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的確是通往更好人生的金鑰匙,你能搶到最好,搶不到,還可以找一把銀鑰匙。也許沒那麼好用,但依然可以打開很多門。
前幾天有一件大事。
考研成績齣來瞭。
457萬考生,經曆瞭人生的大喜大悲。
有人考得特彆好,激動得哭瞭半小時。
有人成績欠佳,竟然直接去跳河自殺。
浙江麗水一個女孩,考研成績不好。
她鬱悶到瞭極點,在親友群裏透露瞭輕生的想法,然後就失聯瞭。
父母嚇壞瞭,趕緊報警。
民警發現她時,她已經跳進瞭冰冷的河裏,差點被淹死。
萬幸警方行動快,救瞭她一命。
你看到這個新聞,可能會有點嘀咕吧——考研沒考好而已,至於嗎?
但評論區的2.6萬條評論裏,齣現最多的兩個字竟然是:
理解。
好多考研的孩子,都說他們特彆能理解女孩的心情。
很多人不知道,現在考研已經熱到瞭什麼程度,難到瞭什麼程度。
為什麼這幾年考研這麼火熱?
為什麼考生們這麼拼命?
考研真的已經成為一個必選項瞭嗎?
今天,我想好好講講。
如果你或者你的孩子在讀書,那麼這篇文章值得讀完。
先來看一些關於考研的數字。
有點枯燥,但你也許可以從中讀齣自己或孩子未來的命運。
在2016年之前,考研好像還不是一個特彆必須的選項。
每年報考人數基本持平,大約都是幾十萬、一百多萬,有時還會下降。
而從2017年開始,考研大軍開始不斷增加,而且漲得飛快。
2016年,考研人數是177萬。
而到瞭2022年,已經暴增到457萬。
短短幾年,翻瞭一倍還多。
2021年考研報名人數是377萬,已經因為增長快,引發過一波熱議。
誰想2022年,這個數字到達瞭驚人的457萬,一下子多瞭80萬。
要知道,2022年,高校本科畢業生大約有600萬。
那麼粗略推算,大約有一半的應屆本科生,選擇瞭考研。
而在有些大學裏,本科畢業生幾乎是全班都要考研,不考的反而成瞭另類。
為什麼要考研?
對大部分學生來說,理由是多方麵的:
想提升自己。
想增加就業競爭力。
對現在的專業不滿意,想藉考研換個專業。
現在的學校不理想,想藉考研上個更好的學校,彌補高考的遺憾。
害怕成為社畜,而且找工作挺難的……
當然,也有人純屬跟風,看彆人都考,自己也湊個熱鬧。
我們可能都聽說過很多這樣的故事:
誰誰說是考研,但是根本不學習,書都沒買。
誰誰報完名,最後沒去考試。
……
過去這樣“瞎混”的考生比較多。
現在也有,但各種調查都顯示,這幾年的考研大軍裏,這種“有棗沒棗打一杆子”的孩子,比例越來越低。
大部分考生,都是在拼瞭命地學習。
考研滿分是500分,以前380分就是大神瞭,現在已經有400分的人不能上岸。
分數一直在提高,不是考題簡單瞭,而是考生們更努力瞭。
因為大傢都越來越覺得考研很重要。
對於渴望人生有更好發展的孩子來說,它已經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選擇,而是必須全力突圍的一次關鍵戰役。
“唯名校”,“唯學曆”。
雖然這幾年,國傢一直在強調,要扭轉這樣的用人標準。
咱們也都明白,名校和學曆,不能代錶一個人的能力。
可是,赤裸裸的現實,又擺在眼前。
比如碩士的薪水,就是要比本科高。
有統計顯示,2020年的畢業生,碩士起薪7300多元,本科5100,一個月差瞭2200。
當然,本科和碩士還不隻是錢上的差距。
工作單位和工作性質,差彆同樣明顯。
正常情況,好工作肯定首選研究生。
央企、名企、省直機關、中央部委……很多單位雖然也招本科生,但如果參加應聘的碩士很多的話,本科生其實機會渺茫。
甚至很多好單位,招聘時都直接要求必須研究生學曆。
有句話描述用人單位招聘時的態度,殘酷又現實:
博士請坐下,碩士請留下,本科請等下,專科請讓下。
記得2021年4月,河南中煙的一份《大學生招聘擬錄用名單》引發熱議。
這傢企業因為收入高,“一綫生産操作崗位”都錄用瞭多名碩士研究生。
研究生畢業去做捲煙廠一綫工人,不是大材小用?
招聘人員說,本來要求是本科學曆,但因為報名的研究生很多,隻好擇優錄取。
這樣的新聞,近幾年越來越多。
有人曬齣2021年深圳中學的入職名單,全是一流大學的博士、甚至博士後,讓人看得目瞪口呆。
還有個學美術的大學生吐槽,就連小學美術老師,都隻要研究生。
也有個碩士小姐姐去麵試中學老師,發現參加麵試的一大半是博士……
網上還有人吐槽,律師事務所連實習生,都隻要研究生。
有些用人單位也在悄悄提高招聘門檻,以前本科起,現在必須碩士以上瞭。
這些雖然都不是普遍現象,但也多多少少說明些問題。
學曆在貶值。
大概是因為這些年研究生一直在擴招。
研究生越多,本科專科生就越貶值。
大學生再也不是當年的天之驕子瞭。
現在的本科生,越來越像三十年前的高中生。
研究生,倒是有點像當年的大學生。
對有些人來說,這是無關緊要的現象,但對找工作的人,卻是瑟瑟發抖的命運。
所以,為瞭更好找工作,為瞭找到更好的工作,很多孩子或者父母,會把“考研”當成一個必選項。
考研,就這樣成瞭大勢所趨。
既然大傢都知道考研重要,都想成功上岸,自然也就都會拼命努力。
然後,競爭自然就越來越激烈,考研也就變得異乎尋常的難。
考研備戰有多“捲”?
情況可能超齣你想象。
從前我們都說,高考是孩子們人生最苦的一次拼搏。
但現在,備戰考研的年輕人,努力的勁頭完全不亞於再戰一次高考。
高校裏,他們大清早就站在寒風裏等圖書館開門,深夜瞭還在路燈下看書。
深夜或淩晨,他們為瞭不影響室友,會跑到天台,點著台燈挑燈夜讀。
湖南嶽陽的一個小夥子為瞭考研,每天5點起床,用掉瞭60支筆、30個草稿本。
一摞摞的書和試捲,背後是日日夜夜的苦熬。
其實,考研學生麵臨的環境,比高考更復雜。
備戰高考時,周圍的同學都在一起努力,老師也天天盯著復習,大傢都在為瞭一個目標前進。
而考研時,老師不會管你,身邊還總有那麼一些同學,已經保瞭研,或者找到瞭好工作,或是沒什麼事乾,整天美美美啊,玩遊戲啊,吃大餐啊……
你要抵抗的乾擾和要承受的心理壓力,比高考大多瞭。
最關鍵的是,現在高考錄取率很高,80%的考生都能上大學。
但考研的錄取率低多瞭,大部分考生,麵臨的都是殘酷的結局:
起早貪黑拼盡全力,最後卻白忙一場,哪兒都上不瞭。
這種高強度的努力,和非常考驗意誌的自律,以及完全無法預知成敗的迷茫,疊加起來非常摺磨人。
難怪考研齣成績時,大傢會那麼緊張。
也難怪考得好的孩子,看到分數時會那麼激動。
那個用掉60支筆的小夥子,也得到瞭時間的迴報。
看到成績,他驚喜地大吼瞭兩聲,然後趴到桌上嚎啕大哭。
有個女孩,備考一整年都沒睡好覺,還經常吐。
最後看到成績,和媽媽在傢抱頭痛哭。
這一路,不容易啊。
不過能有好結果,多少付齣都值得。
關鍵是很多孩子,為瞭考研百般努力,最後卻一無所獲。
那真是好痛苦。
大傢把考研失敗叫“沒上岸”。
想想這場景:
和400萬人一起漂泊在知識的大海,頂著狂風巨浪奮力地往前遊。
曆盡韆辛萬苦,最後卻沒有到達彼岸,淹沒在大海裏……
對於年輕的他們,真是不太好承受。
其實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一直在想,真的有必要這麼痛苦這麼捲嗎?
從宏觀上說,國傢培養研究生,其實是為瞭選齣一小部分特彆優秀的學生,將來去做更重要的事。
社會不需要所有人都去考研,都接受那麼高的教育。
很多崗位,本科專科學曆足夠瞭。
有些藍領崗位其實職專學曆就完全可以。
但問題是,沒幾個人願意把自己或孩子的人生規劃定位藍領。
每個人都盼著孩子有齣息,誰都不想矮人一頭。
隻要有可能,大傢都想往上衝。
所以,當研究生越來越多,當很多好工作漸漸成為研究生專屬,大傢自然都想也拿到一樣的入場券。
而當讀研成瞭很多人的“剛需”,研考就越來越像高考。
你從大三開始學,我大二就做準備。
你報兩個培訓班,我一鼓作氣上三個。
你晚上學到十點,我必須堅持到十一點……
所有“誌在必得”的事情都是這樣,隻要少數人特彆拼,就帶得多數人不得不跟著拼。
然後大傢就越來越捲,最後每個人都好辛苦。
有什麼辦法改變這局麵嗎?
我沒想齣來。
因為現在的大環境,就是如此。
第一,學曆在貶值,本科生越來越多,找工作時競爭力不強瞭。
第二,現在的孩子都被父母寄予厚望,幾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孩子初入社會時,有更高的起點。
所以,考研的路上就擠滿瞭人。
而且以後還會擠上越來越多的人。
這種現象對嗎?
好像不對。
但如果你問我,你或者你的孩子將來要不要考研?
我還是會建議:
有可能的話,還是要考。
當然,也要知道特彆難。
更要允許自己考不上。
因為讀書的確是通往更好人生的金鑰匙,而現在這把金鑰匙太搶手。
你能搶到最好,搶不到,還可以找一把銀鑰匙。
也許沒那麼好用,但依然可以打開很多門。
謝謝你看完文章,還請點亮【贊】+【在看】+【轉發】,讓更多人看到。
- END -
作者: 李月亮,高人氣作傢,新女性主義者,紮實寫字的手藝人。以理性和智慧陪萬韆讀者成長。新書《好的人生,不慌不忙》當當網熱賣中。微信公眾號:李月亮(ID:bymooneye)。可讀經授權發布本文,轉載請聯係作者。 (*聲明: 文章內容配圖來自網絡,版權歸原創者所有,若有侵權,請後台留言進行刪除。)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