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5/13/2022, 11:01:23 PM
導讀:國傢經濟以及科技的發展,都需要大量的人纔作為支撐。我國整體的科研水平想要達到發達國傢的高度,就需要充實我國的科研隊伍,並且提高科研人員的待遇。
由於得到國傢政策的重點扶持,我國的高校大量引進海內外的博士。這批年輕的學者在高校裏麵,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逐漸成為我國高校科研隊伍的主力軍,逐漸在各個領域裏麵打響知名度,成為各個行業裏麵的中堅力量。
當高校大規模招聘年輕的學者時,同樣會麵臨著一個尷尬的局麵,即學校沒辦法提供充足的科研崗位,大量年輕教師隻能夠簽訂臨時閤同,也就是高校裏麵存在的“非升即走”製度。如果年輕的學者在6年裏麵沒有成就,有可能會被解聘,閤同到期不再續約。
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我國高校科研崗位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年輕學者把大量的精力都投入到研究當中,希望能夠在短時間裏麵有研究成果。當科研都變得越來越急躁,變得越來越“內捲”時,必然會導緻很多年輕的學者身被壓垮。
多位年輕教授突然離世,最小者僅有32歲
最近兩年以來,許多媒體都關注到一個非常特殊的形象,即年輕學者的“早摺”。按照學術界的傳統劃分來看, 學者的年齡在40歲到60歲之間,都屬於黃金研究時間段,知識以及研究水平都達到頂端 ,會有大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如果高校學者在60歲之前,由於突發情況,最終突然離世,這就可以說是“早摺”。中國青年報根據梳理發現,我國已經有數位低於50歲的年輕學者,在最近的半年裏離世,最小者僅為38歲,需要引起國傢的高度重視。
根據筆者所統計到的情況來看,2022年春節以來,已經有多位年輕的學者突然離世,具體的名單以及研究方嚮可以概括如下。
上海交通大學蕢綱教授,研究方嚮為中醫藥學,享年51歲。
清華大學程朋教授,研究方嚮為自動化,享年隻有48歲。
中科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周傳因,研究方嚮為動物神經,享年僅有38歲。
山東第一醫科大學博士生導師白曉卉,研究方嚮為神經醫學,享年隻有42歲。
以上4位都是我國科研領域裏麵已經有所成就的學者,基本都是由於突發情況,最終搶救無效死亡,這也是讓人最痛心的地方。
這些學者經過媒體的報道,大傢會發現都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他們都屬於事業的上升階段,並且已經在行業裏麵有一定的名氣,將來很有可能會成為這個學科裏麵的領頭羊。 但是在這個特殊的年齡段,事業的高峰期,突然離開人世,無論是傢人還是同事,都無法釋懷。
通過媒體的調查發現,這些年輕學者突然離世,可能和工作強度以及壓力有很大關係。正處於學術爆發期的中青年學者,希望能夠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研究事業當中,以獲得更多的研究成果。這種高強度的工作,如果沒有得到及時調整,就會衝垮身體。
我國高校的學者主要有三個方麵的工作, 首先就是要教學 ,即使沒有給本科生上課,也需要帶研究生,對學生的學業提齣指導、修改論文以及幫助學生做實驗等。 其次,多高效的學者還需要參加各種學術交流會議以及行政會議 ,這些復雜的人際關係,同樣會占據著大量的時間。
最後,學者自身的科學研究,同樣會占據大量的精力 。大傢會發現,這些英年早逝的學者基本都是理工類以及醫學類的人纔。對這些學者經常需要呆在實驗室裏麵,每天工作的時間可能都會達到12個小時,沒有得到及時的鍛煉,每天要麵臨巨大的壓力,最終容易積勞成積。
我們需要引起重視,創造更好的科研環境
這些年輕學者擁有較高的研究天賦,原本應該在學術方麵有所成就,應該有一個很好的前途,如今生命隻定格在40歲左右,這是國傢人纔的損失。 如果我們繼續任由學者這樣惡性工作,可能將來會有更多的學者隕落,所以我們必須要充分重視起來。
筆者覺得,國傢應該創造一個更加閤理的科研環境,特彆是針對高校的學者,應該有“強製休息”的製度。 任何學者都應該在某段時間裏麵放棄工作,讓身體得到徹底放鬆,這樣能夠實現自我調節 ,同時加強身體鍛煉,定期做檢查,纔可能消除各種身體隱患。
另外,國傢需要充分提高科研人員的待遇,在科研經費方麵給予更加閤理的分配。 年輕學者的職稱晉升方麵,應該要設置得更閤理,設置的任務也要符閤學者的現狀 。不能夠把所有的任務都強壓在學者身上,不應該進行惡性的評比或者競爭。
另一個需要重視的問題是,各地高校都應該減輕學者研究工作以外的負擔。 特彆是學校裏麵的各種行政會議,還有各種走形式的活動,這些都會乾擾到學者的正常研究 ,浪費大量的時間,與其由此,還不如讓學者迴傢休息。
寫在最後
希望我們的高校都能夠吸取教訓,能做均衡的分配任務,避免進行惡性的競爭,要定期設置休息製度以及醫療檢查製度。希望各位學者能夠愛惜自己的身體,樹立正確的工作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