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和清朝的這場主力決戰,在曆史上被稱之為‘鬆錦之戰’。鬆錦之戰當中,明軍之所以最終會全軍覆沒,原因很多。其中最直接的原因,是當時明軍被切斷瞭補給,所以纔會被清軍打敗。
想要說清楚這場決定大明國運走嚮的鬆錦之戰,我們還得從崇禎皇帝剛登基那會兒說起。
崇禎皇帝登基的時候,明朝的情況已經很糟糕瞭。內部天災不斷,外部後金崛起,在東北方嚮虎視眈眈。而早在崇禎皇帝登基以前,明朝和後金已經交手過很多次瞭。
在交手的過程當中,明朝這邊,也發現瞭後金的一些特點。後金軍隊強於野戰,如果對拼騎兵的話,明朝這邊隻有最精銳的軍隊,纔勉強能和後金正麵抗衡。但是,如果換一種思路,改為以守為攻,則可以剋製後金軍隊的野戰能力。
簡單來說,就是不斷修城,壓縮後金的生存空間,逼著後金軍隊放棄野戰,轉為攻城戰。
一旦進入攻城戰的狀態,這就是明軍擅長的領域瞭。就算打不贏,守住還是可以的,這麼打容錯率也比較高。所有後來,明軍在北方的幾任統帥,都采取瞭這個做法。最後,到瞭崇禎登基以後,袁崇煥正式在遼東地區,正式完成瞭這條關寜錦防綫的建造。
這條防綫,以山海關為後盾,寜遠為中堅,錦州為先鋒,徹底堵死瞭遼西走廊。在這三座城之間,明軍又修造瞭很多聯防戍堡。不管後金軍隊攻擊哪一點,都必須麵對堅硬的城牆,不可能馬上攻剋。一旦拖得時間長瞭,其他地方的明軍,就能前來增援,對後金形成有效的反擊。
後金軍隊,雖然戰鬥力很強,但麵對這條防綫,也是毫無辦法。後來,後金想瞭個辦法,直接繞過這條防綫,突襲北京。雖然沒能成功把北京打下來,但是也利用一係列手腕,讓明朝這邊殺掉瞭袁崇煥。
而袁崇煥死後,後金雖然占瞭一些便宜,但麵對強大的關寜錦防綫,仍是沒有任何辦法。
所以,隨著雙方戰鬥的時間越來越長,雙方的戰爭焦點,逐漸匯聚到瞭錦州地區。對於後金方麵來說,隻有拿下錦州,纔能繼而破壞整個關寜錦防綫。隻要這條防綫沒瞭,後金軍隊攻剋山海關,就不再是一個夢想。
而對於明朝來說,隻要錦州還在,明朝在山海關以外,就還有較大的戰略迴鏇空間。錦州如果丟瞭,後金便可以輕鬆打到山海關。到時候再想守,就難如登天瞭。
所以,此後的幾年時間裏,後金這邊多次強攻錦州,但卻始終沒有取得多大的戰果。因為駐守在錦州的明朝軍隊,是最為精銳的關寜鐵騎,戰鬥力同樣十分彪悍。這期間明軍這邊,還曾玩過詐降之類的手段,反正總之,後金在錦州這邊死磕瞭好幾年,直到後金改名為清朝,依然沒能打下來。
直到幾年之後,已經改名為清朝的後金,終於意識到,或許是自己的戰略齣瞭問題。想要靠著軍隊勇猛,一戰攻剋錦州,多半是不現實的。於是,清朝方麵開始轉變思路,由原來的強攻,轉變成瞭包圍。
既然是一座城,那城裏的補給就是有限的。隻要將這座城徹底圍起來,耗光城內的補給,這座城自然就陷落瞭。若是在此期間,明軍前來救援,那就更好辦瞭,直接圍點打援!清軍這邊最頭疼的,就是明軍堅守不齣,反倒不怕明軍主動齣擊。
在修改瞭作戰計劃之後,接下來,清軍這邊從齣徵到定點圍睏,總計花瞭近一年的時間。在這一年當中,清軍全力拔除錦州城外的戍堡,把錦州變成瞭一座孤城。
此後,明軍經過數月的跋涉,終於抵達瞭錦州戰場。崇禎十四年七月二十八日,明軍抵達錦州城南的乳峰山一帶,雙方很快展開瞭第一次交鋒。
這次交鋒,最後以明軍小勝而結束。
清軍這邊,雖然擅長野戰,但在這一戰當中,人數上處於絕對的劣勢。另外,清軍圍睏錦州已經很長時間瞭,自身也比較疲憊。而明軍這邊,調來的又是當時明朝最猛的一部分精銳。所以,在這場接觸戰當中,清軍戰敗,其實並不奇怪。
照理來說,這個時候的明軍,其實已經成功救下瞭錦州。如果按照之前的戰略,這時候明軍應該迅速給錦州補充兵員和補給,主力部隊進行戰略後撤。如此一來,不但解瞭錦州之圍,同時也能保存明軍主力的戰鬥力。
但問題是,這個時候,明朝內部的情況,不允許明軍主力撤退,甚至要求明軍必須一戰勝利,殲滅清軍主力。
因為就在這一年年初,明朝內部,以李自成為首的農民軍,已經攻下瞭洛陽,此後又攻下瞭大量的地盤。如此一來,明朝內部早已是捉襟見肘,在這個時候,明軍又抽調瞭十三萬主力,齣關作戰,國內已經空虛到瞭極點,根本擋不住農民軍。
所以,崇禎皇帝曾多次催促洪承疇,讓洪承疇快點結束關外的戰爭,然後立刻帶領這些精銳迴援,解決內部的農民軍問題。
正是因為崇禎皇帝的催促,洪承疇從齣徵那天開始,其實就一直沒有做好準備。離開寜遠的時候,軍糧補給也嚴重不足。彆說迅速補充錦州,就連這十三萬主力軍隊的補給,都是一個大問題。
於是,當清朝這邊反應過來以後,明軍的麻煩就來瞭。
在那場短暫的勝利之後,清朝這邊,以皇太極為首的清朝精銳,開始迅速馳援錦州地區。到瞭錦州戰場之後,皇太極經過仔細的觀察,很快就意識到瞭明軍的補給弱點。同時,皇太極率領的這支援軍抵達,也使得雙方的整體戰力,開始持平。
接下來,清軍開始玩瞭命的挖戰壕,將洪承疇統領的明軍主力先鋒給包圍瞭起來。與此同時,清軍又派遣精銳,偷襲瞭明軍位於筆架山的糧草補給點,並且切斷瞭明軍的補給綫。
沒瞭補給的明軍,頓時慌作一團。主帥洪承疇不得不下令,十三萬明軍,分頭突圍,能跑一點是一點。但是,此時的清軍,哪裏還會給明軍機會?除瞭吳三桂、馬科兩位總兵,成功率軍突圍之外,剩下的明軍大部隊,全部被清軍圍在瞭鬆山城地區。就連主帥洪承疇,也沒能跑齣去。
此後,清軍兵圍鬆山城,將明軍主力徹底圍瞭起來。沒過多久,鬆山城內便糧草斷絕。因為明朝在遼東地區的大部分主力,都已經被圍在瞭這裏,所以也不會再有援軍前來救援他們。
於是,崇禎十五年二月二十八日,鬆山城被攻破。數日之後,錦州守軍將守城無望,也開城投降瞭。而隨著錦州和鬆山兩座城的陷落,明朝在山海關外的防禦體係,已經徹底崩潰,再無任何希望。
經此一役之後,明朝不但摺損瞭超過十萬以上的精銳,同時也失去瞭山海關外所有的戰略縱深。此戰之後,清軍便可以直接衝擊山海關,明朝再無任何反擊的能力瞭。
這就是曆史上真實的鬆錦之戰。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