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新聞網記者特別報導 : 很多人陸陸續續會問:「孩子不打要怎麼教?」也有人認為「我們就是這樣被打大的,長大後不也好好的嗎?」我發現很多華人對於打孩子的教育觀念,已到瞭根深柢固的地步, ... 每一次犯錯,都是讓孩子變得更好的禮 .....
很多人陸陸續續會問:「孩子不打要怎麼教?」也有人認為「我們就是這樣被打大的,長大後不也好好的嗎?」我發現很多華人對於打孩子的教育觀念,已到瞭根深柢固的地步,讓我很睏惑。時代不停改變,以前找資料是翻厚重的百科全書,現在則是靠Google它不但是找資料的好幫手,Google這個詞匯還列入瞭美國字典,成為上網搜尋資料的動詞。既然人、事、物都持續在轉變,那教育呢?為什麼華人對打孩子這種教育方式,沒有跟上時代變遷,還是停留在過去的思惟呢?
每個人生下來,都帶著一些缺點,孩子有缺點,絕不構成挨打的原因,除非,你自己是完美無缺的人。那些嚷嚷著要打孩子,讓孩子記取教訓的人,請問要孩子記取的是恐懼、怨恨,還是委屈?
缺點,不是罪狀,更不是靠「打」就可以改善的。缺點,有時也是盲點,意思是,孩子不懂得如何改善,而不是不願意改。如果不教導孩子如何認識自身的缺點,不想辦法幫助孩子跨越,不管打多少次、罰多少次,都隻是白費力氣。每個孩子的個性都不同,教導的方法不隻一種,也不可能一次見效。教養是一條漫長的路,絕對不是遇到問題就把孩子打一頓,事情就可以解決。缺點跟盲點,是要花時間改善的。
孩子不是機器人,有思想、有主見,但因為不夠成熟,所以會不停闖禍,在這無可避免的成長過程中,我希望培養孩子麵對錯誤的心態是「如何改善」,而不是「擔心會被父母修理」。如果父母用的是正麵教育,過往的每個錯誤,都是在替孩子纍積危機處理的辦法。日後當孩子犯錯時,可以用冷靜跟理智的態度來解決,而不會因擔心害怕而亂瞭腳步。
打孩子,是簡單、方便,不需要動腦筋,又可以馬上見效的方法。打孩子,是鴕鳥心態,隻想馬上解決當下煩人的情況,以為這樣就沒事瞭,殊不知更深層的問題已在醞釀中。打孩子,是父母控製不瞭自己的情緒,卻用「這孩子該打」當做藉口。打孩子,是踐踏孩子的自尊,換得短暫的服從。打孩子,是愛麵子的父母,想跟親朋好友交代:我有在管孩子,而且用的是跟你們一樣的方法。被打的孩子,在恐懼下當然會妥協,但缺點依然存在,隻不過孩子學會瞭七十二變的技能,以緻缺點被掩飾,沒辦法真正改善。
當孩子犯錯時,不打,不錶示放縱,該罰的還是要罰。隻要態度堅定、說話算話,就不需要用到體罰。有一次,小胖不乖乖寫功課,我警告他:「再不好好寫,就不必寫瞭。」他還是把我的話當耳邊風,講瞭三次都不見效,我二話不說就把他的功課收起來。我告訴他:「你已經失去寫功課的機會瞭。你現在有兩個選擇:一、早早睡覺,明天早點起來寫;二、明天自己去跟老師解釋功課沒寫完的原因。」我從他的錶情看齣,他很訝異我居然就這樣把功課給收走瞭,但我說到做到,絕不囉唆。把他的作業拿走後,我就不再提這件事。第二天清晨,根本不需要提醒,他很自動的在早餐前把功課寫完瞭。其實,讓孩子明暸事情的後果或嚴重性,遠比父母的嚴厲打罵和不停嘮叨要有效得多。
孩子做錯事時,父母想傳達的是「我生氣瞭,下次不可以」的訊息,但是難道一定要把孩子弄痛、弄傷,孩子纔可以接收到這訊息嗎?這傷痛的程度又如何來拿捏呢?就算身上的傷得以痊癒,但心靈上的傷呢?被打過的人,應該都記得那感覺有多卑微吧?
記得我上初中時,數學老師解釋瞭一道題目後,我舉手說不懂。他又用同樣的方法快速解釋瞭兩次,我還是說不懂。接下來他當著全班的麵用力丟掉手中的粉筆,氣得吼我:「不懂就不懂,我也沒辦法瞭!」全班哄堂大笑。當下我覺得自己是天底下最笨的學生,難過的想大哭。有瞭前車之鑑後,還有誰敢再發問?後來數學考不及格而挨打的人很多,當然包括我在內,也讓我對數學産生厭惡感。
現在迴想,如果當初那位老師可以理解我並不是故意找碴,如果他可以把愛心跟職責,擺在權威跟自尊前麵,就能減少一些怒氣,也可以自省同樣的習題,或許有必要換個方式來解說。缺乏自省能力、沒有自信的大人,纔會把孩子發齣的訊號,解讀成是在找碴,誤認為權威被挑戰,麵子掛不住。在害怕失去領導權,EQ又不高的情況之下,很容易認為打孩子是正確的教育方法。
很多人會擔心,孩子不打不成器,認為「慈母多敗兒」。
試問,用打的,孩子就能成材嗎?那麼「惡母多好兒」囉?如果是的話,那我們也不必花精力在教育上瞭,隻要每天打罵孩子,不就好瞭?「慈母多敗兒」這句話其實是勸人不可溺愛孩子,免得孩子不受教、鬍作非為,可不是拿來當成打孩子的藉口,或把打孩子這事閤理化。
至於那些控製不住脾氣,對孩子動手的父母,又有什麼資格要求孩子生氣時不可以動手打人?身教勝於言教,在父母的責打之下,孩子學到以大欺小、仗勢欺人、說一套做一套。如果要扼止校園霸淩,必須從傢庭教育開始。況且,有些在傢耀武揚威的父母,在麵對外界時,卻一反常態,就算有理也不敢力爭。在外麵唯唯諾諾、怕得罪人,在傢裏卻對毫無反抗能力的孩子武勇瞭起來。看在孩子眼中,又是什麼感覺?
該罰的時候,還是該罰,傢規當然是必要的,但如果平時跟孩子保持良好互動,不惡言惡語,堅持傢規,不隨意動搖原則的話,其實不必體罰,就可以收到效果。一個被愛包圍的孩子,光是想到會令爸媽失望、生氣,害怕失去爸媽的嗬護與關愛,就夠擔心瞭。父母跟孩子之間的溝通,應該是建立在文明的對談及彼此的信賴上,而不是在野蠻的巴掌跟棍子上。
請記住,你的一舉一動,孩子都看在眼裏。如果要孩子不動手打人,請自己先住手。我們不應該再忽視自信與自尊的重要性,把孩子罵到不敢齣聲,打到不敢發問,隻會教齣盲從權威、欠缺思考能力的孩子,甚至讓孩子心懷不滿、逮到機會就造次。彆再迷信不打不成器,那對孩子的成長並沒有幫助,是早該淘汰的。
摘自《媽媽何必太正經》/天下文化齣版
作者:紐約瘋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