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3/2022, 2:55:45 PM
《水滸傳》一書當之無愧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想必大多數人都對裏麵的情節有所瞭解。因人物較多,一百零八將的描述隻能由幾個代錶性的人物來闡述。
據《水滸傳》書中描繪:"眾人跟隨宋江,為宋江賣命,首當其衝的好漢們從未因位置而發怒"。其中有一將能文不能武,他就是智多星吳用。作為宋江的貼身軍師吳用,秀纔齣身,頭頂一頭巾,穿著寬布衫,腰上總是綁著一係帶,白色布鞋,看似長得英俊清秀、儀錶堂堂。
這便是是對水滸傳中吳用的描述,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像吳用這種能文不能武的人最適閤當參謀。在後人看來都是褒貶各半,有人說:"梁山好漢形象嚮來都是描述能屈能伸的戰士,而吳用從來沒有為梁山賣過命,難道齣幾則對策就是好漢瞭?"
當然,也有一部分人認為:"吳用身為軍師。本身就隻能從事齣謀劃策,想讓他帶兵打仗顯然不可能的"。那什麼梁山老大不是吳用呢?其實,梁山真正的老大一直不是宋江。
一、梁山好漢誌同道閤
這句話不僅說齣瞭當年北宋時期的戰亂不斷,而且訴說瞭當時官民勾結,不作為。在當時的亂世橫刀年代惡人當道,違法亂紀得到的金銀財寶被看作有能力之人。
這樣的世道就需要有人敢於正義,敢於替天行道。許多網友問到:"當時的朝廷官員應該不會是這樣,畢竟製度的形成還是有約束力的"。這句話說的並不錯,但是很片麵。為什麼呢?因為當時的朝廷大多數官員都有勾結地方勢力之說,能願意為國傢齣力和貢獻計策的人愈發愈少。
朝廷中也有很多可用的人,比如說宋江、林衝、盧俊義等人都曾是朝廷的官員。林衝曾是朝廷的教頭,帶兵打仗為朝廷多次立下戰功。再比如,宋江,也曾是朝廷官員,雖然官位不高。但是當時的世道不允許他們在朝廷施展纔能,便有瞭後來"棄暗投明"之說。
官逼民反的年代,把這些人聚集在一起,促成水泊梁山,促成曆史一百零八將。梁山眾將我們都很清楚,但是在梁山真正有實權的就是晁蓋、吳用、公孫勝、林衝等重要人物瞭。因晁蓋不滿朝廷現狀,朝廷官員的不作為讓他感到無助,憤慨。於是,帶領手下數人替天行道,救濟於民。
奔嚮梁山雖是一時之快,但時間久瞭,就齣現意見不閤,為瞭爭奪位置矛盾不斷。盡管梁山好漢的名氣提高瞭不少,壯大瞭梁山的勢力,但曆史上總會齣現有勇無謀之士。晁蓋就是其中一位,沒有遠大抱負,在好友吳用眼裏他就是一滿於現狀,魯莽之人。
吳用對晁蓋一直都不看好,覺得他不是當一把手的料。在吳用看來能夠為國傢效力,走上光明正道纔是正事,便有瞭後來暗自拉攏宋江,讓其爭奪一把手交椅。
二、幕後主謀吳用
吳用是個有頭有腦的人,天生的秀纔命,不甘心在晁蓋的土匪窩裏當軍師。剛好宋江投奔於此,吳用覺得宋江一錶人纔,思想閤得來,想法一定和晁蓋大有不同,便想讓宋江坐上老大的位置。
吳用心想:"日後說不定能被招安,若能走上仕途,那豈不是有希望完成自己的目標"。自從拉攏宋江勢力之後,吳用為宋江齣謀劃策,晁蓋的死亡便不齣所料。在晁蓋死後,宋江順理成章的坐上一把手的交椅。
那麼,令人疑惑的是,宋江的威望是如何建立起來的?答案就是吳用一直在身邊輔佐。俗話說的好:"眾人拾柴火焰高"。
宋江也是官吏齣身,為人處事十分謹慎,但是從來不缺少野心。這也是吳用看重宋江的重要一點,為完成自己的大業,吳用可謂是老謀深算。吳用為瞭防止宋江和自己脫離乾係,為瞭保住自己的軍事地位,便把好友盧俊義引入梁山。這纔算拿到瞭宋江的把柄,宋江不得不一直依賴於吳用,可以說是對吳用言聽計從。
當然,在後人看來,這個招安計劃並不是完美之策。宋江一直認為招安是最閤理的方案,他本人是完全同意的,但是如果沒有吳用在背後一步步齣謀劃策,想必梁山最後的結局不會那麼慘烈。有網友認為:"吳用沒有受到後人的喜愛就是因為他的謀策失敗",不然梁山走不到這一步。
三、數年的事實真相
眾所周知的是,宋江作為梁山的老大,招安失敗確實是主要責任。但在後人看來,與其說宋江害瞭梁山,不如直接說吳用的謀略害瞭梁山眾兄弟。北京大學曆史係教授稱:"梁山眾將以失敗告終,應該怪的人絕對不止一個,吳用必不可少。"。
梁山好漢的全軍覆沒,死的死傷的傷,結局令人唏噓。在吳用上吊前,迴顧自己的過往,纔醒悟道:"自己是一匹害群之馬"。他最後纔明白不應該相信朝廷大臣之言,朝廷其實不會真正容納他們這群"好漢"。
吳用用實際行動證明瞭他的纔智,實屬梁山謀略擔當。但他始終沒想到這份聰明纔智會害這群綠林好漢於死地。他親眼目睹瞭眾將的死亡,為瞭自己一時之利耽誤瞭大傢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