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12/2022, 10:44:47 AM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迅速普及和産銷量的持續走高,新能源車後市場在展現巨大機遇的同時,也在期待更加完善的配套支撐體係。
“後市場”展現“大機遇”
最近,比亞迪開始打起瞭“保險的主意”。
今年3月,國傢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的企業名稱申報登記公告中,“比亞迪保險經紀有限公司”名列其中。無獨有偶,蔚來汽車今年1月成立瞭蔚來保險經紀有限公司,此前小鵬汽車、特斯拉也紛紛涉“險”。
在不少業界人士看來,隨著汽車的數字化、智能化,車企依靠數據優勢對車險的定價、承保、風險防控等具有較強優勢。當前保險公司牌照獲取難度較高,不少車企選擇從保險經紀牌照切入,並可能與持牌保險公司深入閤作進行産品設計與研發,挖掘更多市場價值。
這是互聯網時代,我國汽車後市場大發展的縮影。不僅是汽車金融,綫上綫下打通的汽車服務平台也在高速發展。
今年初,綫上預約、綫下提供汽修等服務的途虎養車,正式遞交港股上市申請。招股書披露的信息顯示,2019年、2020年途虎養車的營業收入分彆為70.4億元、87.53億元。2021年1-9月産生營業收入84.42億元,同比增長41.76%。
“隨著新能源汽車的快速增長,我國汽車保有量還將進一步提升,未來幾年有望突破4億輛,進一步壯大汽車後市場的規模。”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教授李寶華說。
深圳高級中學教師鄭燕燕和愛人來到深圳工作後,對這座創新之城的一個直觀感受是新能源汽車普及率較高。綜閤考慮上牌便利性、購車成本、用車場景等因素,鄭燕燕在深圳購入瞭一輛“粵B”綠牌的新能源汽車,賣掉瞭開瞭六年的汽油車。
公安部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汽車保有量3.02億輛,當年全國新注冊登記汽車2622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784萬輛,扣除報廢注銷量比2020年增加292萬輛,增長59.25%。
“每年每輛車至少2萬元至3萬元的業務額,汽車後市場還將保持快速增長。”廣州明珞裝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姚維兵說。第三方機構預計,2026年我國汽車後市場規模或將接近10萬億元。
配套不完善存多重隱憂
業界認為,隨著動力電池能量密度的攀升、充電樁的大範圍推廣和自動駕駛技術的快速應用,汽車智能化正展現齣與集成電路“摩爾定律”相類似的發展速度,推動汽車後市場“爆發式增長”。
但同時,這一市場仍存在多重隱憂。例如,作為新能源汽車産業的重要一環,退役電池迴收就暗藏風險。
記者瞭解到,不少主機廠已經建立瞭電池迴收業務,但數字化的溯源能力仍有欠缺。
在多重因素作用下,行業中不少退役動力電池沒有流入正規渠道,反而是被一些無資質、環保成本低的小廠高價“搶購”走瞭。
“因為成本製約,很多正規車企和電池處理企業都存在退役動力電池迴收難的睏境。”北京理工大學深圳汽車研究院副研究員張哲鳴說。同時,退役動力電池貨源分散,國內還沒有建立起完整的電池迴收體係,退役電池統一收集存在難度;長途運輸的高成本,也給車企及迴收企業迴收退役電池帶來睏難。
“汽車正從機械産品嚮智能化、網聯化轉型,將直接推動保險服務、維修配件、迴收拆解等業務改變,自動駕駛軟件、智能座艙應用軟件、車輛使用數據等新興軟件數據服務也在快速發展。”姚維兵錶示,對於軟件編程、新材料與製造工藝研發、數字化等方麵的人纔需求,也在不斷增長。
當前,行業一定程度顯現人纔短缺局麵。中國汽車維修行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從事汽修行業的高級技師比例為5.7%,遠低於部分發達國傢水平。
汽車後市場變革加速
各路造車新勢力紛紛涉“險”,騰訊、京東等互聯網企業布局汽車租賃,二手車平台企業快速發展……互聯網時代汽車後市場“蛋糕不斷做大”的同時,也麵臨日趨激烈的品牌競爭和市場博弈。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互聯網技術將降低信息的不對稱,隨著營銷市場不斷規範,行業將更加注重用戶的消費體驗,逐步進入微利時代。
同時,自動駕駛技術的逐步攻堅和完善,將帶來汽車後市場的持續變革。如與自動駕駛相配套的保險業政策條款可能發生改變,汽車維修廠的角色或將弱化、對自動駕駛係統的升級與維護可能更加重要等。
今年2月在深圳的疫情防控工作中,幾輛自動駕駛輕卡開始“上崗”,一天單輛車可運輸500多箱物資,抗疫物資超萬件。
自動駕駛創業企業元戎啓行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自動駕駛輕卡融閤瞭激光雷達、攝像頭、組閤導航等傳感器,疫情期間負責深圳福田區沙頭街道劃定管控區內的防疫物資配送,服務12個防疫工作站點。
此外,動力電池迴收利用體係亟待完善健全。對動力電池迴收利用,需要強化生産者責任延伸製。同時,加強對動力電池非法拼裝、簡易拼裝的打擊規範,對動力電池迴收的安全、環保問題,明確高壓綫。
相關人士建議,完善退役電池的溯源監管,從電池生産開始,沿車端使用、電池退役迴收、梯次利用、梯次電池迴收,直至最終的再生利用。
李寶華錶示,要盡快落實《關於加快推動工業資源綜閤利用的實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完善廢舊動力電池迴收利用體係,加快推動産業鏈上下遊閤作共建迴收渠道,構建跨區域迴收利用體係。(記者 孫飛 印朋 深圳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