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2/2022, 11:52:02 AM
大傢都知道,楊靖宇是東北抗聯的重要創建者和領導人,率領東北抗聯在東北大地縱橫馳騁,打得日僞軍聞風喪膽,成為東北抗戰的一麵旗幟。
很多人認為,楊靖宇是東北人,或是山東人,其實都不是的,楊靖宇實際上是河南人,他的本名也不叫楊靖宇,而是叫馬尚德。
那麼,馬尚德為什麼改名叫楊靖宇呢?他本來是河南人,又為什麼去瞭東北領導抗戰呢?
楊靖宇1905年齣生於河南確山縣李灣村,1926年加入瞭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並受組織派遣,迴到傢鄉確山縣開展農民運動。
1927年,年僅22歲的楊靖宇就成功領導瞭6萬人參加的確山起義,把北洋軍閥第八軍的一個旅打得落花流水,讓楊靖宇一戰成名。
就在這一年的鞦天,楊靖宇為瞭配閤毛主席領導的鞦收起義,也在劉店發動瞭鞦收起義,再次取得瞭成功,並建立瞭全國第一個由共産黨領導的縣級農工革命政權――確山縣臨時治安委員會。
後來,根據中央的指示,楊靖宇還把起義隊伍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豫南遊擊隊,並擔任總指揮。
這段時間,楊靖宇一直在思考如何把紅色政權保存下去,為此,他創造性地提齣瞭“找一形勢甚佳,可戰可守之根據地點”作為革命根據地的思想。這一思想,與毛主席創建紅色根據地的思想不謀而閤,也為他後來在東北執行抗日遊擊戰術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後來,國民黨反動派瘋狂鎮壓革命運動,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下,我黨我軍遭受瞭巨大的損失。中央認識到,培養一批得力的、能開展工作的乾部隊伍,對我黨來說太重要瞭,因此,中央命各省委及各工委,推薦優秀乾部到上海參加培訓,為革命積蓄力量。
楊靖宇作為河南省委推薦的唯一一名乾部到上海報到,受到瞭周恩來的親自接見。
當時,楊靖宇還叫馬尚德,為瞭躲避國民黨反動派的追捕,組織讓他改個名字,馬尚德就說:
“我的母親姓張,我要‘一以貫之’地堅持革命不動搖,就叫張貫一吧!”
所以,在那段時間,他都是以“張貫一”這個名字麵世的。
在上海的培訓結束後,周恩來認為張貫一是開展工農革命不可多得的人纔,便親自找他談話,講瞭中央對他培訓結束後的安排,要麼把他調到全國總工會領導工人運動,要麼派到蘇聯學習軍事,迴國後領導工農紅軍。
張貫一經過慎重選擇,還是覺得要提高自己,無論是文化水平和能力素質都需要提高,因此,就嚮周恩來提齣,想到蘇聯學習深造。
周恩來很支持他的選擇,就開齣相關介紹信,讓他到東北聯係滿洲省委,辦理齣國事宜。
張貫一來到東北後,很快就與組織接上瞭頭,組織告訴他,齣國相關手續正在辦理,他還需要等一段時間。可是,張貫一是閑不住的人,他嚮組織提齣,想做一些臨時性的工作。
滿洲省委對他的工作熱情非常支持,就先派他到大連從事工會和學生運動。
後來,張貫一又以巡視員的身份,到撫順煤礦領導革命鬥爭,取得瞭全麵勝利,煤礦工人爭取到瞭很大的權益,待遇也得到瞭很大的改善,工人中的秘密組織也建立起來。
因為撫順煤礦的鬥爭勝利,極大地激發瞭東北地區的工運熱情,滿洲省委稱這個月為“紅五月”。
很多人以為楊靖宇是山東人,就是在這個時期傳齣來的,是什麼原因呢?
原來,張貫一到瞭撫順煤礦後,發現大多數礦工都是山東人,而他是河南人,口音跟山東西南相近,所以為瞭跟大傢拉近感情,就乾脆說自己是山東曹州人,被大傢稱為“山東張”。
但是,就在張貫一等待去蘇聯的時候,突然爆發瞭“中東路事件”,東北與蘇聯關係惡化,張貫一赴蘇聯學習的事情就此中斷。
這個時候,劉少奇剛剛上任滿洲省委書記,他很早就知道瞭張貫一的大名,張貫一齣國學習中斷後,劉少奇專門找他談瞭一次話,跟他講明瞭當前東北地區的鬥爭形勢,考慮到東北人纔奇缺,有意讓張貫一留下來,在東北地區堅持鬥爭。
張貫一是非常成熟的共産黨員,雖然留學不成有些遺憾,但他還是對劉少奇錶示,自己堅決服從組織的安排。
後來,滿洲省委召開常委會議,討論張貫一的工作問題,最後一緻同意張貫一留在東北,並報請中央同意。
就這樣,張貫一留在瞭東北,開始領導東北人民的抗戰大業。
那麼,張貫一又是怎麼改名叫楊靖宇的呢?
1932年,吉林遊擊隊政委楊奠坤受傷,去瞭哈爾濱治療,張貫一就接替瞭他的工作,擔任遊擊隊政委。
因為楊奠坤在當地的影響非常大,深入人心,組織為瞭讓張貫一更好地開展工作,就讓他臨時改姓楊,對外仍然稱“楊政委”。
因吉林跟朝鮮接壤,在朝鮮語中,“楊政委”聽起來很像“楊靖宇”,而在漢語中,“靖宇”又有地方安靖、平定宇內的意思,因此,張貫一對這個名字非常喜歡,從此就改成瞭“楊靖宇”這個婦孺皆知的名字。
後來,楊靖宇擔任過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長兼政委、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總指揮兼政委等職,率領東北抗聯馳騁在白山黑水,譜寫瞭一部壯麗的抗戰大戲。
但不幸的是,因叛徒齣賣,楊靖宇被日寇重兵包圍,最終寡不敵眾,於1940年2月23日壯烈殉國,年僅35歲。
1946年初,楊靖宇將軍犧牲的�鶻�縣,改名為靖宇縣,以紀念這位偉大的抗日英雄。
在楊靖宇將軍的老傢河南確山縣李灣村,也建立瞭楊靖宇故居和紀念館,成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參考資料:《人民日報》《黨的生活》《河南日報》《齊魯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