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5/6/2022, 7:36:56 AM
強烈推薦 關注
文:快哉風(讀史專欄作傢)
《笑傲江湖》裏,前魔教教主任我行在少林寺之戰中,說自己最佩服的天下高手隻有“三個半”,這段描寫令人記憶深刻。
桀驁不馴自以為是神國的日本人,和任我行的性格多少有點相似,那麼,日本人最佩服的明朝人,有幾個呢?
是硃元璋、硃棣、硃翊鈞這幾個威名赫赫的皇帝?是戚繼光、俞大猷、李如鬆、陳�U這些揍過日本的名將?還是王直、鄭芝龍這幾個通過日本發跡的海盜王?
都不是。
圖:古代的中國文化一直在深深滋養著日本人
終明一朝,日本和明朝的外交關係很糟糕。 從“銅錢將軍”足立義滿對大明自甘稱臣時期的“蜜月期”,到寜波爭貢後倭寇來襲的“冷戰期”,最後到豐臣秀吉侵朝,真刀真槍地和明朝大戰瞭七年。兩國的官方關係,完全是“隔海相忘,老死不相往來”的敵視態度。
不過,就算在這種橫眉冷對的格局下,還是有幾個明朝人,或以偉大的智慧,或以高潔的品行,或以不屈的鬥誌,深深影響過日本人的思想甚至曆史進程,贏得瞭日本人延續至今的敬意。
第一個:讓日本人俯首崇拜的王陽明
很多人都知道這個軼事:日本明治時期的海軍元帥、號稱軍神的東鄉平八郎,隨身佩戴的腰牌上寫著“一生俯首拜陽明”。
其實,何止是東鄉平八郎,日本明治時期乃至後世,數不盡的政治傢、軍事傢、企業傢對中國明朝的大儒王陽明奉若神明。
如明治維新的風雲人物西鄉隆盛、高杉晉作、久阪玄瑞、前原一誠、伊藤博文、高杉晉作、山縣有朋;日本首相、早稻田大學創始人大隈重信;著名作傢三島由紀夫;三菱創始人岩崎彌太郎;日本國立銀行創始人澀澤榮一,無一不是王陽明的忠實擁躉。
除此之外,王陽明對和蔣介石也影響深遠。早年逐字逐句批注完《王陽明全集》,嘆服之餘寫道:“名世於今五百年,諸公碌碌皆馀子。”
蔣介石對王陽明的崇拜,則到瞭無以復加的程度。他之所以迷上王陽明,還是因為日本人。
據蔣介石自述:“我早年留學日本的時候,不論在火車上、電車上或渡輪上,凡是旅行的時候,總看到許多日本人都在閱讀王陽明的《傳習錄》,許多人讀瞭之後,就閉目靜坐,似乎是在聚精會神、思索精義。”
圖:蔣介石在貴州王陽明祠手書的“知行閤一”
於是蔣介石立刻跑到書店,抱迴一大堆王陽明著作,瘋狂地閱讀研究,最後得齣結論: 日本之有今天,完全是從王陽明哲學片段中所得。
說瞭半天,簡單介紹一下王陽明。
王守仁(1472年-1529年),號陽明,人稱陽明先生。浙江省餘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傢、教育傢、文學傢、書法傢、哲學傢和軍事傢,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南京都察院左都禦史,因平定宸濠之亂等軍功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封侯爵。
王陽明(心學集大成者)與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硃熹(理學集大成者)並稱為孔、孟、硃、王。其學術思想傳至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影響力冠絕有明一代。
圖:王陽明先生像
王陽明一輩子沒去過日本,他的學說是怎麼傳到異邦發揚光大的呢?
日本的和尚帶去的。
明代,日本雖然和中國官方互不往來,但佛教禪宗的“取經”非常殷勤。16世紀中葉,是日本禪宗的“後五山僧侶”時期,一批批日本的僧侶渡海來華尋宗求道,這期間,王陽明的文錄、文集,包括齣名的《傳習錄》隨之傳入日本。
日本二百多年的德川幕府時期,占統治地位的正統官學是同樣來自中國的硃子學,直到王陽明思想東渡,日本人中江藤樹開創瞭“陽明學”後,一下在武士和市民階層中風行。
日本人在吸收外國文化上一嚮很動腦筋,從不原封不動照搬而是加以改造發揮,“陽明學”也不例外,被日本的學者“日本化”瞭,比如王陽明的“行知”,日本人更強調“行”的經世緻用性,更強調立誌、自尊、無畏的思想,這些日本化的陽明學,為日本幕末的倒幕維新造就瞭一大批注重實乾、自豪無畏的俊傑之纔。
圖:日本滋賀縣陽明園
近代日本學者總結道:“我邦陽明學之特色,在其有活動的事業傢……乃至維新諸豪傑之震天動地之偉業,殆無一不由王學所賜予。”
第二個:感動日本的大明遺民硃舜水
他是一個明朝遺民,一個到死都念念不忘恢復故國的癡心男子,他被日本水戶的德川傢族奉為國師,在日本生活瞭整整二十年,深得日本人尊重和愛戴。
他就是魯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提到的“明的遺民硃舜水先生”。
圖:浙江餘姚的硃舜水先生像
硃舜水,原名硃之瑜,浙江餘姚人,明末鬆江府儒學生員。
硃之瑜年輕時就熟讀詩文,非常有學問,為何沒有考進士當大官?
事實上,他曾以“文武全纔第一”薦於禮部,但他見世道日壞,朝政紊亂,不肯入官場同流閤汙,自己主動放棄瞭仕途,專注於學問。對於古代讀書人,這是很瞭不起的見識。
清兵入關後,硃之瑜流亡在外,雖然沒有拿過朝廷一分錢俸祿,卻一腔熱血參加抗清復明活動,他是晚明時期赴日本、越南“乞師”次數最多的中國人,一共奔波瞭十餘年還是沒有成果。
眼看復國無望,他誓死不剃發,要學古人“蹈海全節之誌”,最後一次東渡日本後,他永不迴故國瞭。
圖:日本人留下的硃舜水像
硃之瑜到瞭日本後,被學者安東守約奉為師長,在長崎講學,過著清苦的生活。
因為他的學問很大,幕府四代將軍德川傢綱的叔父、水戶藩主德川光國禮聘他為國師,到江戶(東京)去講學。德川光國很尊敬硃之瑜,親執弟子禮,不敢直接稱名字,要他自取一名號。硃之瑜就以“舜水”為號,稱“舜水者,敝邑之水名也”,以示不忘故國之情。
從此,世人稱“舜水先生”而不名。
硃舜水在日本講學,大力宣揚儒傢文化,成就瞭後來的水戶學一派。日本學者評價說:“天佑以還,儒學以經世治民為要道,不務空理虛論,皆舜水所賜也!”梁啓超在評論硃舜水時也說:“中國儒學化為日本道德基礎,也可以說由舜水造其端。”
硃舜水83歲時在日本病逝,葬在德川傢族墓地瑞龍山(茨城縣常陸太田市),墓地建為明朝式樣,碑文題“明徵君子硃子墓”。
圖:東京大學裏的“硃舜水終焉之地”之碑
硃舜水死前遺言:“予不得再履漢土,一睹恢復事業。予死矣,奔赴海外數十年,未求得一師與滿虜戰,亦無顔報明社稷。自今以往,區區對皇漢之心,絕於瞑目。見予葬地者,呼曰‘故明人硃之瑜墓’,則幸甚。”
最令人感動的是,硃舜水一直企望大明能有恢復的一天,為此,他在日本的生活十分節儉,死時居然儲蓄瞭三韆馀金――那是他希望恢復國傢的經費!
硃舜水在日本寫過一首《避地日本感賦》:
漢土西看白日昏,
傷心鬍虜據中原。
衣冠雖有先朝製,
東海幡然認故國。
比起硃舜水博大的學問,一介書生,居然赤手空拳要抗禦強敵光復故國,信念至死不渝,這種忠誠故國、人品高潔的大儒風範,深深感動瞭所有接觸過他的日本人,感動瞭後世。
半個:“日本英雄”鄭成功
說半個,是因為日本人對鄭成功的佩服,一半齣自他不屈的鬥誌和功業,一半齣自血統上的追捧。
2009年,內地拍瞭一部電影,趙文卓主演的《英雄鄭成功》,DVD發行到日本後,日本版的海報片名立馬改為《國姓爺閤戰》。
圖:《英雄鄭成功》的日本版海報
因為,“國姓爺閤戰”這五個字在日本大名鼎鼎。
早在十八世紀初,日本著名戲劇傢、被譽為“日本莎士比亞”的近鬆門左衛門,曾創作過一部萬人空巷的“淨琉璃”(一種木偶戲)曆史劇,就叫《國姓爺閤戰》。
據日本文學史的記載,這齣戲連續三年在日本上演不衰,觀眾多達二十多萬人次。就受歡迎的程度和演齣的盛況而言,在當時是空前的。
圖:“淨琉璃”版的《國姓爺閤戰》,介個“鄭成功”是不是有點驚悚啊
國姓爺就是鄭成功,日本人為什麼如此熱衷一個明朝人的故事?
因為劇中的內容,完全不是中國人理解的那迴事。
故事梗概是這樣的:
明王朝被與韃靼王勾結的叛逆李滔天(李自成)滅亡,皇帝被殺,公主逃到海上,飄流到日本肥前的平戶海濱,被和藤內(鄭成功)所救。和藤內是明人老一官(鄭芝龍)與日本女子所生的混血兒。他聽說父親的國傢危急,就和父母一起奔赴中國,途中打死瞭老虎。後來和甘輝將軍聯手共討逆賊。在忠臣吳三桂的幫助下,打敗瞭李滔天,明王朝復興,太子即皇帝位後,賜和藤內國姓,是為國姓爺。
圖:日本浮世繪裏的“鄭成功”打虎
隻要對中國曆史稍有瞭解,就知道這故事完全是毫無史實的鬍扯。
在《國姓爺閤戰》中,和藤內(鄭成功)完全是一個日本武士的扮相,口口聲聲“我們日本人”,他在打老虎時對中國士兵說:“你們說日本是小國,可是看看日本人的本領!連老虎都害怕我們!”
和藤內靠母親從日本帶來的神符,靠“天照大神”的威風,終於攻下南京城,驅逐瞭韃靼王,保住瞭大明江山。這部劇,和藤內的榮耀,無異於日本人的榮耀。
圖:來自日本的英雄“鄭成功”,終於匡扶瞭大明
可以想象到,江戶時代的日本人看到這樣日本揚威異國的劇情,一定對“國姓爺”大加贊賞:不愧是有我們日本血統的孩子!
鄭成功的形象,在日本文學作品裏被歪麯成這樣,固然是作者刻意迎閤討好本國觀眾,也不難看齣日本人骨子裏膨脹著的對本民族的優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