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吃瓜的人忙壞瞭。
娛樂圈裏,大瓜連著小瓜,小瓜藏大事,樁樁件件不簡單。
頭腦風暴之後,我想到瞭看綜藝節目解悶。
這個眼神真的讓我看齣瞭很多門道。
曾經創造瞭無數爆款和綜藝的湖南衛視,是如何連續保持周末檔,並穩坐同期頭把交椅的,淪落到如此地步?
2015年後,擊敗瞭綜藝第一名湖南台,的浙江衛視失敗瞭。
曾經的大紅大紫,如今的槽點滿滿。
綜藝時代的衰落,到底該怨誰?
《你好,星期六》槽點拉滿,何炅都無能為力
從湖南和台在綜藝節目道路上的崛起,地方衛視集體進入瞭一個怪圈。
任何一個沒有十檔八檔綜藝的平麵台,在流量時代都不好意思邁開步子。
古語有雲:盛極必衰。
引領綜藝圈十餘年,湖南衛視在綜藝之路上跌跌撞撞。
2021年底,《快樂大本營》悄然停播,2022年1月1日,《你好,星期六》作為接盤上架。
但是從第一期開始,這個節目收獲瞭很多槽點,在被罵的路上越走越遠。
用觀眾的話說,這個綜藝節目簡直就是在突破觀眾的耐心,挑戰所有粉絲的感情。
它被吐槽,真的不冤枉。
槽點1:甭管嘉賓還是主持人,除瞭何炅以外的所有人,都在搶話。
《快本》期間,謝娜每次都搶詞,每次都上熱搜。這次他屢教不改,成瞭整個節目的雞肋。
你說她自成一派,風格韆變萬化,這也不對。
打開來看,有一個熱門話題“謝娜為什麼這麼討厭?”
截至2022年2月28日,該話題已有5.4億人觀看,答案超過2萬個。
其中,最有趣的是她的各種抓拍。
2011年《畫壁》上映,劇組到《快本》宣傳。畫麵最後齣現瞭配角Lyric。
我終於有機會介紹我自己,但是我被謝娜打斷瞭
“藍盈瑩,為什麼不叫綠油油哈哈哈哈。”
在這些前提下,在謝娜下車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情。
觀眾很努力,但謝娜走後,來瞭一個“虛擬主持人”和王鶴棣,他們更健談,不把客人當迴事。
普通話一直不標準的虛擬主持人會跟說塑料普通話的蔡少芬學普通話。
拿“刻薄”當幽默,這波操作還不夠讓人理解。
再看看蔡少芬當時的錶情,這白眼幾乎要翻上天瞭。
g>剛舉著話筒開口:“我其實...”
下一秒又被王鶴棣搶話問小漾: “為什麼沒有我的名字?”
不管台上的氛圍尷不尷尬,反正台下的觀眾都很尷尬。
槽點2:什麼全新啓航,壓根就是綜藝大雜燴
節目一開始,先給你整瞭一段長達數分鍾的,又臭又長的推銷廣告。
咱就說一個黃金檔,為什麼會齣現如此生硬的開場白。
知道的能看齣來這是一檔綜藝,不知道的還以為這是深夜檔電視銷售的重播呢。
而且《星期六》最大的問題,在於它想要兼顧的因素太多瞭。
有嘉賓直接《聲臨其境》的版塊,有《猜猜我是誰》的版塊,有《模仿大咖秀》的版塊。
一個綜藝節目,壓根沒有核心組成部分,模仿其他綜藝湊時長。
東一榔頭,西一棒槌,讓嚮來對國綜“睜一眼,閉一眼”的觀眾也再難保持中立。
槽點3:為瞭收視率,也是蠻拼的
2022年開年,香港疫情反復,單日新增病例達到 17063 例。
劉德華、成龍、李剋勤等多位藝人綫上閤體,一起演唱瞭《獅子山下》為香港加油打氣。
而湖南衛視,踩著這波熱點,於2月26 日播齣瞭TVB的藝人王浩信、高海寜、張振朗的錄製節目。
在TVB宣布因為疫情而全麵停工時,這三位藝人卻在內地活動。
和前幾期的節目內容完全相反,26日的節目更像是量身定做的。
楊鈺瑩、王祖藍、檀健次帶來精彩的90年代歌麯串燒。
王浩信、高海寜、張振朗等藝人則演繹粵語版古詩詞。
看點有瞭,熱點有瞭,觀賞性有瞭,卻讓很多觀眾直搖頭。
遊戲部分劇本感明顯,為瞭硬凹“正能量”的節目人設,王祖藍更是現場開始教學粵語中的“九聲六調”,來瞭一場粵語公開課。
你以為這就沒瞭?
不不不,節目組還專門將中國古詩詞和粵語攪閤到瞭一起,來瞭一段粵語版《靜夜思》《如夢令》《水調歌頭》等古詩詞。
現場燈光舞美都很不錯,可就是感覺怪怪的。
是原創,卻談不上“優質”。
相關話題也不少,但是評價基本都是吐槽居多,即便是有不少明星助陣,看點和笑點也少之又少。
據悉,從節目首播至今,收視熱度一起不如一期,最新一期更是突破新低。
被一群不專業,也沒有號召力的新人主播包圍,何炅的狀態肉眼可見蒼老不少。
《王牌對王牌》?錯瞭,是廣告對廣告,提詞器對演員
2月25日晚,室內競技真人秀節目《王牌對王牌》第七季迎來首播。
咱們站在客觀角度上來看,這檔綜藝的優勢還是很大的。
大傢想想看,2021年之前,湖南台有快樂傢族,天天兄弟。
東方衛視有極限挑戰6人組,浙江台的《王牌傢族》可謂是腹背受敵。
結果到瞭2022年開年,絆腳石全消失瞭。
快樂傢族解散,天天兄弟洗牌,羅誌祥挑戰極限,導緻極限挑戰也背上瞭罵名。
在“翻車”同行們的襯托下,《王牌對王牌》瞬間化身人間清醒,靠過往的6季節目積纍瞭不錯的口碑和人氣,成為觀眾們2022年最期待的綜藝節目,沒有之一。
《王牌》節目組也沒辜負大傢的期望,發布聲明錶示節目全新升級,要給大傢帶來全新的體驗。
觀眾們等啊等,盼啊盼,終於等來瞭首播,結果可真是讓所有粉絲大開眼界。
槽點1:新瓶裝舊酒,人設凹瞭這麼多期,也該尷尬瞭
《王牌》第七季播齣前,官方給齣的宣傳是延續搞笑節目風格的同時,同時加入瞭中國傳統文化的展示。
他們的初衷是好的,首期的節目主題是宋韻國風,主綫是攜名畫《韆裏江山圖》穿越至宋代,同時對宋代的禮儀文化進行科普。
但實際觀看節目的粉絲就隻有一個感覺,很難抓住重點和主綫,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通篇看下來,除瞭劉濤遊戲黑洞的人設讓所有人記憶深刻以外。
壓根記不住任何主綫任務和嘉賓錶現,李小冉、鄭愷等人在節目中明顯缺少存在感。
在最後的環節,需要找《韆裏江山圖》的四種顔料,找到之後張天陽化身王希孟,與劉濤進行瞭一段上價值的穿越對話。
這一設計模仿瞭央視某些文化類節目的設計模式,雖然內容比較令人感動,但呈現形式缺少創新。
槽點2:原班人馬,業務能力卻大打摺扣
在《王牌》第七集中,王牌傢族”原班人馬將化身“王牌故事”探尋者,邀請各行各業的“王牌”代錶來到節目中講述他們的職業經曆與多彩人生。
目的是在保持節目歡樂元素輸齣的同時,全方位展現“王牌人物”所代錶的行業形象。
然而,到瞭現場所有觀眾都發現同樣一個問題。
“每個人的神態間都透露著疲勞,肉眼可見的敷衍。”
再加上年前張雨劍吳倩離婚的戰火,燒到瞭同樣沒有擔當,不肯承認身份,仗著單純人設耍賴的孩兒他爸華晨宇身上。
觀眾自然不怎麼買賬本,紛紛吐槽 :“這個下頭男為什麼還能齣現。”
抱著挑刺的念頭,拿放大鏡看電視的觀眾們又品齣瞭一點不對勁。
這關曉彤的“學霸人設”,不能也是營銷齣來的吧。
2月25日節目中,楊迪和關曉彤在詩詞方麵展開PK。
比賽期間,關曉彤肉眼可見的有多次偷看提詞器的舉動,尤其楊迪落敗之後的連續背誦,這個偷看提詞器的舉動就更加明顯瞭。
《王牌》有沒有劇本還有待考究,至少在這一期節目中,關曉彤的錶現都點“拉垮”。
退一萬步來說,可能關曉彤年紀尚小,第一期節目還沒能進入狀態。
那主持人瀋濤同樣業務能力堪憂,整場都在看提詞器算怎麼迴事。
一個職業主持人,沒有搞清楚遊戲環節和台本,整場都在看提詞器。
是不是真的有點太過敷衍,不走心做節目瞭呢?
槽點3:什麼王牌對王牌,應該叫廣告對廣告
最讓人難以接受的是,這一期節目中的廣告,實在是太多瞭。
一個半小時的節目時常,有十餘次廣告植入,平均六到八分鍾一次,每一次廣告至少兩分鍾。
四位固定嘉賓就像四個無情的廣告機器人,相當生硬地加入廣告。
前一秒還在嘻嘻哈哈,玩玩樂樂。
後一秒就集體看起瞭提詞器,跟大傢摁頭安利起瞭看小說軟件、資金周轉貸款的平台等廣告。
而且嘉賓說廣告的時長,比正常過渡廣告時長都要長。
綜藝有贊助商這個不奇怪,但每個環節,每個流程,每十分鍾都要按流程跟著提詞器念贊助,屬實有點不厚道。
槽點4:疑似公然侵權
除瞭不好笑,不專業,湊時長,廣告多的槽點之外,關於李小冉錶演的部分,也受到瞭網友的炮轟。
是李小冉的節目有什麼問題嗎?並不是。
她沒啥問題,有問題的是節目組準備的裝扮和舞台。
和宋亞軒閤體錶演時,李小冉的這身衣服,跟春晚一炮而紅舞蹈節目《隻此青綠》的服裝相似度高達80%。
如果僅僅是服裝像,網友可能會寬容一點。
但她的發髻和妝容,可以說是一模一樣瞭。
再看看現場的背景,抄沒抄襲,想必各位看官都心裏有數。
綜藝時代的衰落,究竟該怪誰呢?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大部分綜藝成為瞭當前快餐文化下粗製濫造的産物。
喜歡看綜藝的小夥伴們都清楚,中國綜藝最先崛起的是央視。
90年代,每個周日晚上的6點,傢傢戶戶都會守在電視機前,等著《正大綜藝》的播齣。
這個節目,在搞怪之餘,成為瞭很多老百姓長知識,看世界的最佳窗口。
它在引進國外綜藝搶答機製的同時,還添加瞭外景,劇情等環節。
每段VCR 結尾,小姐姐還會提齣一個與當地衣食住行、勞動生活相關的問題。
同時也會說齣那句經典台詞, “到底是什麼,您猜對瞭嗎?”
收視穩定之後,央視再接再厲,推齣瞭《綜藝大觀》,這個節目,就像是一塊開明的“春晚試驗田”。
語言類節目,歌舞,魔術,雜技一應俱全。
再加上《麯苑雜壇》,培養齣瞭很多優秀的新人。
那時候的綜藝最大的功效,就是監測環境、聯係社會和文化傳承。
再後來,央視大刀闊斧開闢瞭新的領域,李詠的《幸運52》和王小丫的《開心辭典》,成為瞭那個時代的標誌。
也是在這個時期,地方衛視有瞭立足之地,湖南台前占先機,製作瞭一檔叫做《快樂大本營》的綜藝。
“娛樂至上”的理念,在這裏埋下瞭種子。
2005年,湖南衛視模仿著海外選秀的模式,創造瞭《超級女聲》。
這一年,湖南台纔算真正嘗到瞭娛樂的魅力。
總決賽當天,收視率高達11.75%,要知道,常年占據收視冠軍的央視《新聞聯播》,收視率也隻到11%。
同時期的《快樂大本營》,在李湘、何炅、李維嘉的三人組主持下已火遍全國。
明星采訪、全國路演、真人遊戲等創新環節,讓觀眾初嘗“娛樂滋味”。
這麼大一塊香餑餑,彆人不眼饞是不可能的。
落後就等於敗北,所以慢慢的,也就沒人能真正潛心研究到底怎麼真正做好綜藝。
是啊,隨便藉鑒一下彆人的想法,再隨便請一些流量明星來錶演一下。
就可以收獲不錯的收視率,掙得盆滿鉢滿,何必要絞盡腦汁去創造呢?
最後直接演變成,各大知名電視台重金購買版權之後,稍微改動就成為瞭成品。
19年初,我帶著團隊去到戛納電視節做推廣,人傢的第一反應是“你們又想買什麼?”
——《聲臨其境》總導演
抄襲瞭彆人的飯,裝在國産的碗裏,沒有屬於自己的創新。
這種不把“創新”當迴事的現實,走下坡路似乎成為瞭必然。
而網絡時代的到來,則成為瞭壓死綜藝的最後一根稻草。
從2019年開始,圈內接連爆齣各種猛料。
《快樂大本營》、《天天嚮上》、《極限挑戰》等綜藝界的翹楚接連因為個人問題惹得一身騷。
群魔亂舞的綜藝時代,纔算真正劃上瞭句號。
“買光瞭歐美綜藝,抄光瞭韓國綜藝。”
他們走到今天,除瞭自己,又能怪得瞭誰呢?
如今,十多年的“買版權”之路已經走到瞭盡頭。
此時此刻,我們是不是可以開始嘗試著創新,創作瞭呢?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