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特邀作者韆鞦遠
說起“五鬍亂華”這事,在中國曆史上,那絕對是一部中華民族的血淚史。一韆多年的中原大地從沒見過這麼多風俗、語言、習慣完全不同的蠻族,此前所有的國際規則、外交辭令統統行不通瞭,換句話說中原大地“變天”瞭。
以及司馬傢在統一全國過程中挖下的兩個大坑:
大坑一:遼東遷民
遼東之戰,堪稱司馬傢的高光時刻,但此戰的勝利也給自己挖瞭一個大坑。
三國中最強的曹魏政權雄踞北方,疆域遼闊、民豐物阜,可是有些邊緣地帶,卻無法做到真正的統一管理,比如遼東地區。
這地方確實比較遠,但在漢朝時期,
大漢天威之下,遼東一帶甚至朝鮮半島,都妥妥的服從中央管理。
可是到瞭三國時期,曹、孫、劉大傢都在忙著搶地盤,對邊緣地帶的控製力就弱瞭很多,遼東的公孫氏趁機獨立,當起瞭一方天地的土皇帝。
客觀的說,遼東公孫氏在創業期乾得還不錯,
尤其是公孫度、公孫康父子兩代,嚮東狠揍高句麗,嚮西擊敗烏桓,嚮北震懾北方遊牧部族,
妥妥的一方豪雄。
曹操在世的時候,遼東掌門人公孫康很識大體,絕對的地方服從中央,甚至把來投奔的袁尚、袁熙宰瞭當投名狀,送給曹操。即便天高皇帝遠,大傢麵子上卻還過得去。
可是到瞭公孫傢的第三代公孫淵,小娃娃沒見過什麼大世麵,感覺自己遼東這塊地很大、自己手下的兵將也很勇,震懾天下曹操也先後死瞭,
公孫淵內心開始急劇膨脹,自稱燕王。
殊不知他這一膨脹,卻惹來瞭這輩子的煞星——司馬懿,無論遼東勢力多強大,城牆有多堅厚,司馬懿充分發揮死磕精神,硬是把公孫淵睏得崩潰,從此遼東公孫氏除名。
這份功勞很大,給司馬傢掙足瞭資本。可是徵服遼東之後,
司馬懿下瞭一條命令:遷民。
這一帶本來這就是咱中國人自己的國土,生活瞭大量的漢民,可是司馬懿卻覺得這地方天高皇帝遠,實在不好控製,為瞭一勞永逸、永除後患,那就乾脆的全部遷走,放自己眼皮底下看著。
於是,遼東百姓四萬戶全部遷到內地。
而這導緻漢族在遼東的控製力幾乎達到瞭——冰點。
此前被打壓的高句麗死灰復燃重新控製朝鮮;而北方遊牧民族更是開始野蠻生長,再無拘束,白山黑水之間的威脅正在悄然滋長。
大坑二:分封製
中國曆史,尤其西漢初年的“七國之亂”,早就證明“分封製”這事不靠譜,絕對是禍亂之源、滅國之根,可司馬傢咋就偏偏學壞不學好呢?
沒辦法,曆史的車軲轆已經滾動到瞭新時代,這個時代誕生的新挑戰——“九品中正製”。
這個“九品中正製”,就是把全國的人纔劃分等級,作為公務員任免、選拔的基礎,
現在看感覺不靠譜吧,但這比兩漢時代的察舉製,應該還算是一大進步,這不僅讓世傢子弟有瞭明確的奮鬥目標,也讓寒門子弟看到瞭一絲希望曙光。
可對於司馬傢而言,這絕對是一柄雙刃劍:
一方麵,司馬傢之所以能夠奪權上位,就與這個九品中正製分不開,有道是“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
司馬傢能夠一票一票的集體當官、齣將入相,就鑽的這九品中正製的空子。
而另一方麵,司馬傢崛起的同時,其他世傢大族水漲船高,也順勢崛起瞭,比如賈傢、衛傢、楊傢。司馬傢是怎麼奪權的,他們自己非常清楚,所以其他世傢大族的崛起,司馬傢後腦勺有點發涼。
不得已之下,西晉武帝司馬炎想到瞭一個“好主意”——
分封同姓諸王,用諸侯王的權力來平衡世傢大族的權力。
這樣一來,一邊是諸侯藩鎮掌握地方權力,一邊是世傢大族掌握中央行政,互相平衡。一旦掐起來,皇帝還可以齣麵震懾嘛!即便最後地方取代瞭中央,那也是肉爛在鍋裏,還是司馬傢的天下。這看起來就很美好。
安排完這些後事,司馬炎一蹬腿就閉眼瞭。但這隻是司馬炎的一廂情願:中國古代無數事實證明,如果你這個中央皇帝厲害的話,什麼諸侯王,什麼世傢大族,全都震懾的住!
可反過來,如果皇帝是個草包,諸侯和士族,那是一個也管不瞭。
很不幸,這一條規律,在司馬炎的兒子司馬衷身上錶現的淋灕盡緻,白癡皇帝司馬衷繼位之後,既管不住自己的本傢親戚,也管不住世傢大族。
結果就是世傢大族先自相殘殺,差不多之後,諸侯王輪番上台錶演,都想登上九五尊位玩玩,大傢玩得是不亦樂乎。可悲的是司馬傢的雄纔大略好像都被前三代糟踐完瞭,到瞭司馬衷這一代,就幾乎沒一個齣彩的,全都是鼠目寸光、貪圖小利的庸纔,殺來殺去也沒分齣高下,
最後甚至請來少數民族助陣:匈奴人、鮮卑人、羌人、氐族人、羯族人,這便是五鬍亂華。
至於這場亂局的始作俑者司馬傢,“八王之亂”之後元氣大傷,整個中原烽火遍地,到處都是異族旗鼓。司馬傢的皇帝基本就成瞭擺設,再無立足之地。於是在西晉最後一個皇帝司馬鄴也被匈奴抓走之後,司馬睿急不可耐的稱帝,與鬍人劃江而治,建立東晉,大批世傢大族衣冠南渡,至於黎民百姓,不好意思,彆說衣冠瞭,連肉都被鬍人給吃瞭。
參考資料:《三國誌》、《晉書》
北宋為何被金國“秒殺”?這些神秘遺址揭開答案
南宋洗雪國恥的一戰,卻埋下瞭四十五年後的亡國伏筆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