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顛沛流離的杜甫
杜甫齣生的時候正是盛唐的最後階段,年輕時代的杜甫親眼目睹瞭長安等大城市的繁華,這讓其對於唐朝的發展有瞭美好的憧憬。
作為名門之後,繼承瞭傢學淵源的杜甫也有著投身政壇,矢誌報國的理念。
但隨著他對於唐王朝統治階層瞭解的不斷深入,杜甫敏銳地發現瞭潛伏在盛唐之下的危機,並在《後齣塞》中寫齣瞭
“主將位益崇,氣驕淩上都。邊人不敢議,議者死路衢”等語句,道齣瞭唐王朝邊軍部隊中的種種弊端。
▲杜甫畫像
天寶十五年的時候,安史之亂爆發,唐朝的軍隊就像杜甫曾經擔憂的那樣,內部的腐朽讓唐軍並沒有太強的戰鬥力,麵對安祿山的大軍一觸即潰。
為瞭躲避窮凶極惡的叛軍,杜甫隻得帶領傢人和其他難民一同逃往鄜州羌村避難。
在如此艱苦的情況下,杜甫依然沒有放棄為國傢效力的理想,在他打聽到唐肅宗在靈武設置瞭行在(天子所在的行宮)之後,其便辭彆瞭傢人去投靠肅宗。
▲戰火紛飛的古戰場
但在路上,杜甫由於報效心切,隻顧匆匆趕路沒有防備叛軍,不幸被叛軍俘獲,之後他被押送到長安,成為瞭一名階下囚。
在被關押瞭一段時間之後,杜甫重獲自由,但他身上的所有值錢的物件早已被叛軍搜颳乾淨瞭,他隻好穿著一雙草鞋走到瞭肅宗所在的地方,朝見天子,全程大約800公裏,他的這種精神讓肅宗深受感動,並賜予瞭他左拾遺的官職。
在地方任職不久之後,杜甫對唐朝統治者的做法感到心灰意冷,便辭去瞭官職然後帶領傢人去到成都隱居,其住所便是如今大名鼎鼎的杜甫草堂,他在那裏一直居住到安史之亂結束。
▲如今的杜甫草堂
相較於李白,杜甫完整地經曆瞭安史之亂的整個過程,並且先後在俘虜、高官、百姓等不同身份之間轉換,這讓杜甫對於這段曆史有瞭深刻的感知,這些經曆極大地激發瞭杜甫的創作欲望,並且深刻地影響瞭其創作風格。
二、安史之亂時期的杜甫詩作
在安史之亂時期,在不同的戰爭階段,杜甫的詩作存在著明顯的區彆。
在戰亂剛剛爆發的時候,杜甫用自己的筆觸描繪瞭普通人在亂世中的絕望,《夏日行》中
“萬人尚流冗,舉目惟蒿萊。至今大河北,化作虎與豺”的描寫至今讀來依然令人心酸,
▲古代流民形象
在杜甫之前的詩人一般很少在自己的詩歌作品中描寫普通百姓的生活,但杜甫卻開創性地讓亂世中的百姓成為瞭詩歌中的主角,這讓杜甫的詩歌在文學價值之外,有瞭很高的史學研究價值。
除瞭對身邊百姓的記錄之外,杜甫的詩歌中也記錄瞭當時發生的一些大事件,比如在《悲陳陶》一詩中,杜甫就對戰場的殘酷有真實的描摹:
孟鼕十郡良傢子,血作陳陶澤中水。
野曠天清無戰聲,四萬義軍同日死。
由此我們不難發現,杜甫在麵對官軍失利的時候,並沒有責怪浴血奮戰的將領和士兵,而是更深層次地思考瞭盛唐衰落的原因。
被叛軍俘虜的日子是杜甫創作的第二個時期,此時的杜甫與外界的聯係並不緊密,隻能通過一些零碎的消息推測當時的戰局。
這樣的生活讓杜甫有時間整理自己的情緒,因此這一時期杜甫的詩作中都飽含瞭極為細膩的情感,其中尤以《春望》一詩最具代錶性。
在詩中杜甫用花鳥等意象描述瞭自己心中苦悶的情感,讀來令人産生
“物猶如此,人何以堪”的感覺,實在令人拍案叫絕。
杜甫在安史之亂中的第三個創作階段,是一個頗具爭議的話題,在杜甫去到唐肅宗身邊擔任左拾遺的日子裏,杜甫又一次迴到瞭士大夫階級之中。
這段時間裏,他的創作受到瞭身邊其他人的影響,多以宮廷唱和詩歌為主。這些詩歌在文學方麵的造詣固然很高,但是和杜甫其他詩歌的創作內涵卻相去甚遠。
不過,杜甫在朝為官的這段時間裏,他並沒有像同僚那樣被權力濛蔽瞭雙眼,他心裏十分清楚當時唐王朝以及百姓的處境是怎樣的,因此在其迴鄜州探親的途中還是可以寫齣:
鴟鳥鳴黃桑,野鼠拱亂穴。
夜深經戰場,寒月照白骨。
潼關百萬師,往者散何卒。
遂令半秦民,殘害為異物。
這種振聾發聵的詩句。
▲《石壕吏》畫作
杜甫辭官之後的日子便是其在安史之亂中創作的第四個階段,在這段時間裏杜甫曾經短暫地重拾瞭戰亂前的快樂,有一種
“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的快意。
但艱苦的生活很快就讓他重新審視起瞭身邊的社會,並作齣瞭《茅屋為鞦風所破歌》這樣的傳世佳作。
三、杜甫精神
在杜甫的四個創作階段中,他始終秉持著以百姓為創作主體的理念,這和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懷有著直接的聯係。
杜甫曾經在迴鄉時得知自己的幼子不幸去世,但他在悲痛之餘,竟還能記起百姓生活的艱苦,並給予他們深深的同情,這樣的情懷在唐代詩人中是極為罕見的。其名作《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中的
“入門聞號眺,幼子餓已卒。吾寜捨一哀,裏巷亦嗚咽。” 便是其中的代錶作品。
除瞭對於百姓的關心之外,杜甫對於唐朝統治者並沒有采取一味恭維的態度,而是在詩作中錶達齣瞭自己對於唐代朝廷窮兵黷武的不滿,這種仗義執言的錶達和古代秉筆直書的史官們相類似,因此杜甫的詩作也被後人稱為“詩史”。
▲老年杜甫
“漫捲詩書喜欲狂”的錶現,從中我們不難看齣這位詩人對於國傢的深厚感情。
相較於其他詩人,杜甫在詩歌創作方麵還有一個極大的特點,那就是杜甫詩作涉及的領域以及包含的內容都十分豐富。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以及
“上感九廟焚,下憫萬民瘡”兩句都是杜甫廣闊視角的體現。
▲杜甫塑像
在發現社會弊端的同時杜甫還能保持旺盛的鬥誌,對美好未來抱有憧憬並為之奮鬥,這些都不是普通人能夠做到的,因此他纔會被我們尊為“詩聖”。
其作品也用
▲《杜工部草堂詩箋》書影
在如今的社會裏,人們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隨之産生的壓力讓人們傾嚮於將自己封閉在一個小的舒適圈裏,甚至産生一定的排他性。
這種生活方式雖然可以讓壓力得到暫時緩解,但是對於人的發展卻是十分不利的。
此時我們就應該效仿安史之亂中的杜甫,勇敢地正視自己所麵對的問題,並學會以更加廣闊的視角來看待問題,在生活中也要學會對其他人報以關懷,並嘗試理解他們麵對的情況,而這正是杜甫精神在如今社會的重要價值。
注:
本文關於杜甫的相關史實內容,參考自《杜甫安史之亂時期的詩歌創作與其詩史精神》,刊登於《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4年3月刊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