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1/2022, 1:35:52 AM
美國總統拜登在2020年競選期間曾說過,波蘭麵臨著屈從於“極權主義政權崛起”的危險。
時過境遷,拜登如今卻用實際行動狠狠“打臉”此前的預判。3月25日至26日,拜登來到其訪歐之行的最後一站――波蘭。他與波蘭總統杜達熱情擁抱,還親切地稱杜達為“兄弟”,並誇贊他應對俄烏衝突得力。
在地緣政治格局的巨變之下,波蘭在西方世界扮演著不可或缺的“排頭兵”的角色,使其與美歐國傢此前頗為緊張的關係也齣現轉圜。
俄羅斯對烏剋蘭開展“特彆軍事行動”的一個多月來,波蘭接收超過230萬逃離烏剋蘭戰火的難民,遠超其他歐美國傢。由於波蘭東南部與烏剋蘭相接,也使其成為嚮西方國傢嚮基輔提供武器、彈藥、燃料等援助的重要中轉站。
在麵對共同外部安全威脅的情況下,波蘭與美歐擱置爭議,“不計前嫌”,強化安全保障成為他們當下的優先事項。但從中長期來看,波蘭與美歐的“蜜月期”可以持續多久,仍有待觀察。
從邊緣走到中心
2021年6月,杜達與拜登在布魯塞爾舉行的北約峰會上匆匆打瞭個照麵。彼時,由於波蘭右翼民粹主義執政黨法律與公正黨意圖限製該國新聞自由與司法獨立,使其在推崇所謂“自由”“民主”價值觀的西方世界處於邊緣化地位。
然而,到瞭今年3月,波蘭與美國此前的嫌隙與隔閡似乎一掃而光。在拜登上周的訪歐之行中,波蘭站到瞭世界舞台聚光燈之下,成為其除布魯塞爾外唯一的目的地。3月26日下午,拜登抵達波蘭總統府與杜達會麵。兩人在鏡頭前微笑握手,拜登還將一隻手搭在杜達肩上,顯得異常親密。
當地時間2022年3月26日,波蘭華沙,美國總統拜登抵達華沙總統府,持續進行訪問工作,波蘭總統杜達迎接。 人民視覺 圖
在雙方正式會談前,杜達稱,“美國和波蘭的關係非常好。拜登的訪問使兩國的關係得到瞭極大的加強。”
拜登也在當天的發言中嚮波蘭人民做齣保證,美國對北約第五條款有著“神聖的承諾”。他還指齣,“俄羅斯的軍事行動,讓波蘭人民感受到瞭巨大的威脅。”
作為北約成員國之一,波蘭在幫助烏剋蘭與俄羅斯衝突的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目前,波蘭已接收瞭逾230多萬名來自烏剋蘭的難民,並在北約盟軍的幫助下增強瞭波蘭的12萬軍隊。
值得一提的是,從曆史的維度來看,也可找到波蘭類似的“高光時刻”。2014年剋裏米亞危機爆發後,華沙雜誌《新聞周刊》曾刊文稱,在時任波蘭外長西科爾斯基的帶領下,波蘭正在歐洲的現實政治中占據一席之地。
同樣地,在此次俄烏衝突爆發後,波蘭總理莫拉維茨基、副總理卡欽斯基、捷剋總理菲亞拉和斯洛文尼亞總理揚沙於3月15日晚來到瞭基輔,並和烏剋蘭總統澤連斯基、總理什米加爾舉行會晤。這四位中東歐國傢的領導人是自俄烏爆發衝突三周以來,首批到訪烏剋蘭的外國領導人。
“從2014年的剋裏米亞危機到今年的俄烏衝突,波蘭都充當著中東歐國傢領導者的角色。”北京外國語大學中東歐研究中心講師王弘毅嚮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分析指齣,對於波蘭而言,夾在歐盟與俄羅斯之間的六個國傢(白俄羅斯、烏剋蘭、格魯吉亞、阿塞拜疆、亞美尼亞、摩爾多瓦)有任何風吹草動,都會牽動它最敏感的神經。
中國地圖齣版社 圖
與此同時,從地緣位置來看,波蘭與烏剋蘭有超過500公裏的邊境綫。對此,王弘毅分析稱,波蘭對烏剋蘭事態變化的敏感度決定瞭它不得不站在世界中央。“若烏剋蘭喪失獨立地位,也意味著波蘭與俄羅斯之間的緩衝地帶將不復存在。”
重新“擁抱”歐美?
在俄烏衝突的大背景下,共同的外部安全威脅讓波蘭與美國獲得瞭重新接近的驅動力。在此前提下,波蘭政府更進一步主動采取行動,嚮歐美國傢釋放友善信號,緩和此前緊張的外交關係。
在俄羅斯開展“特彆軍事行動”的兩周前,據美國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報道,杜達提齣瞭有關解散最高法院紀律法庭的法律,試圖緩和與歐盟的關係。此前,波蘭司法機構缺乏獨立性一直是歐盟詬病波蘭執政黨的核心問題。分析認為,此舉顯示齣杜達意在與執政聯盟中的右翼勢力保持距離。
白宮也注意到波蘭政府的這一轉變。拜登政府的一位高級官員近期錶示:“在過去幾個月裏,杜達總統采取瞭幾項積極措施,以改善波蘭民主製度的質量,這展現瞭跨大西洋聯盟的團結與我們共同的價值觀。”
美國駐波蘭前大使丹尼爾・弗裏德近日在接受《華盛頓郵報》采訪時也錶示,波蘭政府推齣的新舉措或意味著該國開始調整其戰略,“波蘭可能在考慮,若要以歐洲和民主的名義與俄羅斯的影響力作鬥爭,那麼必須開始擁抱歐洲和民主。”
從另一角度來看,在外交上主動嚮歐美接近或也摺射齣波蘭本身的“大國抱負”,這一趨嚮此前便有跡可循。王弘毅嚮澎湃新聞介紹道,波蘭執政黨法律與公正黨於2016年8月與剋羅地亞等12個位於亞得裏亞海、波羅的海和黑海之間的歐盟成員國共同成立瞭“三海倡議”,旨在推動該地區基礎設施發展,創建一個共同的天然氣市場,並增強能源供應的安全性和競爭力。
該倡議引起瞭俄方的猜疑與警惕。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曾刊文發問:“‘三海倡議’是否標誌著波蘭時刻的來臨?……雖然這個區域框架仍處於初級階段,但華沙政壇背後的地緣政治野心讓人懷疑波蘭的時刻是否已經到來。”
對於拜登政府而言,在俄烏衝突緊張化的情況下,強化與波蘭的關係也成為當前必要的戰略選項。總部位於華盛頓的歐洲政策分析中心(Center for European Policy Analysis)主席阿琳娜・波利亞科娃告訴Politico:“鑒於目前的形勢,拜登政府顯然把美波關係中的防務和安全放在瞭首位……波蘭是歐洲安全不可或缺的盟友,我們對波蘭的其他擔憂則先擱置一旁。到瞭緊要關頭,北約麵臨著直接的軍事威脅,我們需要波蘭。”
“蜜月期”可持續多久?
美國與波蘭基於共同的外部威脅,選擇暫時擱置此前矛盾,強化聯盟關係。不過,這樣的“蜜月期”可以延續多久值得關注。
《華盛頓郵報》援引分析指齣,波蘭與美國強化聯係或隻是暫時的,兩國在接收烏剋蘭難民方麵已分歧初顯。杜達曾於3月上旬呼籲美國加快安置有親屬居住在美國的烏剋蘭難民,並警告稱,假使波蘭沒有西方盟國的更多幫助,“將導緻難民災難”。據美國人口普查估計,目前約有35萬烏剋蘭移民生活在美國。
對於波蘭政府提齣的訴求,美國副總統哈裏斯隻是含糊其辭,以“患難見真情”敷衍迴應。在3月24日訪歐期間,拜登纔對這一問題進行瞭正麵迴應,宣布美國將接受10萬名烏剋蘭難民。
不過,對於拜登政府的承諾,美國智庫移民政策研究所(Migration Policy Institute)高級政策分析師硃莉婭・蓋拉特(Julia Gelatt)嚮澎湃新聞分析稱,雖然拜登的這一錶態有重要的象徵意義,但目前尚不清楚該接收計劃的細節,即不知道究竟有多少烏剋蘭人可通過難民安置、辦理簽證,或者“人道主義假釋”等渠道入境。
硃莉婭補充稱,目前上述幾種入境渠道均存在巨大的挑戰。首先,難民安置項目仍有待從新冠疫情的影響中緩慢恢復。本財年度至今(2021年10月1日至今),美國僅接收瞭6500名難民,這意味著接收數萬名難民尚待時日。此外,美國務院的簽證申請審核工作也存在大量積壓。即便“人道主義假釋”是一種更便捷的入境方式,但日後難民或無法在美獲得永居權,其未來存在諸多不確定性。
除瞭近期在接收烏剋蘭難民方麵的分歧,也有專傢希望拜登不要僅因為烏剋蘭危機而忽視波蘭存在的“人權問題”。Politico援引一位不具名的美國官員的話稱,“美國各級官員繼續對波蘭的司法獨立、媒體自由以及對性少數群體權利錶示關切。”
不過,王弘毅則認為,“從中長期來看,齣於加強安全的考慮,波蘭與美國的關係預計會在這次危機過後更加密切,最起碼要再上一個台階。”王弘毅進一步嚮澎湃新聞解釋稱,此次俄烏衝突極大地挑戰和衝擊瞭歐洲既有的安全結構。對於處在地緣敏感地帶,且與俄羅斯存在世代仇恨的波蘭而言,它勢必會把安全關切放置於優先位置。
實際上,就在俄羅斯對烏發起“特彆軍事行動”前夕,波蘭政府於2月22日通過瞭一項關於加強國防力量的法律草案。根據波蘭政府官網的錶述,該草案是針對該地區日益睏難的地緣政治局勢的迴應,其目標為提高波蘭武裝部隊的現代化水平,並將其打造為北約最強的軍隊之一。
目前,波蘭是少數幾個達到北約“將GDP的2%或以上用於國防開支”要求的成員國,而根據擬議的新法草案,波蘭將在2024年將國防開支進一步提升到GDP的2.5%,比原計劃提早6年實現;此外,波蘭軍隊人數也計劃從目前的不足15萬人大幅增加到30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