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7/2022, 5:01:57 AM
《紅樓夢》是封建社會各種悲劇的大集閤,其中為各階層女性鳴不平的悲劇是最多的,脂粉英雄探春的悲劇,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遠嫁後她縱然在異國遊刃有餘,也不過是夙願遙遙,除瞭保住自己的平安,其餘在她眼中,不過都是虛幻。
探春的判詞一片大海、一隻大船,清明一帆風雨路三韆,說明探春嫁到瞭海外某島國,中國北麵是歐亞大陸,不可能北方有藩屬島國,需要坐帆船走水路,探春清明齣發,乘船南下,遠嫁之國肯定在南方。
京都長大的探春在眾姊妹中體質較好,也許初到時難免水土不服,但相對北方小國苦寒乾燥、黃沙漫漫,她更容易適應南方島國的氣候。
一、邊疆戰火起,探春被選中
《紅樓夢》中提到的外國有爪哇國、真真國、暹羅國、茜香國、俄羅斯國、波斯國、海西福朗思牙,除瞭暹羅國、茜香國分彆進貢瞭茶葉、汗巾子,其他國傢並沒進貢,書中中國的藩屬國極可能隻有暹羅國、茜香國。
相對其他國傢,藩屬國與天朝除瞭經濟、貿易往來,武裝衝突、較量更多,《紅樓夢》中有東平王、西寜王、北靜王、南安王四王,東西南北,四方安寜是曆代帝王、臣民的願景,寶玉給芳官改名耶律雄奴時還稱頌“到瞭如今竟不用一乾一戈,皆天使其拱手挽頭緣遠來降”。
諷刺的是,沒過幾年,原先投降的南方藩屬國就不服瞭,挑起瞭戰事,天朝已徵服瞭南方多年,自然也不肯善罷甘休,雙方開打。負責南方戰事的主帥,當然最可能是南安郡王。可能他的鎮守地在那裏或者祖上跟隨先帝徵戰的就是南方,對南方熟悉。
打瞭幾年,不管雙方勝負如何,中央軍跋山涉水、遠道而來,水土不服,離京城又遠,又臨近海島,補給也不容易到位;藩屬國人口、經濟、軍事實力不如中央,雙方都耗不起持久戰,不管最後是中央朝廷為瞭養精蓄銳增強瞭國力再打,還是藩屬國被胖揍瞭求饒,都可能提齣和親,而南安郡王是和親事宜的執行者,君命不可違,作為主帥,幾年徵戰在外,他也想班師迴朝瞭。
南安郡王要完成和親事宜首先要讓他的母妃物色和親的女子,不管是皇帝還是王爺,肯定都不願自己的女兒去海外和親,和親的人選身體不好或者性格軟弱愚笨肯定不行。
像探春一樣鴨蛋臉麵、俊眼修眉的皇族女子也許很多,像她一樣文采精華、見之忘俗的女子卻沒幾個,南安太妃在賈母的壽宴上見過探春,在物色和親的女子時第一時間就很容易想到她,就鼓動南安郡王將探春作為和親人選上報瞭朝廷。
二、朝廷議和親,探春悲遠嫁
元春之前迴宮後,曾命將省親時所有的題詠,命探春抄錄妥協,自己編次優劣,說不定皇帝在宮裏元春處就見過探春的書法。探春的鞦爽齋書法方麵的教材、用具是最多的,她的大丫鬟又叫侍書,元春讓她抄錄,肯定她的書法非常齣彩。
皇帝接到奏疏後,肯定會再問元春有關探春的情況甚至命其入宮麵聖。元春雖知皇宮、藩屬國都是不得見人的去處,但自己隻是普通的嬪妃,又失寵瞭,太監都敢去娘傢要銀子瞭,又有後宮不得乾政的規矩,唯有暗自埋怨自己當年不該省親,更不該命探春抄詩詞。
王子騰身為九省都檢點,縱然能直達天聽,對於皇帝已經拍闆瞭的和親,也無可如何瞭,賈政雖然不願女兒遠嫁受苦,作為臣子,還得叩謝這樣的“天恩”。
探春麵聖後最終被封為公主,並選定清明時齣發南下,此時賈傢雖已在走下坡路,但並沒大廈傾倒、傢破人亡,皇族、其他王公大臣暗自高興他們的女兒沒被選走,賈府卻到處是一片悲傷。
皇帝為瞭安撫賈府,籠絡老牌的政治勢力四王八公,嚮公卿階層錶明自己體恤臣子,更為瞭嚮藩屬國示威,讓小國看看天朝的富庶,探春的陪嫁肯定很豐厚,金銀珠寶也許不多,但必要的頭麵、排場還是有的,不然上國的威儀何在?說不定陪嫁還有瓷器、茶葉、絲綢、佛經、種子、書籍......但探春自己一定會帶走書法器具、起詩社時大傢做的詩。
賈府此時早已江河日下,元春入宮多年已失寵,寶玉依然無心科舉仕途,探春齣嫁時因是清明,故有人在放風箏,她走時又是告爹娘,而寶玉、探春平時叫王夫人“太太”,按封建規矩,探春是庶齣,隻能叫王夫人“太太”或者“母親”,叫趙姨娘纔能叫“娘”或者“姨娘”,說不定王夫人因元春、寶玉的事憂心過度,探春齣嫁時已經去世瞭,來送她的是賈政、趙姨娘。
探春遠嫁的場景,不過是繁華下的一場悲涼,不知前路如何,唯知自己就要拋親離傢瞭,前麵有無數風浪等著自己,她還勸著年邁的雙親不要牽掛自己,自己傢貧窮通達都是有定數的,以後彼此又怎麼可能無緣相見呢?在傢時無知短見的娘欺負她的事已經成過往瞭。快開船瞭,離彆在即,還叮囑爹娘要平平安安,擔心他們因為自己遠嫁哭得損耗瞭他們衰弱的身子。
帆船一路南下,她毫無退路,隻能嚮前,好在名義上是公主,又有和親的使命,她自己又氣質齣眾,聰慧果斷,船上諸人自然會護她平安到達,一路辛苦顛簸,船上的人也算患難之交瞭,這些人很可能成為她在島國的心腹,希望侍書也在裏麵。
三、貴為王妃後,大展拳腳時
寶玉生日時群芳開夜宴,探春的簽子注明“必得貴婿”,眾人又說:“我們傢已齣瞭個王妃,難道你也是王妃不成?”極可能暗示探春成瞭島國王妃。
明清兩朝,藩屬國正妻纔稱王妃,就算不是正妻,以探春齣眾的容貌、氣質、聰慧、纔情,得到夫君的喜歡也是極容易的,既然一時半會兒已經迴不去瞭,她一定會努力適應當地的氣候、生活習俗,學習當地的語言,摸清前朝、後宮的禮儀、體製、人際關係,盡快在異國站穩腳跟。齣力齣物,好好錶現,同時時時留意朝廷及賈傢的消息,為賈傢謀一份平安,也為自己晚年迴傢謀一點資本。
清朝乾隆前期,中國還算世界上的強國,不管探春嫁到瞭暹羅國還是茜香國,所在國都會對中國的物産感興趣,鄭和下西洋時船隊裏的馬歡,著有《瀛涯暹勝覽》一書,其中記述暹邏的情形道:
“國周韆裏,外山崎嶇,內地潮濕。土瘠少堪耕種,氣候不正,或寒或熱。其王居之屋,頗華麗整潔。民庶房地造如樓,一不通闆,卻用檳榔木劈開如竹片樓,密擺用藤紮縛甚牢固。上鋪藤簟竹席,竹臥食息皆在其上。王者之扮,用白布纏頭,上不穿衣,下圍絲嵌手巾,迦以錦綺壓腰。齣入騎象或乘轎。一人執金柄傘,茭草葉做,甚好。王崇信釋教。國人為僧為尼姑者甚多。僧尼服色與中國頗同。亦住庵觀,持齋受戒。其俗凡事皆是婦人主掌。其國王及下民,若有謀議輕重買賣一應巨細之事,皆決於妻。”
探春自己在榮府管傢時就興利除宿弊,之前就知道一個草根子、一個破荷葉根子都是值錢的,站穩腳跟後更可能利用自己的陪嫁指揮填海造田,種水稻、開闢田地種花、種樹、種蓮藕、種茶......讓宮裏可以喝到更好的茶,也有瞭跟島國汗巾子媲美的絲綢。
同時,她還教宮裏其他人刺綉、做鞋等女紅,增加國傢財政收入,同時輔佐君王處理政事,畢竟不管國王還是平民,所有的事都是妻子做決定,茜香國是女王,女子應該也比較有決策權,入鄉隨俗,她有義務輔政。
四、傢族被抄沒,漂泊他鄉客
探春嫁後不久,賈傢就落瞭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應瞭抄檢大觀園時她說的“將來一敗塗地”,以那時纔抄瞭兩處就有人迴瞭她的情況來看,賈府諸子弟流散後不久她應該就知道瞭,如果她在,肯定會叫環兒把傢産都拿齣來,祖塋附近早就置瞭田莊、 房捨、地畝、傢塾,賈傢子弟務農為業,守住田産,後代略識些字,不再入那滿是是非名利的官場,小傢子平安殷實也好過傢亡人散各奔騰。
賈府祖籍金陵在南方,清朝有“南人北放、北人南放”的規矩,以防罪臣輕易東山再起,就算有人還有性命,也很難有人流放會到離她近點的地方瞭,爹娘的平安,已被擊得粉碎,而她在島國還沒立住腳,不能哭,隻能忍著,像個沒事人。
隻是故國傷她太深,傢已經沒瞭,她再也不想迴中土瞭,此後,她隻能保住自己的平安瞭。也許努力奮戰數年後,她權傾朝野,一時風光無限,她再也不羨慕大姐生日比彆人占先,福氣也大,也不會再想如中土的男人一樣立一番事業瞭。
不用她齣走,中土擁有天下的男人為瞭自己的韆鞦大業把她作為禮物、籌碼送到瞭這裏,中土被流放的官員還有戴罪立功,早點迴傢封妻蔭子的盼頭,而她如斷綫的風箏,獨自飄零,再無歸期,隻有寂寞、惆悵如影隨形,與她不離不棄。
紅瞭櫻桃,綠瞭芭蕉,美目巧笑,流年暗偷,不管她成瞭朝堂上高高在上的女王或太後,還是因不願改嫁給繼子或小叔子,逃到草野間隱姓埋名,與幾個心腹僕人過著自食其力,自給自足的尋常百姓生活,那都不是她想要的。
也許多年後,又一個清明時,萬物欣欣嚮榮,姹紫嫣紅開遍,正是踏青好時節,東風正好,她卻在屋裏悶坐不動,抱著帶來的書法器具,默念著起詩社時眾姐妹作的詩詞,想著這季節真適閤睡覺,點上香,等會又可以夢迴大觀園一次,看見海棠社瞭,自己這麼聰慧,也不過就剩下瞭這點歡樂。
她早過瞭落淚的年紀,不過心底輕嘆一聲罷瞭,不過好歹,她算保住自己一生的平安瞭。
此時,外麵兩個下人悄聲閑談,一人道:“聽說中土以前有宗室永不與外族和親的規定,苦瞭我們小姐瞭!”又一人道:“在傢,女孩兒傢,都是父母說嫁哪裏就去哪裏,命就是這樣。”
東風吹得更猛瞭,似乎也沉醉在這嘆息、談話裏,一個如花似玉的人,一生還不如風裏的一株草能自由自在、搖曳生姿地生長,誰讓她生錯瞭時代呢?可她依舊是那朵光彩奪目、倔強帶刺的玫瑰花,她守住瞭她自己想要的平安啊!
作者:紅袖添香,本文經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