瞭一位去世的前女友,這一設定除瞭讓原著黨生氣、讓路人黨睏惑之外,不能産生任何其他作用。
就在前一部《東方快車謀殺案》中,導演親自扮演的波洛就時不時拿齣一張女性的照片思念一番,到瞭新《尼羅河》,這個老掉牙的舊情人故事,終於被揭開瞭。
照片上的女人是波洛因意外去世的前女友凱瑟琳,一戰中,波洛受傷導緻在臉上留下疤痕,他一直蓄著鬍子,因為那是愛人的囑咐。
“您真的覺得大傢對鬍子的起源感興趣嗎?”不得不說,豆瓣短評總是能精準道齣觀眾的心聲。
福爾摩斯身材頎長,氣質高冷,代錶瞭很多人心中完美的偵探形象。而阿加莎筆下的偵探波洛遠沒有福爾摩斯那樣像一個偶像,他是一個矮矮胖胖的、留著小鬍子的比利時人,喜歡成雙成對的東西,有潔癖,穿的衣服鞋子一塵不染。
波洛總是看起來有點滑稽,比如他禮貌地令人尷尬,甚至還有點猥瑣,喜歡用偷聽的方法獲取他人的信息,但在他平凡的外錶之下,卻有一顆絕頂聰明的頭腦,與正直的心。
多麼可愛的老頭,為什麼非要給他安一個“永失所愛”的苦情人設呢?
談戀愛的波洛,這可一點也不阿加莎。
阿加莎筆下的偵探波洛,是一個矮矮胖胖的、留著小鬍子的比利時人,喜歡成雙成對的東西。
甚至到瞭結尾,電影進一步地冒犯瞭原著黨。為瞭暗示波洛與莎樂美夫人互生情愫,或者說,為瞭錶明波洛已經放下過去,準備直麵新生活,總之,新《尼羅河》“霸道”地剃掉瞭波洛標誌性的小鬍子,引得波洛迷驚呼:how dare you?(你怎麼敢?)
怪不得有人說,肯尼斯根本不愛阿加莎,他隻是想藉助阿婆的推理世界,實現自己大偵探的英雄夢想。
不知是否因為加瞭太多無關緊要的戲份,到瞭電影後半部分,當凶案發生,故事真正進入破案階段,敘事節奏變得有些失控,第二與第三個受害者倉促地接連死去,最重要的偵探陳詞總結,也隻是急吼吼地把所有綫索抖落齣來。推理情節的薄弱,給整部電影造成一種“頭重腳輕”的感覺。
推理作品的最大樂趣是解謎,觀眾跟隨偵探抽絲剝繭的思考,一步步接近事實的真相。一部兩小時時長的電影,原本應當有足夠的空間處理好破案的種種細節,然而,新《尼羅河》依舊拍齣瞭柯南“20分鍾一集一個案子”的效果。
危險的自戀
除瞭解謎之外,經典的推理小說常以對人性的深刻理解,打動讀者,我們在感同身受時,為人物不可阻擋的悲慘命運發齣慨嘆,但新《尼羅河》顯然沒有對偵探波洛之外的角色上心,甚至對案件主角的塑造也隻是浮於錶麵。
原著中每一個人物都被描繪地立體生動,特彆是陷入愛情三角的三個人。
琳內特是標準的“小說女主角”,她聰明、美麗、傢財萬貫,為自己擁有的一切感到愉悅而驕傲。
琳內特·裏奇衛(右)擁有一切——年輕、美貌、過人的頭腦,而且還繼承瞭巨額財産。
他人的覬覦,足以構成殺死琳內特的動機,有人說,這樣優秀的女性成為第一個死者頗為可惜。但阿加莎筆下,大多數嫌疑人與琳內特的矛盾並不齣於他們純粹的嫉妒,她敏銳地察覺到,一個自視完美、並十分自我的人,會掀起多大的狂風暴雨。
因為嚮來自信,她常以絕對正確的姿態替旁人做齣不可抗拒的決定。
小說中,琳內特的女僕路易斯深深愛上瞭一個男人,琳內特調查後發現他是有婦之夫,強烈反對路易斯離開自己與那個男人生活在一起,導緻失去愛情的路易斯對琳內特漸生恨意。
女僕路易斯深深愛上瞭一個有婦之夫。
琳內特是一個復雜的角色,有多少人迷戀她,就會有多少人憎惡她。
“外人挑不齣錯處,實際上各種擄掠仇人”,阻止路易斯追求有婦之夫的琳內特,卻橫刀奪走好友的愛人,並毫無羞愧之心,但考慮到她的個性,這變得不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
令人感到稀奇的是西濛·多伊爾,這樣一個沒錢、頭腦簡單的男人,怎麼能讓琳內特和傑奎琳兩個聰明的女人愛得死去活來?
“要是不能嫁給她,我就會死的”,好友傑奎琳對西濛瘋狂的愛情,激發瞭琳內特對這種陌生情感的渴望,那個看起來總是有點孩子氣的西濛,就成為瞭她實現這種渴望的最佳對象。
琳內特、傑奎琳和西濛的三角關係。
可惜,新《尼羅河》對這些幽微的人物內心,沒有做齣任何探索。
小說中描寫西濛“是個又高又瘦的年輕人,黑頭發,窄胸,嘴唇長得很討巧,眼神憂鬱,下巴則顯得優柔寡斷,雙手修長而優美”,在電影裏,西濛變成瞭一個總是忘記扣好襯衫紐扣、露齣一大片胸毛的風流男人,忍不住讓人懷疑,琳內特與傑奎琳是兩個單純的“好色之徒”。
在電影裏,西濛變成瞭一個總是忘記扣好襯衫紐扣、露齣一大片胸毛的風流男人。
而那個讓人又愛又恨的琳內特女王,在電影裏變成瞭一個花瓶,觀眾能看到她有錢並美麗,但看不到她的聰慧與乾練,也感受不到她獨特的個性是如何引得整艘船上的人紛紛想要殺害她,悠然的旅行之下那種暗湧的緊張氛圍感蕩然無存。
當然,除瞭劇本設定之外,蓋爾·加朵呆闆的演技也為之做齣瞭一些貢獻。
稍顯齣彩的是傑奎琳,在我心中,艾瑪·麥基比1978年電影版的演員更適閤這個角色,或許是因為她長得更美,眼睛更會說話。
艾瑪·麥基飾演的傑奎琳,令人眼前一亮。
《尼羅河上的慘案》是一個與愛情有關的故事,可惜,電影中主角之間的情感完全沒有說服力,每個角色浮誇地說著自己的愛與恨,實在無法扣動人心。
小說的末尾,尼羅河上的旅行成就瞭另一對年輕的情侶,給這個悲傷的故事帶去一絲希冀。
令人摸不著頭腦的是,這一設定在電影裏消失瞭,終成眷侶的,似乎是大偵探波洛自己。
如果迴顧整部電影,能發現其中算得上深刻的情感、痛苦,甚至是希望,都留給瞭波洛——一個身處犯罪之外的旁觀者。
而波洛的飾演者,正是導演自己。
波洛的飾演者,正是導演自己。
要知道,大多數偵探都不會被捲入凶案本身,他們本該是推理故事中最客觀、理性的力量。
隻能說,肯尼思·布拉納太愛波洛瞭,除瞭卓絕的大腦,他還給瞭波洛不錯的武力與異性的愛慕,但這實在無法為角色增添魅力。放在以前,這樣閃耀的設定或許還能吸引一些人,但到瞭今天,觀眾的確開始覺得索然無味瞭。
兩次改編阿加莎的作品後,肯尼思的自戀獲得瞭不少詬病。
我想,好的創作者必須站在主角背後,與他們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纔能清醒地看見他們的邊界與局限。正如阿加莎在小說中說的那樣,愛過頭,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
作者 | 寶珠
編輯 | 季潔
排版 | 楊俊
推 薦 視 頻
關注新周刊視頻號,關注有態度的生活
必 讀 好 文
點 擊 圖 片 即 可 閱 讀 全 文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