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5/2022, 11:11:09 AM
馬德琳・奧爾布賴特有一張典型白人精英女性的麵孔。
她常年穿著一身裁剪精緻閤身的西裝,麵部輪廓深刻銳利,眼窩凹陷,瞳仁是罕見的冰綠色。永遠一絲不苟梳在腦後的“頭盔式”淺金色短發,和她鍾愛的同色係金色耳飾相互映襯,愈發顯得奧爾布賴特其人淩厲、乾練、難以親近,極容易讓人聯想起與她同時期的英國第一位女首相,瑪格麗特・撒切爾。
2022年3月23日,在英國“鐵娘子”逝世近9年後,美國“鐵娘子”――美國第一位女國務卿馬德琳・奧爾布賴特,閤上瞭她冷冰冰的綠色眼眸,終年84歲。
迴顧她在剋林頓時期的美國常駐聯閤國代錶(1993-1997)和國務卿(1997-2001)生涯,20年後仍有人在贊美她,於世紀之交掙破鐐銬,讓一嚮屬於雄性角鬥場的美利堅政壇,響起瞭第一聲來自女性政治傢的聲音,她在外交舞台上大放異彩,這纔有瞭後來者康多莉紮・賴斯(美國第一位黑人女國務卿)、希拉裏・剋林頓和如今的卡馬拉・哈裏斯。
有人不改批評之聲,稱其冷血、好戰,其奉行的多邊主義被批為“一手遮天”,強硬派作風被斥為“獨斷專行”,國會山與其共事的男性同僚們會被她嚇住,敵對陣營和政客們則對她恨之入骨。
她是雷厲風行的戰士,官僚機器的宿敵,也是冷酷無情的外交傢,她打碎瞭鐐銬起舞,也將美國拖進瞭戰爭的泥潭。
她是馬德琳・奧爾布賴特。
“ 咬牙切齒的馬 ” :美國捲入波黑戰爭、北約轟炸南聯盟
“她就像一匹一直在咬牙切齒的馬。”
1999年齣版的傳記《馬德琳・奧爾布賴特》一書中,剋林頓政府的美國國務院情報局長的托比・加蒂,如此形容當時的美國常駐聯閤國代錶奧爾布賴特。
盡管是一名民主黨人,極其強硬、絕不妥協的派作風,是奧爾布賴特身上最鮮明的符號。
在她常駐聯閤國時,蘇聯剛剛解體,美國很多民眾希望國傢在冷戰結束後應休養生息,政府專注國內問題,但她大力主張美國參與國際事務,並強調美國不應該成為獨行俠,要奉行“自信的多邊主義”。
因為童年的經曆,她一直對強權政府深惡痛絕,因此一直積極遊說美國內外乾預從盧旺達到海地再到巴爾乾地區的爭議性統治。“當涉及需要保護人民免遭種族滅絕戰爭之害時,奧爾布賴特是剋林頓政府的良知。”曾在剋林頓時期擔任美國國傢安全委員會成員的伊沃・達爾德說道。
尚是南斯拉夫一個聯邦共和國的波黑,在塞爾人(南斯拉夫第一大族)缺席的情況下舉行公投,宣布獨立,這大大激化瞭塞爾人和其他民族人的矛盾。1992年4月,波黑全麵內戰爆發。
因為擔心又一次被拖入類似越南戰爭的泥潭中,剋林頓政府不願插手波黑內戰,國際社會也一直處在觀望態度,被激怒的奧爾布賴特要求美國對塞爾維亞人駐地進行空襲。她在美國國會口沫橫飛地遊說,聲嘶力竭地叫喊,對著當時不願行動的美國參謀長行動委員會主席科林・鮑威爾放話:“如果我們不能使用軍隊,那麼你擁有這支一流的軍隊,有什麼意義?”
“我當時被她嚇到瞭,我以為自己要得動脈瘤瞭。”鮑威爾在自己的迴憶錄裏寫道,“美國大兵不是在遊戲棋盤上任意移動的玩具兵,我們的歐洲盟友反對轟炸,我們也需要師齣有名,有一個‘特定的政治目標’纔能齣兵。”
但是到瞭1995年夏天,塞族部隊占領瞭聯閤國官員在波黑的安全避難所斯雷雷尼察,並屠殺瞭成韆上萬的平民後,白宮終於鬆動瞭。1995年9月,北約聯軍對波黑進行瞭第一次空襲,逼得塞爾人迴到瞭談判桌上。兩個月後,由時任美國特使的理查德・霍爾布魯剋斡鏇的代頓和平協議,結束瞭這場約10萬人死亡的戰爭。
這項外交成果,為奧爾布賴特成功當選國務卿增加瞭一枚重要砝碼,也為奧爾布賴特招來瞭大量“好戰”的罵名。
但就在一年前,1994年爆發的盧旺達圖西族人大屠殺事件,奧爾布賴特堅持的是不乾涉立場,這也是剋林頓一年前乾預索馬裏事務被重挫的態度。奧爾布賴特甚至齣麵阻撓聯閤國乾涉盧旺達內政,結果導緻她與聯閤國秘書長關係曾一度極為緊張。
多年後的奧爾布賴特迴憶起來,不掩飾自己的後悔,坦言“盧旺達種族滅絕事件是我人生最大的遺憾之一”。這也是她後麵毅然要求美國武力乾預波黑內戰的原因之一。
而在國務卿任期上,奧爾布賴特碰上瞭大事件――科索沃戰爭爆發。
由於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的科索沃境內,阿爾巴尼亞族與塞爾族的民族矛盾劍拔弩張,一支阿爾巴尼亞人遊擊隊“科索沃解放軍”站在瞭南斯拉夫政府的對立麵。1998年到1999年,南斯拉夫政府針對阿爾巴尼亞人的大屠殺時有發生。而在遙遠的華盛頓,對南斯拉夫領導人斯洛博丹・米洛捨維奇最大的怒聲,就是來自馬德琳・奧爾布賴特。
最終,北約1999年齣兵空襲,最終導緻瞭南斯拉夫軍隊的撤齣和成韆上萬阿爾巴尼亞難民的返迴。這一結果讓《時代》雜誌稱科索沃戰爭為“馬德琳的戰爭”。
在任期上,她奉行的多邊主義也取得瞭一定成果――奧爾布賴特堅信,一個穩定團結的歐洲纔是美國的核心利益所在。在她孜孜不倦長達6年的跨大西洋外交之旅中,她成功說服瞭一直存在疑慮的美國參議院,將波蘭、匈牙利和捷剋共和國納入北約。
“引用一句中歐的老話:‘哈利路亞!’”在一場盟國加入北約的簽字儀式上,奧爾布賴特說道。
“ 我是一個自由人 ” :四處流亡、背井離鄉
馬德琳的童年,從不缺少動蕩和波摺。
1937年5月15日,捷剋斯洛伐剋共和國首都布拉格的一個外交官傢庭,響起瞭嬰兒的啼哭。第二年,希特勒的坦剋開進瞭這個國傢,馬德琳的父親、外交官約瑟夫・科貝爾帶著全傢逃到瞭英國,並在倫敦擔任當時正在流亡的捷剋總統的顧問。
約瑟夫・科貝爾
直到1997年,59歲的奧爾布賴特纔在《華盛頓郵報》的報道上得知自己的猶太人背景。在她尚未記事時,她的幾位親人,包括祖父母,都被納粹德國迫害,死於特萊西恩斯塔特和奧斯威辛集中營中。逃到倫敦後,為瞭躲避納粹,奧爾布賴特全傢都皈依瞭天主教,抹去瞭這個傢庭的猶太印記。
1940年,年僅3歲的馬德琳躲在地下室裏,熬過瞭納粹德國對倫敦長達13個黑夜的空襲。有一枚炸彈落在地下室附近,但一直沒有爆炸,馬德琳和傢人們活瞭下來。事後拆彈人員趕到現場後,發現瞭一名捷剋工人留下的紙條:“彆擔心,我們製造的炸彈不會爆炸。”
幼年馬德琳(右)
二戰結束後,科貝爾帶著女兒迴到瞭捷剋,成為瞭捷剋駐南斯拉夫大使。但因捷剋新政府倒嚮瞭蘇聯,一嚮對斯大林政府不滿的科貝爾隻能於1948年又一次攜傢流亡美國,尋求政治避難,最終在美國丹佛定居。科貝爾後來成為瞭知名的蘇聯及東歐事務研究專傢,一手創辦瞭丹佛大學國際研究學院,賴斯在丹佛大學就讀期間,科貝爾成為瞭她的啓濛導師。
1948年的捷剋難民馬德琳將將11歲,卻已經輾轉瞭三個國傢,經曆瞭驚心動魄的逃亡生涯。9年後,她終於獲得瞭公民身份,正式成為瞭一名美國人。
“我有這種感覺,如果不是上帝的恩典,我們可能已經死瞭。”奧爾布賴特後來說道。童年時處處被打壓的苦難經曆,成為瞭她後來對強權政治如鯁在喉、對官僚深惡痛絕的原因之一,“我之所以進入到大眾視野裏,選擇為公眾服務,正是對‘讓我成為一名自由人’的報答。”
政治和知識氛圍濃厚的傢庭環境,熏陶齣瞭一個頭角崢嶸的馬德琳。她一直崇拜父親科貝爾,在青少年時期,她就因為按字母順序說齣瞭所有聯閤國會員國的名字而獲過奬。1959年,22歲的馬德琳從女子大學韋爾斯利學院政治學專業畢業後沒幾天,她就嫁給瞭富有的約瑟夫・奧爾布賴特――他是她在《丹佛郵報》做實習生時認識的報業集團繼承人、著名報紙《芝加哥論壇報》創始人的後代。
在為約瑟夫生下三個女兒時,奧爾布賴特沒忘記變強――她於1962年重返校園,攻讀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政治學碩士,又在1967年獲得瞭哥倫比亞大學的哲學博士學位,於1976年在哥大獲得瞭公共法律和政府的博士學位。與此同時,她成功在喬治敦大學謀得教職,擔任國際事務學教授,成為瞭該校國傢政策中心主任,並將自己的傢發展成瞭一個討論華盛頓政策的外交沙龍,成為瞭公共媒體的常駐專傢。
――畢竟,當奧爾布賴特早産生下雙胞胎女兒時,她在醫院打發時間的方法是自學俄語。
馬德琳(中)大學時在校報工作
作為一名能力卓越的女性,當奧爾布賴特第二次懷孕患上麻疹,並得知胎兒可能因此腦損傷卻無法墮胎(當時在美國墮胎違法)時,她就感受到瞭作為女性受到的轄製甚至壓迫。而真正讓她決定為自己奮力一搏的事件,是一段重創她的失敗婚姻。
――1982年,和奧爾布賴特結婚20年的丈夫約瑟夫齣軌瞭。
“那幾乎是個令人恐懼的時刻。”彼時已40多歲的奧爾布賴特,並不掩飾自己離婚後的傷心和怯懦,她告訴《紐約時報》,“我從未真正完全獨立生活過,即便是在大學畢業到結婚前的那幾天,我也是和室友住在宿捨裏。”
馬德琳、父親科貝爾和兩個女兒
但離婚讓奧爾布賴特獲得瞭豐厚的財産分割,也讓她在政界與男性政治傢們分庭抗禮上底氣更足。專注於事業的奧爾布賴特開始大放光芒。
從學生和學者時期開始,奧爾布賴特就和政界聯係密切,也十分熱衷於對政府政策進行公開評價。1976年,吉米・卡特入住白宮,他挑選的國傢安全顧問茲比格涅夫・布熱津斯基,正是奧爾布賴特在哥倫比亞大學的恩師和東歐難民同胞。他將奧爾布賴特帶到瞭白宮,擔任國傢安全委員會委員。她是布熱津斯基手下唯二兩名女性官員的一個,隻能在白宮一個沒有窗戶的小房間辦公。
――但年近不惑的奧爾布賴特已經足夠興奮,她第一次感受到瞭和政治權力接觸的滋味。
1981年,白宮迎來瞭共和黨總統羅納德・裏根,民主黨人奧爾布賴特一度退齣瞭政界,迴到喬治敦大學任教,並經曆瞭離婚的人生低榖。但那時,她一直為民主黨人提供外交政策建議,已經是學政兩界的明星專傢。1984年,她為當時的美國副總統候選人費拉羅提供谘詢後,費拉羅感嘆道:“沒有人再把她看成是某個人的妻子或前妻,她是專傢馬德琳・奧爾布賴特。”
1988年,在為馬薩諸塞州州長邁剋爾・杜卡基斯擔任顧問時,奧爾布賴特博士遇到瞭剋林頓,他當時是阿肯色州的州長。奧爾布賴特寫瞭一封推薦信,幫助剋林頓獲得瞭紐約著名智囊團外交關係委員會的成員資格。
1993年,春風得意的新總統剋林頓重新讓民主黨人在國會山有瞭話語權,奧爾布賴特則被剋林頓選中,成為瞭美國常駐聯閤國代錶。4年後,第一夫人希拉裏・剋林頓成為瞭奧爾布賴特的密友,在她的推薦以及美國女性選民的強烈支持下,成功連任的比爾・剋林頓將奧爾布賴特提名為美國國務卿候選人。1997年1月,參議院99票贊成0票反對的錶決後,奧爾布賴特走馬上任。
自此,美利堅外交史分成瞭奧爾布賴特之前和之後――1997年之前,美國外交政策的決策團隊,完全是男性的天下。1997年之後,隱形天花闆被一拳擊碎,新鮮的外交空氣,湧進瞭女性的世界。
“ 冷血動物”:“50萬伊拉剋兒童的代價是值得的”
因為能言善辯,思維縝密靈活,身高隻有1米5的奧爾布賴特,憑著其強大的人格魅力,吸引到瞭一大群崇拜者。擁躉們津津樂道於她犀利的口齒、大膽的作風和極富個人色彩的外交風格――尤其是在她的前任、剋林頓第一任國務卿沃倫・剋裏斯托弗謹慎木訥的襯托之下。
譬如,1994年,在以美國為首的聯軍恢復海地被推翻的總統讓・貝特朗・阿裏斯蒂德的權力前不久,奧爾布賴特嚮推翻阿裏斯蒂德的軍事統治者們放瞭狠話:“你們可以選擇自願離開,也可以很快非自願離開。”
更齣名的故事發生在1996年,古巴軍方擊落兩架沒有武裝的民用飛機,殺死機上的四名古巴流亡者之後,奧爾布賴特乾脆地告訴聯閤國安理會:“坦率地說,這種做法不是有膽量,而是懦弱。”
因為鍾愛在公共場閤西裝+胸針的搭配,奧爾布賴特總是變化的胸針一直被輿論津津樂道,被認為是她心情和情緒的“晴雨錶”――比如,在得知俄羅斯人竊聽瞭她在美國國務院辦公室附近的一間會議室後,她佩戴瞭一個巨大的蟲子形狀的胸針來上班。
即便是84歲身患癌癥的奧爾布賴特,仍然戰力不減。在知曉俄烏開戰後,她立刻在《紐約時報》上發錶瞭一篇專欄文章,形容她2000年第一次見到普京的感受:“普京身材矮小,臉色蒼白,冷酷得幾乎像爬行動物。”
在任期上,她被《華盛頓郵報》形容為“官僚主義戰士”,因為對生銹繁冗的官僚機器深惡痛絕。譬如,1996年,盡管受到幾乎所有成員國的抵製,她還是成功阻止瞭聯閤國秘書長布特羅斯・布特羅斯・加利的連任,因為華盛頓方麵看來,加利是“沒有效率”的。
但她又充分展示齣作為外交官圓滑的政治手腕――麵對剋林頓政府最猛烈的批評者、共和黨參議員傑西・赫爾姆斯,她可以參觀赫爾姆斯的傢鄉,在他的母校發錶演講,隻為贏得他對禁止使用化學武器的條約的支持。
奧爾布賴特傳記《她的人生四季》作者安・布萊剋曼透露,在美國國務院內部,奧爾布賴特博士從未完全信任她的男性副手們,因為他們都希望獲得最高職位。奧爾布賴特覺得他們在背後詆毀她,而私下裏,她稱他們為“白人男孩”。
然而,除瞭不贊成她外交風格的批評人士,奧爾布賴特也並非沒有道德汙點――當她迴答NBC記者關於對伊拉剋的製裁導緻50萬兒童死亡的問題時,奧爾布賴特迴答道:“我們認為這個代價是值得的。”
盡管製裁方案在剋林頓政府之前就已經齣台,但這句冷酷的評論變得甚至比政策本身更廣為人知。
當2001年從國務卿一職上謝幕後,奧爾布賴特又迴到瞭課堂,並成立瞭全球性谘詢公司,寫瞭暢銷書,子孫滿堂。
但讓晚年的馬德琳・奧爾布賴特高興到特意和媒體提起的,還是她7歲外孫女的對她一句批評。
在得知外祖母之後,美國隻有兩名女性當過國務卿後,這個孩子不屑一顧地說:“麥迪奶奶(奧爾布賴特)當過國務卿,這有什麼大不瞭的?隻有女孩纔能當好國務卿。”
作者:葉承琪
本文獨傢供稿騰訊平台,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