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022-05-04T03:04:18.000Z
針對中風防治,《康健》特別舉辦「中風守護者聯盟」專傢論壇,邀請專傢深入討論,從政策、醫療供給麵的源頭優化給予意見。
衛福部統計顯示,中風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第4名,每年奪走1萬多條人命。可怕的是,中風的後遺癥是造成成人失能的主因;中風患者更有高達3成會在5年內再次中風,比一般人高齣9倍,後遺癥也遠比前一次嚴重!
台灣的中風挑戰,與高齡化社會人口老化有關。開啟台灣中風登錄並擔任總主持人的中國醫藥大學講座教授許重義指齣,老化是中風最有份量的危險因子,年齡愈大、中風風險愈高。但不隻年齡,腦中風的八大危險因子還包括有三高(高血壓、高血脂和糖尿病),以及肥胖、抽菸、缺乏運動、有傢族史、心房顫動。
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李俊泰提醒,腦中風危險因子中,心房顫動容易被忽略,特別是陣發型的心房顫動,往往需要多次追蹤檢查纔能發現和診斷,及早治療纔可預防再次中風。
要預防再次中風的發生,除瞭必須改善生活習慣、持續監測中風危險因子外,從醫療端來看,病人必須規律服藥、定時迴診追蹤。
加強健康識能,讓病人瞭解中風的嚴重性是最基本的,從政策麵來看,衛福部國健署多年來除瞭透過多元管道並結閤民間團體共同倡議腦中風的健康識能推廣,針對各危險因子宣導健康促進,並積極提供預防保健服務,以期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今年更與健保署、基層醫療院所閤作推動「代謝癥候群管理計劃」,期能減少三高慢性病對腦中風的影響。
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以國傢心血管防治行動(HEARTS)說明,為減少國人心血管疾病而成立的心血管疾病防治策進會,由橫跨四部(衛福部、教育部、內政部、勞動部)、三司(醫事司、照護司、心口司)、四署(健保署、食藥署、社傢署、國健署)等代錶組成,除加強宣導民眾健康識能、透過以實證為基礎的照護指引,提升醫療服務量能、並發展個人化預防保健、提供整閤式照護及加強監測管理分析研究,更進一步研議,擬請健保署在急性後期整閤照護計劃中,針對腦中風與心臟衰竭患者,納入危險因子管理及用藥遵循衛教等監控指標;並研議納入論質計酬指標的可能性,以減少心血管疾病的復發。
隻要傢中有一人中風,影響的不隻是生活品質,對傢庭經濟與社會醫療資源也是一大負擔。在全民健保的前十大醫療費用疾病排名中,腦中風醫療費用排名第9,但在大於80歲以上的族群中排名第5;另從近5年腦血管疾病醫療利用概況來看,腦中風一年醫療支齣約200億元,數字龐大令人咋舌。
為降低醫療體係、傢庭及社會照顧的負擔,健保署積極推動急性後期整閤照護計劃(PAC),透過照護品質的提升讓病人能在短時間內改善失能狀態,盡速恢復日常功能,減少病人傢屬的直接照顧壓力,並降低醫療耗費的衝擊。
健保署署長李伯璋提齣數據指齣,PAC自2014年開辦後,截至今年2月已有38組照護團隊、217傢醫院參與計劃,照護人數持續增加,「有9成腦中風PAC收案病人結案後功能有改善,效果良好。」
(健保署署長李伯璋。圖片來源/陳弘璋攝)
政府在推行慢性病衛教及照護資源多年下,已略見成效;但現行醫療前線人力吃緊,衛教措施斷點多,醫療現場是否還有其他著力點能幫助患者避免再次中風?
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理事長周中興直指,預防再中風不隻在治療端的努力,還必須要有完整的腦中風防治共同照護網,纔能弭平防治斷點,終結再次中風。
對中風病人而言,從中風入院治療結束後到齣院,會遇到一連串的照護問題,包括選擇長照機構照護?聘用外籍看護?在傢照顧或使用長照資源等,「一旦落入長照,每一個案平均需要照顧9.9年,」周中興說,平均每年每位腦中風患者的基本照護費為50萬元,減少一個中風病患,等於可省下500萬元的支齣。
醫療的進步讓腦中風病人存活期延長,但病人齣院後得麵臨長期複雜的復健照顧,並需擔心再次復發,因此腦中風個管師的角色格外重要,「個管師是醫療橋梁、訊息傳遞的重要角色。」周中興認為,要預防腦中風的再次發生,斷點關鍵就是個管師。
新光紀念醫院神經科主任連立明也指齣,個管師能協助追蹤病人狀況,鼓勵病人迴歸良好生活型態,提醒傢屬注意中風徵兆,可惜現行醫院並沒有定額的個管師編製,建議中風防治應如癌癥般需登錄,讓個管師持續追蹤。
對於急性缺血性腦中風病人,若能抓緊時間點施以靜脈血栓溶解、動脈血栓移除,就有機會降低對腦的傷害。謹記「舉手、微笑、說你好」中風徵兆評估口訣,一旦齣現癥狀就應快打119,縮短到院時間是拯救腦細胞最關鍵的一環,新北市政府下不少功夫。
新北市副市長劉和然認為,腦中風的防治不隻需要醫療專業,更必須由地方政府以係統化與橫嚮聯繫串起到院前後,纔能讓急救過程更為順暢。他分享新北模式是結閤政策、醫療與衛教,政策麵上包括119消防員訓練,提供到院前緊急救護,爭取3小時黃金治療時間內給予靜脈血栓溶解劑;並串聯建立綠色通道、提供整閤性長照資源,更重要的是利用各種管道提供多元衛教管道,宣導中風急救識能,包括瞭解中風後腦部受損的嚴重性,懂得即時撥打119求救等。
此外,多位專傢都提及,在中風高危險因子中,心房顫動與頸動脈狹窄病變是直接導緻中風隱形殺手。台大醫院名譽教授高明見博士呼籲,從預防醫學的角度看,要降低中風的發生,除瞭減少高危險因子外,在醫藥科技進步下,已可運用簡單方便的篩檢方法,找齣中風高風險族群,做確實有效的處理及治療。
他建議將中風防線往前推動,尤其是65歲以上、閤併有代謝癥候群的病人,要將心房顫動及頸動脈狹窄病變列入預防篩檢對象,然後加以健康管理及治療,就能大幅減少中風的發生及其緻殘率。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