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7/2022, 9:54:27 AM
舊社會的女性的地位大多很低微,而《紅樓夢》中描寫的賈府的女兒們在賈府都享受著極高的待遇,甚至有些女子的待遇比長輩們還要高,這是因為她們一旦齣嫁,在婆傢就會處處謹慎,處處節製,境遇遠不如在傢裏這樣好。
就像《詩經》裏說的那樣:“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但是也有少部分女性靠著自己的能力和機遇走齣瞭一條不同尋常的路。
提到我國曆史上有權勢的女人,大傢第一時間會想到武則天、慈禧、呂雉,然而今天我們要介紹的這位,雖然名不見經傳卻依然擁有開掛的人生。她堪稱是逆襲最成功的的陪嫁丫鬟,小姐是嬪妃,她卻成為瞭皇後。
初露鋒芒
唐末亂世,軍閥混戰。餓殍遍野,民不聊生。我們的女主人公宋福金便生活在這個時代。
宋福金齣生在一個富貴人傢,本應該過著鍾鳴鼎食的生活的她如卻因戰亂失去瞭父母和傢庭,獨自在亂軍中流離。雖然淪落為難民但自幼受到的良好傢教卻是刻在骨子裏的。當時,升州刺史王戎慧眼識珠,看到瞭宋福金的不凡之處,收留瞭她給自己的女兒做侍女。
進入刺史府之後,宋福金正式開始瞭她的開掛逆襲之路。首先,良好的傢學淵源為宋福金奠定瞭深厚的文化底蘊。因為幼時傢境富裕,宋福金對詩詞歌賦、琴棋書畫可謂是樣樣精通。
有這樣的底蘊,無論是什麼身分也難掩高貴的氣質。王刺史的傢庭也是書香門第,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不亞於宋傢,再加上宋福金與王小姐年齡相近,纔華相當,自然有很多共同語言。所以相比於其他丫鬟,王小姐就和宋福金走得更近些。
總之宋福金年幼的經曆對宋福金産生瞭巨大影響。任何在年幼經曆過傢族由盛轉衰,大起大落的人,都會對人情事故看得更透徹。
比如曹操,幼年傢境不錯,非常富裕,但由於他的祖父是宦官,人們就對他很鄙視,這就使曹操越來越奸詐多疑,性格變化莫測。
而我們的女主人公宋福金,她在年幼時也是命運多舛,幸得王刺史收留,自然會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安寜。戰亂給她的聰明伶俐加瞭分,使他更加善解人意,就這樣,她一步一步的登上瞭丫鬟圈的頂峰。
宋福金雖有丫鬟之名,卻有小姐之實,該來的早晚都會來。後為陪嫁進入徐府那一刻,就是她重迴統治階級的開始。
逆襲之路
王刺史是一個頗具慧眼之人,可能他自己也沒想到,他選中的女婿日後會當皇帝。
陪嫁丫鬟的職責是什麼呢?首先是撐場麵不能辱沒傢風,這就要求陪嫁丫鬟必須外在與內在都要達到很高的標準,但不能搶小姐的風頭。其次通風報信,當小姐在婆傢受侮辱時,陪嫁必須第一時間告訴母傢。
第三是調和夫妻之間的矛盾,必要時還要侍寢,通過自己來提升小姐的地位。在電視劇《甄�執�》中華妃把陪嫁頌芝送給皇上做答應,就是為瞭鞏固自己的地位,緩和避免與皇上之間的矛盾。
宋福金聰明乾練,內外兼修,對小姐知根知底忠心耿耿,是陪嫁的不二人選。嫁到徐府之後,宋福金全心全意為王小姐排憂解難,披荊斬棘,鞏固瞭王小姐在婆傢的地位。但其中有一件事是宋福金解決不瞭的,那就是王小姐的生育問題,如果不能生育,很容易受冷落而失寵,鑒於王小姐對宋福金有絕對的感情,絕對的信任,於是決定抬宋福金為妾。
終於在過瞭一年之後,徐傢喜添男丁,宋福金的地位,也因此提升。但是她並沒有因自己地位的提升,而冷落救助,反而藉助自己較高的地位,促進王小姐他們夫妻和諧,這樣的氣量和分寸著實讓人佩服。
宋福金的成功之路充滿瞭機緣巧閤,王刺史的慧眼識珠為宋福金打開瞭一扇門,而宋福金自己的聰明伶俐,又為她接近徐知誥鋪墊瞭捷徑。就在她蠻以為自己人生已經達到瞭一個巔峰的時候,又一個機緣巧閤為他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地位做瞭鋪墊。不久王小姐因為感染疾病去世,徐知誥將宋福金扶正。
一代賢後
徐知誥是個有野心的人,他看見天下大亂,群雄並起,自己也順勢招兵買馬,廣納賢士,發動兵變,宋福金不僅沒有反對他,反而在他後麵暗自支持給他經營傢業,不讓他有後顧之憂。公元937年,徐知誥建立南唐政權,改名李�c,改元升元,追王氏為順妃,封宋福金為皇後,宋福金達到瞭人生巔峰。
因為年幼的遭遇,宋福金對百姓非常憐憫。他多次勸諫皇帝要施行仁政,愛護百姓,皇帝都接受瞭。因為宋福金幼時傢人都被殺害,早早的離開瞭傢庭,因此皇帝非常相信宋福金,適當的乾政不會對朝局有影響,更不會産生外戚之亂。
所以宋福金對南唐早期的政局産生瞭一定的影響。宋福金愛惜百姓的品質,更為南唐的政局奠定瞭基礎,為南唐政權拉攏瞭民心,使得南唐在五代十國時期能夠屹立一方,成為一方霸主。但李�c在晚年的性格十分怪異,經常殺人泄憤。
這時,也是宋福金一直陪伴在身邊,勸諫他止殺愛民,並陪他一直走到人生的最後一刻。在皇帝死後,新皇登基,大臣們要求宋福金垂簾聽政,但是被她拒絕瞭。因為這個時候,南唐政權已經穩固,宋福金無需插手,可以含飴弄孫,安度晚年瞭。
結語
宋福金的一生充滿瞭傳奇色彩,這與她的性格和經曆是分不開的。貴族齣身的她從小便受到良好的教育,給她打下來良好的基礎;動亂的時代加上舊社會固有的對女性的禁錮不僅沒有將她摧殘,反而造就瞭她輝煌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