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020-08-30T18:28:48+08:00
當地時間28日下午5點,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東京官邸召開記者會,正式宣佈辭職。不過,他就下屆眾院選舉稱“將作為一名議員參加”,錶明不考慮從政界引退。
至於辭職原因,現年65歲的安倍錶示,8月初他的宿疾潰瘍性大腸炎確診發作,“需要持續用藥,情況不容樂觀”,因疾病纏身沒有自信能承擔國民的重託。
安倍透露自己從13歲開始患有潰瘍性大腸炎,今年6月在定期身體檢查時,發現瞭再次發作的跡象,且在7月中旬惡化。安倍於2006年9月首次齣任首相時就因為潰瘍性大腸炎發作,僅任職一年就辭職。
潰瘍性大腸炎是大腸黏膜發炎,反覆劇烈腹痛和腹瀉的頑疾。日本國內的患者數在16.6萬人以上,相當於每1000人中就有1名患者。
九州大學醫學教授森正樹錶示,潰爛性大腸炎主要是使用消炎藥等來控製癥狀,最近也齣現對重癥患者有效果的治療藥物,對日常生活沒有影響的人也很多。不過這是一種用藥控製,同時必須相處一輩子的疾病。
![]()
(圖片來源:影片截圖)
28日是安倍連續在任的第 2803 天。四天前他剛剛打破其外叔公佐藤榮作創下的2799天紀錄,正式成為戰後連續任職時間最長的日本政府首腦,到今年11月,安倍在任時長將超過明治及大正時期的首相桂太郎(2886天),創下 日本憲政史上最長紀錄 。
當天下午1時許,日本共同社、NHK新聞等媒體就陸續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安倍有辭職意願。消息一齣,日經225指數短綫跳水,一度跌2.5%。
本月17日和24日,安倍連續兩週赴慶應大學醫院就診,有關其身體欠佳、可能觸發去留問題的消息隨即在日本政壇引起廣泛討論。
有看法認為,自疫情爆發後安倍一直處於高壓工作狀態是影響其健康的原因之一。《朝日新聞》報道稱,首相活動記錄顯示,1月26日至6月20日期間,安倍曾 連續147天執行公務 。
安倍辭職後,議會將在最短時間內選齣繼任者。在此之前,安倍和他的內閣將繼續執政,但可能不會採行新的政策。
安倍晉三齣生於政治世傢,其外祖父和外叔公都曾擔任日本首相,被稱為“一傢三宰相”。他的父親曾擔任前首相中曾根康弘的外務大臣,是當時日本政界三大領袖之一。
安倍在2012年二度當選自民黨總裁,同年12月齣任首相,隨後兩度連任。作為日本第一位戰後齣生、就任時最年輕的首相,安倍晉三走齣瞭一條強勢且具有突破性的政治道路。
日本國內最新的民調顯示,對長期以來安倍政權的評價,認為“積極麵較多”的受訪者(49.6%)略多於“消極麵較多”的(43.9%)。
安倍經濟學
![]()
(圖/法新社)
安倍一直高喊“ 經濟最優先 ”的口號,個人色彩濃厚的“安倍經濟學”也應運而生——自2012年再度當選首相以來,他頒佈瞭一係列經濟政策,包括負利率等超寬鬆的貨幣政策;同時加大瞭政府的財政支齣,為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司減稅提供瞭充足的資金;此外,安倍還試圖推行公司架構改革,鼓勵女性和外國移民進入日本勞動力市場。
2018年時,日本還和歐盟簽署瞭內容廣泛的經濟夥伴關係協定(EPA),歐盟將免除日本商品的99%關稅,日本也將免除歐盟94%的商品關稅。與此同時,日本在美國退齣後主導跨太平夥伴關係協定(TPP)談判,在2018年順利簽署新版協定,削減對澳大利亞、加拿大、智利、新西蘭的農産品進口關稅。
日本經濟的各項指標呈現齣欣欣嚮榮之象:日本股市迎來20年來新高;日本經濟一度連續第六個季度擴張、創2006年以來最長經濟增長週期;而日元按照計劃大幅貶值,日本齣口強勁,大型企業收益也迎來顯著增長。日元的貶值實現瞭強勁的齣口,日本企業的利潤也得以不斷增加。
然而企業利潤增長帶動工資上漲、消費者支齣上漲和通脹水平提高的良性循環似乎仍沒有顯現。與此同時,旨在提高日本公司競爭力和更好地利用女性就業潛力的結構性改革的進展也還有限。
耗費大量資金、著眼於短期經濟刺激的安倍政府也很難快速實現穩健的財政水平。即便先後齣台瞭“振興地方經濟”、“全民參與”、“工作方式改革”的口號,但安倍政府對於人口減少和老齡化問題缺乏必要的危機感,對於這些嚴峻挑戰沒有采取完善的對策。
2014年4月,安倍政府將消費稅由原來的5%提升至8%,又在2019年10月二次上調至10%。隨之而來的個人消費銳減導緻日本去年四季度GDP大幅下滑,萎縮幅度達7.3%。
今年一季度和二季度,受新冠疫情影響,日本GDP再次分彆萎縮2.2%和27.8%,其中二季度萎縮幅度創1980年以來最差錶現。日本經濟研究中心發佈報告稱,預計日本經濟要到2024年4月開始的財年,纔能恢復至疫情前的水平。
修憲大計
修憲是安倍的夙願,他還提齣“2020年實施新憲法”目標 。
《日本國憲法》於1946年11月3日日本戰敗投降後公佈,其中將“專守防衛”作為基本國策。憲法第九條規定,日本放棄戰爭、不設軍隊,放棄集體自衛權,這部憲法因此被稱為“和平憲法”。
但安倍認為,在這一代,應在憲法上明確定位自衛隊的存在,使日本成為“正常國傢”。
2012年自民黨在眾議院選舉上大獲全勝後,新議員支持修憲的比例接近90%。這意味著日本已具備修訂憲法的條件。
兩年後,眾議院通過設立國傢安全保障會議的相關法案。2015年安倍不顧各方反對,推動新安保法實施,解禁集體自衛權,鬆綁自衛隊的海外軍事行動,為修憲作鋪墊。
自民黨在2017年底確定瞭修憲四大目標:把自衛隊明確寫入憲法、新增緊急事態條款、取消參議院選區閤併,以及推動教育無償化。
安倍多次錶示想要在總裁任期內完成修憲。但在去年7月的參議院選舉上,修憲勢力失去參議院多數席位,安倍政府隻能通過籠絡部分在野黨保守勢力重組修憲陣營。
至今眾參兩院憲法審查會的討論仍停滯不前。
外交成就
日本經濟新聞網指齣,安倍晉三利用長期執政的優勢,與全球主要國傢的首腦建立瞭關係,而與美國總統川普建立的信賴關係是安倍拉攏各國的外交基礎。
“在世界各國領導人當中,與特朗普私人關係最好的是安倍首相”,前美國國傢安全事務助理博爾頓在6月齣版的迴憶錄中如此描述雙方關係。
在川普就任總統後的約3年半時間裏,兩位首腦的會談次數達到14次,公開的電話磋商達到36次,平均每月進行一次以上的對話,期間促成瞭美日兩國外長和防長2+2安全會議。而安倍與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在約4年時間裏隻進行瞭9次會談或站立交談和10次電話磋商。
毫無疑問,安倍極為重視打開外交局麵。
日本外務省公佈的文件顯示,從2013年1月至2020年1月,安倍齣訪瞭80個國傢和地區,齣訪國傢的數量超過日本曆任首相。
2006年,組閣不久的安倍成為此前5年首位踏上中國國土的日本首相,雙方發錶聯閤公報。此後安倍多次會見多位中國領導人。但由於中美關係陷入僵局,日本也陷入兩難選擇。
近年來,日韓之間也因二戰強徵勞工賠償、慰安婦等問題關係惡化,並在去年爆發貿易衝突。而自烏剋蘭危機爆發後,日本多次追隨美國採取製裁措施,日俄關係陷入尷尬,有關北方四島歸屬問題也進展甚微。
疫情重壓
2020年2月5日,停靠在橫濱港的“鑽石公主”號郵輪開啓瞭日本疫情,也打亂瞭安倍的步調。
3月中旬起,日本第一波疫情大麵積爆發,較高的檢測標準和過低的檢測比例一直為人所詬病,政府發放的布製“安倍口罩”也因尺寸太小遭民眾嘲諷。因為擔憂經濟受重挫拒絕封鎖東京的做法更讓安倍一時成為眾矢之的。
4月7日,安倍宣佈東京等7個地區進入緊急狀態,成為 日本史上第一位發佈緊急狀態令的首相 。16日他又將緊急狀態令擴散至全國,直到5月中旬相繼解除。
但危機並未解除。6月初日本疫情開始齣現擴散趨勢,其中東京成為“重災區”。上月15日東京都政府將疫情警惕指標上調至4個級彆中最高的“疫情正在擴大”,至今尚未改變。
對於日本來說,疫情造成的最大損失或許是2020年東京奧運會的延期。按照目前全球多地疫情反彈的態勢,奧運會能否在2021年舉行還是個未知數。
截至27日晚上8點30分,日本新增確診病例868人,國內纍計確診65856人,其中東京都新增確診250人,感染者纍計超過2萬人。
共同社指齣,雖被稱為“安倍獨大”,但安倍在新冠病毒對策上迷失方嚮,使其內閣支持率呈現下降趨勢。共同社22日、23日兩天進行的全國電話輿論調查顯示,對於政府的疫情應對政策,58.4%的受訪者錶示“不予肯定”,“予以肯定”的僅34%。
根據上述調查結果,安倍內閣支持率跌至36%,較7月下跌2.8個百分點,是第二屆安倍內閣成立以來的次低。不支持率則為49.1%。
有知情人士稱,安倍在疫情發生後一直處於工作狀態,導緻身體很疲勞。此前有消息稱,安倍曾在7月6日吐血,但遭到首相府邸否認。
誰來接班?
安倍此番辭職後,誰將成為他的接班人成為外界最關心的問題。
接下來自民黨將啓動內部選舉,然後由國會選舉齣新首相。新任總裁基本可以確定擔任首相至明年鞦季安倍原定任期結束。
現年79歲的財務大臣兼副首相麻生太郎是有力的競爭者之一。如果安倍下台,在無法就繼任問題達成明確共識的情況下,麻生很可能被推選為臨時領導人。2008年麻生曾獲選自民黨總裁併齣任首相,但僅一年後自民黨在議會選舉中慘敗,麻生隨即宣佈辭職以示負責。
2012年安倍二次組閣後,麻生齣任副首相、財務大臣、金融擔當大臣三職,成為安倍政府的重要成員。他也是日本二戰後任期最久的財務大臣。
其他潛在繼任者還包括現任官房長官菅義偉、曾兩度度參與自民黨總裁角逐的自民黨前乾事長石破茂和政調會長岸田文雄等。
據海外網報導,63歲的岸田文雄曾被安倍“內定”為接班人。今年1月參加電視台節目時,安倍就錶示岸田已明確要參加下一屆總裁選舉。岸田在2012年至2017年擔任安倍政府的外務大臣,但他在民調中的支持率並不高。
共同社報導稱,岸田文雄已經公開錶示準備好成為安倍的接班人。
而現年71歲的菅義偉在安倍2006年首次上台時就作為他的左右手,是日本目前在任時間最長的內閣官房長官。
![]()
(圖/ 美聯社)
2019年4月,他宣佈日本新年號為“令和”後,有關他可能接替安倍的說法開始傳開。但去年10月,與他關係密切的兩名內閣大臣在醜聞中下台,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瞭他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