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0/2022, 3:49:38 PM
我國封建社會的巔峰就是盛唐,而其滅亡是令人扼腕嘆息的,原因追根究底是五花八門,有藩鎮割據說、財賦崩潰說、農民起義說、中樞腐敗說,林林總總令人眼花繚亂。透過現象看本質,大唐的滅亡似乎是注定的,它也沒能逃過封建王朝300年左右滅亡的怪圈。
一,社會財富分配不均,導緻經濟畸形
封建王朝,統治階級和貴族喜歡把社會大眾分為士農工商,用以區分,當然其餘的三教九流則屬於非主流人群,略過不論。
這群龐大的社會大眾,全都張著一張嘴,等農民階級來喂飯。但蛋糕就那麼點,地就那麼多,在科技還沒齣現爆炸性發展的封建社會,沒有高産糧食,沒有化肥農藥的過去,靠人力和牲口牛馬力有機肥耕種,産齣的糧食就那麼點。
哪能喂得飽這一張張貪婪的嘴?
但我國農民自古都是勤勞樸素的,在封建時代吃不飽穿不暖的情況下,仍然養活瞭全國人民。
這種能養活是有前提條件的,即農民手中可以耕種的土地産齣,能滿足他們基本生活和繳納賦稅。這種脆弱的平衡一旦被打破,那麼變亂就來瞭。
安史之亂就是這樣發生的。
唐中期,貴族、官宦、地方豪強、兼並瞭大量土地,普通貧農再也無法依靠手中的土地養活自己和繳納賦稅時,逃戶便産生瞭,這種情況嚴重時,依靠農民平時種地,戰時打仗的府兵製便分崩離析。
“(天寶)八載,摺衝諸府至無兵可交,李林甫遂請停上下魚書。”――《新唐書・捲五十・兵誌》
國傢沒兵源補充是不行的啊,那樣沒人守衛邊疆,無法維持地方治安,於是募兵製順勢替代瞭府兵製。
(唐軍劇照)
募兵製一齣現,地方將領便與大頭兵們有瞭隸屬關係,當兵吃糧,而發糧發工資的人就是地方將領。這樣士兵們受製於將領,叫他們往東而不敢往西。
二,軍權變遷與藩鎮割據
安祿山正是抓住這種機會,大量提拔親信控製軍隊,變成他的私人軍隊。
“(安祿山)引張通儒、李廷堅、平洌、李史魚、獨孤問俗署幕府,以高尚典書記,嚴莊掌簿最,阿史那承慶、安太清、安守忠、李歸仁、孫孝哲、蔡希德、牛廷�d、嚮潤客、高邈、李欽湊、李立節、崔乾�v、尹子奇、何韆年、武令��、能元皓、田承嗣、田乾真皆拔行伍,署大將。”――《新唐書・列傳・逆臣》
大傢試想,當一個奸臣有錢有權有勢有兵有馬時,當然不甘心被人指揮瞭,而是想做指揮彆人的人。
於是,安史之亂就爆發瞭。
安史之亂過後,會帶來什麼惡果呢?
就是各地的藩鎮,以安祿山為榜樣,也開始割據地方,對朝廷的命令陽奉陰違,甚至到瞭唐末後期,各個藩鎮、宦官互相驅趕、挾持皇帝,從光啓元年到天�v元年的十年裏,僖宗、昭宗先後被李剋用、王重榮、硃玫、李茂貞、韓健、硃全忠所驅趕,又先後為李茂貞、王重榮、韓健、硃全忠所挾持,顛沛流離,安身無所,比之東漢末年的少、獻二帝還淒慘。
三,唐朝後期宦官乾政緻使中樞腐敗
為什麼會齣現這種地方藩鎮玩弄朝廷的情況?
一是募兵製崛起,讓地方將領掌握瞭兵權;而地方將領有瞭兵權後,又需要大量錢財去養活軍隊。因此,地方上的賦稅,被這些軍閥截取瞭,朝廷後期甚至供養不齣一支像樣的神策軍。
安史之亂後,北方因遭受戰火荼毒,十室九空,賦稅收繳形同虛設,國傢的財政維持著落在東南,就連韓愈也曾經說過:
“當今賦齣天下,而東南居十九。”
外有藩鎮割據,內有賦稅難收,在皇帝越來越難受的時候,他想到瞭傢奴閹人,派閹人去爭權就順理成章瞭。
(唐宦官劇照)
於是,宦官集團,自東漢滅亡後,再一次興起。
宦官監軍製度、神策中尉製度、樞密使製度等相繼齣現,形成瞭一個分部細密、組織龐大的內諸司使行政係統。其結果是,皇帝通過宦官加強瞭對中央軍隊、地方軍隊,以及政府官員的控製,宰相等外臣權輕,而宦官內臣權重。尤其是,由閹人充任神策中尉是宦官勢力惡性膨脹的關鍵。
其實,閹人之所以快速得勢,還得益與大臣們的結鵬黨爭,這就不得不提到曆史上著名的牛李黨爭。
所謂
鷸蚌相爭,閹人得利。
四,寄國運於土地與農民起義
朝廷腐敗,藩鎮割據,貴族、官宦和地方豪強無限兼並土地,這些惡性循環統統分擔在底層人民的肩膀上,東南之地作為全國賦稅重擔所在,壓得人民無法生活。
(藩鎮割據圖)
活都活不下去瞭,起義就爆發瞭,
濮洲人王仙芝率先舉起義旗,反抗腐朽的大唐。之後,落榜書生黃巢,也響應起義,敲響瞭唐王朝的喪鍾。
農民起義軍,打破瞭朝廷和藩鎮之間微妙的平衡關係,讓各地藩鎮開始淩駕於皇權之上。
怎樣打破?
這不得不說,起義軍們的流動破壞性,先是王仙芝聚盜起於濮陽,陷曹、濮、郭諸州,曆陳、許、襄、郢,陷江陵、洪州,王鐸斬之於毫州,先後達五年之久。
跟著是黃巢,王仙芝死後,黃巢統帥其部眾,攻淮南、掠襄邑、陷桂管,破廣州,會大疫北還。
再由嶺南攻略江西、宣歙,由采石渡江,陷汝州,破東都,攻潼關,陷京師。先後凡七年。黃巢軍隊利用唐代江淮地區藩鎮軍事力量普遍較弱的缺陷,采取流動作戰的方針,先後攻陷瞭諸多州縣,使唐朝元氣大傷。
再後麵是秦宗權,其軍隊先後寇荊南,攻襄州,破東都,寇淮、肥,掠江南,亂嶽、鄂,自關中薄青、齊,南攻荊、郢,北互衛、滑,造成韆裏無人煙的慘劇。
秦宗權的隱患在於其軍隊不僅搶掠湖廣、江淮、齊��,大肆破壞,而且殺百姓的屍體為軍食,極其殘忍,更為重要的是江南地區的財富輸往長安的通道被其阻塞,給當時的唐中央政府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雖然後來秦宗權為硃溫擊敗,但是硃溫同樣占據汴州,吞並四鄰藩鎮,截取地方財稅,導緻江南的財富無法支援長安的唐中央政府,使朝廷勢力日趨衰弱,沒有足夠的錢糧供養神策軍,就連長安周邊的各個藩鎮都無法震懾,朝廷的威信一落韆丈,滅亡隻剩下時間問題。
天�v元年(904年),齣身農民起義軍的最大藩鎮硃溫弑唐昭宗李曄;天�v四年(907年),硃溫逼迫唐哀帝李�牽�通過
禪讓
的方式交齣帝位,由此篡奪瞭大唐江山,建國號梁,改年號為
開平
,史稱“後梁”。
(在此插一句:德國專傢豪格小組,抽取廣東省湛江市西南部湖光岩瑪珥湖中,一塊14萬年前的石頭,利用現代儀器檢測岩芯磁屬性和鈦物質,揭示古代氣候問題。他們認為,公元751年,唐朝軍隊與阿拉伯人軍激戰於中亞重鎮
恒
羅斯
,唐軍大敗。此後唐朝開始衰落,這恰好處於季風異常的少雨乾旱期,長期乾旱和夏季少雨導緻榖物連年欠收,激起農民起義,並最終導緻唐朝在907年滅亡。
(恒羅斯之戰)
隨後,被曆史氣象學專傢張德二駁斥,她引用大量史料,發錶在《自然》上的文章說:“唐滅亡前最後30年,處於多雨時段而非乾旱時段。”
筆者覺得,二者都沒錯,但是德國專傢研究的是唐朝時沿海地區湛江氣候,這就是一個局部問題,而不是整個大唐氣候,因此他們說的唐朝死於乾旱不足為信。)
後語:
封建社會限製於生産力,隻得把國運寄托於土地;在科技落後的古代,耕地是固定的,農作物産齣是低量的;隨著和平時期人口快速發展,隨著貴族、官宦、地主豪強不斷地巧取豪奪大肆兼並土地,農民手中有限的耕地,再也無法養活自己,繳納賦稅時,一場天災,點燃瞭整個火藥桶(王仙芝之所以起義成功,是因為當時關東齣現大旱)。
藩鎮隻是加劇瞭唐王朝的滅亡,歸根結底,是依靠土地産齣的社會財富分配齣現瞭問題。
而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無數次打不破300年改朝換代的怪圈,就是因為他們把國運綁定在土地上。
我們偉大的祖國,大力發展工商業,把國運轉移到瞭工商業上。
2006年,我國廢除瞭納糧製度,伴隨封建社會2000多年的陳舊製度終於消失殆盡,光耀史冊!
同時,工商實體業,不但承載瞭國運,還能助我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諸君,為瞭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請隨筆者一起進廠打螺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