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3/2022, 1:58:12 PM
你認為呢?
吳非
教師的名譽來自職業自尊,如果喪失這一點,不可能被社會尊重。
2021年底,北京市朝陽區某小學班主任痛罵學生的視頻在網絡上瘋傳。班級迎新年朗誦會上,一位小女生在同學朗誦時不夠禮貌,教師厲聲訓斥,並動員同學羞辱、鄙視她。
從視頻內容看,那不是“批評教育”,連環炮式地攻擊一名兒童,近於精神虐待。
麵對一名七八歲的小學生,教師的語言粗魯尖刻,完全不像受過基本的職業訓練,缺乏職業道德,個人也毫無職業自尊可言。
從那些攻擊性語言的熟練程度看,該教師在課堂上的失態,有可能是經常性的。
估計大多數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遇到過類似的問題,但極少有教師會這樣缺乏愛心、缺乏耐心。
學生的文明教養,需要通過教育完善提升。低齡兒童的文明習慣,可以通過引導和交流,慢慢培育。
即使該生違反課堂紀律,教師的處理方式可以很多,至少可以給她一個解釋的機會,啓發她瞭解參與集體活動的基本要求,因勢利導,和風細雨,那種“下馬威”“殺雞嚇猴”之類的把戲,其實很粗鄙,根本不是“教育”。
每年都有中小學教師體罰學生的惡性事件發生,有些甚至造成不幸的後果,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教師對侵害學生權益的事件缺乏反思。
比如,有些教師抱怨處分重瞭,“老師隻不過一時激憤打瞭學生”“他隻打瞭學生一個耳光,不可能造成學生受傷的”“他打學生耳光還是去年的事”“那個學生的確違反瞭課堂紀律”,等等。
這些,是教師該說的話嗎?還有沒有職業自尊? 一些教師總是強調學生難管理,總是強調學生頑劣,總是要找各種各樣的理由為自己的粗暴行為開脫。正是因為這些錯誤的認識,讓一些傷害學生的事件一再發生。
在班級管理或課堂教學中,會齣現一些意外情況,個彆學生的頑劣,甚至超齣學校教育權限,需要社會乾預。
但是,絕大多數情況下,教師應當具備解決問題的職業能力,像朝陽區這所小學課堂上發生的事,本是小事,如果教師有基本的職業素養,絕對不會煽動其他學生來孤立一名學生;適當的提醒與批評,事後加強教育,學生會有改變的。
遇上這麼一點偶發小事,教師便喪失理智,也必然喪失職業自尊。
遇上這類事,往往會有教師辯解是偶發,教師平時如何愛學生雲雲, 可是,教師隻要在學生麵前顯示齣粗俗或野蠻,甚至僅僅一次,在部分學生心裏,就是抹不去的傷痕,會成為長久的記憶。
童心,本是一頁白紙,隻要有一道粗暴的綫條,即使用盡絢麗的色彩,也難以掩飾或淡化。
教師愛護職業名譽,具備基本的職業自尊,能避免很多衝突。
教師的教育力量,往往在於他在課堂所“示”的“範”:什麼是尊嚴,什麼是良知,什麼是教養,什麼是禮貌,等等。
教師應在兒童麵前,有愛與微笑;在少年麵前,真誠而坦白,不怒而威。捋袖子、比嗓門,那不是“教育”,粗魯野蠻是對課堂、對學生的踐踏,也是對自我人格的貶損。
當人們離開學校,把學校教的知識忘掉,剩下來的,就是“教育”。這是先哲說的話。
那麼教師們是不是該想一想,那種聲嘶力竭、怒火萬丈、揎拳捋袖的樣子,有可能跟隨學生走嚮遙遠的未來。學生記住瞭教師的野蠻,而教師本人卻一無所知!
人們會客觀地看到教師盡職盡責的一麵,那本是職業常態。許多教師,在處理學生違紀問題上,總是為學生著想,盡可能保護學生。寬大慈悲,寜可放過學生,也不“從嚴”“從重”,為什麼?因為他們是“學生”,是未成年人。
更有一些有愛心的教師,一生溫和慈祥,如春風風人、夏雨雨人,他們的職業態度會成為學生的生命記憶。
教師暴戾的性格不僅有損名譽,也不可能培育齣學生的好性情,不可能孕育智慧。
當一代人成年之時,他們會記住受教育過程中的精神創傷,會記住教師的形象。教師有職業自尊,在任何情況下愛護個人名譽,並不容易,但教師必須努力去做,不能放鬆對自己的職業要求。
也許教師們對自己的工作現狀並不滿意,那麼,他們能不能認真地思考一下職業名譽,能不能努力一些,讓學生對受過的教育留存美好的記憶?
你認為呢?
來源丨《教育傢》2022年2月刊第2期
原標題 | 《吳非:教師應當有職業自尊》
作者 | 吳非
編輯 | 皮皮兵不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