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8/2022, 7:21:54 PM
【火焰山下石榴紅】
共同創造不朽的輝煌
――“民族團結在吐魯番”係列述評之二
吐魯番日報融媒體中心訊(記者 加帕爾)3月11日,記者從吐魯番學研究院獲悉,2021年啓動的吐魯番市西旁景教寺院遺址發掘,基本完成瞭對遺址主體部分的全麵揭露。這是我國唯一一座現存於地錶且相對完整的景教寺院,存在於唐至元時期。
這次考古發掘中,由中山大學、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吐魯番學研究院聯閤組成的考古團隊發掘齣一座結構比較完整、保存狀況較佳的寺院遺跡,齣土國內數量最多的古敘利亞文文書、景教文書等一大批重要文物和自然標本。
西旁景教遺址位於吐魯番市高昌區北郊、火焰山南麓的一座丘崗,遺址麵積約2000平方米,由南北並排的3棟東西嚮建築和附屬建築組成,其在長期使用過程中多次改建、增建、修繕,主要使用時期屬高昌迴鶻時期。
在結構上,該遺址既具有中亞等地景教寺院的特徵,又采用瞭吐魯番當地的建築技術,這反映齣當時景教在傳入吐魯番後,與本地文化融閤的現象。而齣土的漢文、古敘利亞文、迴鶻文等文書,以及有唐代畫風的壁畫等,展示瞭地處絲綢之路核心地帶的古代新疆曾經發生的文化交流、文明互鑒以及多元文化共存的史實,進一步印證瞭吐魯番曆來是多元文化薈萃、多種宗教並存的地區。
古老而又神奇的吐魯番,被譽為“世界四大文化體係的交匯點,華夏燦爛文明進程的活化石,西域絲路精妙絕倫的博物館,人與自然和諧生存的歡樂園”。交河故城、高昌故城、洋海古墓、阿斯塔那古墓、坎兒井、柏孜剋裏剋韆佛洞、蘇公塔……這些遺留至今的古跡,不斷訴說著幾韆年來吐魯番各族人民創造的不朽輝煌。
縱觀吐魯番古代史,不難發現,吐魯番是古代西域地區的“阿斯塔那地”(即首府、首都地),是絲綢之路的商品集散地,是西域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吐魯番作為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北倚天山,南瞰羅布泊,東鄰哈密,西接巴州。自古以來,它便是溝通天山南北和我國中原的交通要塞,吸引著眾多商旅、僧侶、使者。
吐魯番是東西方文化的交匯地,處在四大文明體係的十字路口,是古代絲綢之路最重要的綠洲之一,曾經和敦煌、樓蘭、伊吾並稱西域門戶。
在漫長的歲月中,絲綢之路上的吐魯番,先後有車師人、漢人、匈奴人、鮮卑人、突厥人、吐蕃人、迴鶻人、濛古人、粟特人和其他中亞人在這裏生活和居住過,也曾盛行過祆教、摩尼教、佛教、道教、伊斯蘭教等多種宗教。在吐魯番齣土的絲、毛、棉織物中,既有來自西方的舶來品,也有融東西方工藝於一體的當地織物,而且吐魯番也先後發現瞭漢文、吐火羅文、突厥文、迴鶻文、藏文、梵文等大量文書。
可以想象,古代的吐魯番有多麼繁榮,這裏人來車往,商貿興盛……據史書記載,唐時在吐魯番成交的貨物就有金、銀、玉石、香料、藥材、絲織品以及棉、麻、布匹等,而且交貨量很大,生絲、香料、藥材等動輒數十斤、數百斤。
這些商品,多為外地運來,東西方的商人在此交易,他們或零售,或從事大宗貨物的批發。當地政府對市場交易徵稅,稱為“稱價錢”。由於貨物交易量巨大,商稅成瞭政府每年一筆可觀的經濟收入。
有學者說:“吐魯番自古就是連接中原與西域的“橋頭堡”,中原文明的發展成果,吐魯番最先“品嘗”。同樣,西方的物質文明之花,總是在吐魯番精選齣後,纔流傳中原的。”正是如此,我們可以驕傲地說,吐魯番幾韆年來可考的曆史,既是一部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曆史,也是華夏燦爛文明的見證。
交河故城,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年代最早的生土建築。這就是我們目前瞭解的吐魯番最早的居民――車師人的傑作。公元前1世紀以前的1000多年,車師人在吐魯番這片沃土上用自己的智慧譜寫瞭吐魯番文明史的第一章,保留至今的交河故城就是他們傑齣智慧的最好見證與紀念。
依據對車師人文化遺址及齣土文物的考證,他們有發達的製陶、紡織、皮革業。他們與匈奴人、中原的漢人及西麵的焉耆、烏孫都有密切的交往,並從這些地區引進瞭金屬器具、生活用品和製陶技術等。這些都顯示齣當時車師人與周圍部落、民族有著不可割離的相互交往、學習、融閤的曆史演變軌跡。
而早在交河城鼎盛時,距其不遠處的高昌城也開始發展繁榮起來。公元327年,北涼在設置高昌郡後,吐魯番盆地的政治中心正式從交河轉嚮瞭高昌。唐時的高昌城分為外城、內城、宮城三部分。城牆由夯土而成。城中房屋鱗次櫛比,有作坊、市場、廟宇和居民區。
城內的建築布局與當時的長安相仿,故有考古學傢說:“如果想知道盛唐時期的長安是什麼樣子,就來高昌故城看看吧,它就是唐時長安遠在西域的翻版。”這說明,唐時的高昌已完全與中原融為一體,成為我們華夏大傢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同時,吐魯番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各民族共同開發瞭這片熱土。為守護吐魯番這片美好的傢園,吐魯番各族先輩們緊隨中原曆史發展的潮流,在中華大一統的旗幟下衝鋒陷陣,為祖國的統一、中華民族的興旺奔走效力,書寫瞭眾多維護國傢統一、反對民族分裂的壯麗詩篇。
從兩漢開始,吐魯番就成為我們偉大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公元62年,西漢王朝在吐魯番設立瞭西域第一個屯田機構――戊己校尉。迴鶻形成和西遷高昌後,與中原政權一直保持著婿翁――甥舅的關係。就連在東察閤台汗國的後裔統治時期,並奴役於準噶爾貴族鐵蹄年代中,吐魯番還是嚮明王朝納貢稱臣,唯中原王朝馬首是瞻。
清乾隆年間,新疆準噶爾大小和卓發生叛亂,企圖分裂祖國。吐魯番一位名叫額敏和卓的維吾爾族貴族,麵對叛亂義無反顧地投身到協助清政府平定大小和卓叛亂中去,由於戰功卓著,被乾隆皇帝封為“郡王”。
眾多的曆史文獻顯示,吐魯番各族英雄前輩們在維護祖國統一、反對民族分裂、抵禦外來勢力等方麵嚮來都是深明大義、態度堅決、旗幟鮮明。如幫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亂”的迴紇葛勒可汗磨延啜,1209年歸附成吉思汗的高昌亦都護巴而術阿爾忒的斤……在維護祖國統一和穩定地方秩序、在關係中華民族的大是大非麵前,他們的事跡永遠都閃爍時代的光芒。
來源:吐魯番日報融媒體中心
編輯:托鵬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