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7/2022, 1:42:28 AM
甲午戰爭,除瞭海戰以外,重頭戲當然是陸戰。如果光在海上被人傢擊敗,那也就算瞭,可是在陸地上還被日軍殺瞭個人仰馬翻,這實在是有點丟臉。
為啥?因為清朝剛建立海軍沒多久,沒什麼實戰經驗,打敗仗倒也無傷大雅。可是清朝的陸軍,那是有兩百多年曆史的,而且清朝就是靠陸軍起傢的,這咋能打敗瞭呢?
我們可以先來看看清朝軍隊陸軍和海軍的編製。
陸軍當時有862個營,騎兵營占瞭192個。畢竟是八旗兵起傢的王朝,所以對起兵還是比較重視的。這些人馬加起來纍計在35萬人左右。
甲午戰爭爆發以後,清廷又在全國徵集瞭60多萬新軍,所以陸軍加起來大概有96萬人左右。這算是相當龐大的一個數字瞭,而且還是在主戰場作戰。
那麼陸軍的武器怎麼樣呢?當時除瞭慣用的冷兵器以外,還配備瞭西洋進口的槍炮、國産仿製的槍炮。當時約有五分之一的清軍是配備瞭先進的連發步槍的。其裝備優越性明顯超過瞭日軍。
北洋海軍在1888年成立,擁有20多艘戰船,定遠號和鎮遠號兩大主力艦,更是號稱亞洲最強。與此同時,清廷還給他們配備瞭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可自動迴轉的剋虜伯大炮。
因此北洋艦隊不僅是清朝四洋(北洋、南洋、廣東、福建)中最強大的一支艦隊,而且還號稱遠東第一,實力遠超日軍。
由此可見,陸軍和海軍的綜閤實力,都是要超過日軍的,為啥清軍還是打瞭敗仗呢?這就要分開來看看瞭。
一、海軍戰敗的原因,純粹是人為造成的。
自打1888年北洋艦隊成立以後,清廷就認為高枕無憂瞭,所以不願意再投入大量的錢財去養著這支艦隊。
尤其是在翁同��的建議下,長達6年的時間裏,北洋艦隊一直都沒有再添置什麼高級裝備。甚至連基本的修繕都沒錢做。
艦隊的軍艦泡在水裏,每年自然是需要修繕的,可惜清廷不肯齣錢。此外軍艦日常訓練,各種消耗也需要大量錢財,可惜清廷也不肯齣錢。
這麼一來就造成瞭艦隊老化,鍋爐動力係統受損,艦船航行速度減慢,就連炮彈射速都減慢瞭。相對於日軍的海軍來說,自然是不占優勢瞭。
而日本在1884年開始,就已經將提升海軍力量,作為第一要務。不光從歐洲采購大量軍艦,而且還在不斷提高自身的造船能力。
所以到瞭甲午戰爭之前,日本海軍已經有瞭30多艘軍艦。由於鎮遠號和定遠號威名遠揚,為瞭剋製這兩艘主力艦船,日軍特地采購瞭鬆島號等大型艦船3艘,還配有當時火力最猛的吉野號巡洋艦。
因此可以說日本海軍處於厲兵秣馬的狀態,而清朝的北洋艦隊,卻處於臨近退休養老的狀態,所以說戰爭結果不言而喻。
再加上李鴻章老爺子太愛惜自己的羽毛,他認為北洋艦隊就是他在清廷坐穩宰相大位的依靠,所以他一直阻止北洋艦隊齣渤海灣。結果人傢把你當成瞭不動的靶子來打,造成瞭全軍覆沒的結局。
二、甲午戰爭,分成瞭三大戰場,清軍全部敗北。
很多人將焦點都落在瞭渤海灣上,認為這是甲午戰爭的全部。其實並不是這樣,渤海灣戰場隻是甲午戰爭的一個點,隻不過這個點比較具有代錶性而已。
整個甲午戰爭,大緻上可以分成三個主戰場,分彆是:朝鮮戰場、遼東戰場和山東戰場。這三大戰場的結局基本雷同,清軍都是以失敗而告終。
第一,朝鮮戰場。
1894年9月15日,平壤之戰打響,日軍突襲平壤,清軍則死守該地。結果僅僅1天時間,鎮守平壤的清軍將領葉誌超,果斷帶著戰敗的人馬一路逃迴到瞭國內,導緻整個朝鮮陸戰戰場,都被日軍所控製,戰火甚至延伸到瞭中國境內。
9月17號,黃海海戰爆發,緻遠艦管帶鄧世昌,見無法再與日軍火力交戰。於是帶著緻遠艦衝嚮瞭吉野號,打算跟人傢同歸於盡。結果被對方的魚雷給炸沉瞭。
這場海戰雙方都投入瞭主力,而且北洋艦隊並沒有就此徹底被擊敗。定遠號和鎮遠號,依舊穩得很。但是黃海製海權,就這麼被日軍給奪走瞭。
第二,遼東戰場。
到瞭1894年11月份,陸戰戰火蔓延到瞭遼東地區。這期間爆發瞭鴨綠江防之戰和金旅之戰。這兩場大戰,都是陸戰。
當時日本派遣第一集團軍直奔鴨綠江沿岸,逼近瞭清朝龍興之地奉天。同時第二集團軍,也在第一集團軍的掩護之下,繞過瞭旅順,在花園口登陸,攻占瞭遼東半島。
這麼一來李鴻章這邊采取的措施是:嚴防渤海以固京畿之藩籬,力保瀋陽以顧東省之根本。從而分兵兩路前去對付日軍。
可惜結果都是以戰敗而告終,整個遼東半島都成瞭日軍的基地,而渤海灣門戶洞開,北洋艦隊隻能退到瞭威海的劉公島。
第三,山東戰場。
1895年1月份,威海衛之戰爆發。這是北洋艦隊最後發威的一戰,而此時日軍已經組成瞭聯閤軍隊包圍封鎖瞭劉公島。
你彆說,當時的北洋艦隊還有點用。當時陸戰如火如荼,清軍完全不是日軍的對手。所以北洋艦隊在海上,還配閤著陸軍作戰,甚至取得瞭一定的戰績。
不過伴隨著威海衛被包圍,劉公島海軍基地被封鎖,使得北洋艦隊完全沒有瞭用武之地。而丁汝昌急切地希望李鴻章派援兵過來,可惜什麼都沒有,最終造成瞭北洋艦隊的全軍覆沒。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陸軍戰場,在炮擊的掩護之下,日軍有2.5萬人在龍須島登陸作戰。而清軍這邊壓根就不知道日軍會從哪裏登陸,所以是分兵把守的,這麼一來各處實力就被削弱瞭。
等到日軍集中軍隊進攻威海衛南幫炮台的時候,這裏隻有3000人馬鎮守,結局可想而知,南方炮台最終被日軍攻占。
而遼東地區的日軍也在不斷往前突進,幾乎是橫掃韆軍的姿態,鳳凰城、海城全部失守。清軍縱然多次組織反擊,卻沒有任何成效。
總結:當時中日的軍隊實力,差距的確懸殊。
所以說,不是清軍不打陸戰,而是打瞭陸戰根本就打不贏。海戰陸戰幾乎都處於全軍覆沒的狀態,由此可見清朝是怎樣的外強中乾。
之所以會造成這麼個局麵,原因很復雜,有高層內部的鬥爭,也有對陸軍訓練的懈怠。戰敗瞭就是戰敗瞭,人傢不會給你找任何藉口,唯一的原因就是實力懸殊。
在李鴻章的意識裏,似乎海防做到位以後,陸戰幾乎就沒什麼作用瞭。這種天真的想法,或許正是當時清朝高層們的普遍認識。可惜重點培養的海防不堪一擊,結果還把陸軍給荒廢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