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2/2022, 4:42:22 PM
這屆男碩士,快被擠走瞭
微信平台編輯:周悅
2021年的夏天,在考研人的眼裏,是從使齣渾身解數搶自習室、晨光初上時掙紮起身背單詞、在汗味熱氣鋪天的光陰中被一摞摞參考書裹挾著飛奔開始的。
根據教育部統計,碩士研究生招生規模2010年約47.4萬,到2020年,招收研究生110萬人,而去年考研的報考人數就已達到377萬。這場被很多人視為“改變命運的第二次大考”入局人數不斷增加,難度固然逐年升級,但卻有更多的人選擇“二戰”、“三戰”撲身嚮前。
不過近年來,考研復試時大多是女生、招來的研究生大多是女生似乎已成為常見現象,男研究生反而成瞭“珍稀動物”。 “比如我們一個學院裏招28個研究生,女生占21、22個。這已經不是一兩年這樣,而是連續七八年齣現這種情況。現在老師招男研究生需要‘搶’。” 華南城市研究會會長、暨南大學教授鬍剛在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曾說。
顯然,女生讀研比例正持續上升, “考研女孩”已然在夏日的考研自習室裏,蔚然成風。
女生,正成為考研主力軍
其實,女生讀研比例持續上升,十年前便已苗頭初顯。
圖源:《2021年全國研究生招生調查報告》
根據《2021年全國研究生招生調查報告》,早在2009年,女性碩士招生數量就開始超過男性。到瞭2019年,女性碩士招生人數為44.7萬人,占比55.1%。即使考研越來越難的今天,女生仍然是碩士招生的主力軍。
不僅報考人數多,研究生在校女生的人數及其所占比重也在增加。 根據國傢統計局發布的《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11―2020年)》,2019年,高等教育在校生中女研究生人數為144.8萬人,占全部研究生的比重達到50.6%,與2010年相比提高2.7個百分點。
圖源:《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11―2020年)》
此外,從各高校的畢業生本碩博男女比例變化,也可明顯看齣, 無論是女生較多的綜閤性學校還是諢名“男子職業技術學院”的理工類學校,碩士男女比要低於本科男女比 。
根據各高校2020年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 綜閤性高校之中 ,浙江大學與南京大學的男女比例都在碩士生這一欄裏驟然縮小。浙江大學本科生男女比例為1.41:1,碩士生男女之比為1.22:1;而南京大學本科生男女比例為1.14:1,碩士生男女之比為0.79:1,南京大學的碩士生中女生數量直接將男生反超。
而在曆來男生數量較多的 理工類高校 中,碩士生的男女比例更是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本科生男女之比高達5.62:1,碩士生男女之比為2.15:1;哈爾濱工業大學2019年畢業生中,本科生男女之比為3.14:1,碩士生男女之比為1.82:1。
尤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20年畢業的本科生女生數量僅為269人,而碩士生女生數量高達1084人。
理工類碩士生,很難說仍是男生獨步天下。
女生紮堆考研,究竟為何?
那麼,為何近年來考研女生占比居高不下,且有持續上升的趨勢?除瞭女性自身認真細緻、自控力較強等內在因素之外,“高學曆”往往成為女性突破就業難題、實現自我價值的最佳路徑。
女性科研力量,悄然生長
從國內第一位諾貝爾科學奬獲得者屠呦呦,到獲得“羅美爾-辛普森終身成就奬”的張彌曼,再到入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的顔寜、鮑哲南、蔡立慧等華人科學傢……肩負多重社會角色的女性,正以自身的努力勇攀科學之巔。 越來越多的女性活躍在科研舞台之上,國傢政策亦為擴大女性科學傢規模、培養女性科研後備力量創造條件。
2021年7月19日,科技部、全國婦聯、教育部等十三部門印發《關於支持女性科技人纔在科技創新中發揮更大作用的若乾措施》的通知,支持女性科技人纔不斷嚮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努力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頂尖女性科技人纔。
一方麵,女性科技人纔發展獲得大力支持。“國傢人纔計劃適當放寬女性申報人年齡限製,用人單位在同等條件下要優先推薦女性科技人纔。 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中,鼓勵提名更多優秀女科學傢作為候選人,在同等條件下支持女性優先入選。” 同時, 為女性科技人纔創造友好工作環境 ,通過實行彈性工作製、建設母嬰室、提供兒童托管服務等方式,為孕哺期女性科技人纔開展科研工作創造條件。
另一方麵,女性後備科技人纔培養意識正在加強。《措施》特彆提齣要 “培養女學生的科學興趣” 、 “鼓勵女性從事科學技術工作,引導更多女學生選擇科研作為終身職業。”
聯閤國教科文組織的數據顯示,盡管女性占大學生總數的45-55%,但 她們僅占全球科研人員的三分之一,中國女性科研人員占比與這個比重如齣一轍 。
根據其2019年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前後,中國(含澳門地區)女性科研工作者的人數在本國科研工作者總人數中占比達39%。尤其 我國高層次女性科技人纔仍較為缺乏 ,根據科技部數據,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女性占比分彆為6%和5.3%。
能否深耕科研領域取決於對科研的激情與努力,不斷提升學曆、精進專業,正是不斷踏入科研領域的直接通道。期待未來有更多的女性站上科研舞台,貢獻更多巾幗力量。
緩解就業壓力,衝破睏局
不過,讓大量女性選擇考研的關鍵因素,還是就業市場上時刻存在的就業壓力。
“就業壓力”這一點對於男女皆普遍適用。但由於整個社會對女性刻闆印象的普遍存在, 女性從專業選擇上,就已經很難為其今後就業營造優勢。
根據論文《專業選擇與畢業去嚮的性彆差異分析》中的調查顯示, 與男性相比,女性更傾嚮於選擇經濟學、管理學、文學、藝術學等專業。 這些專業一方麵適用於女性傳統文化中的定位和未來職業找尋,另一方麵 更符閤女性的個人職業興趣,受就業前景、預期收入、社會地位等外部因素影響較少。
圖源:論文《專業選擇與畢業去嚮的性彆差異分析》
簡單來說,人文社科類專業深得女性青睞。但這類專業更注重長期主義的積纍,在就業時專業壁壘較低、技能性不足的短闆天然存在,而本科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的稀缺性、競爭力不夠,也很難有足夠的職業選擇權。
另外,選擇理工農醫類專業的女性從數量上便相對較少,從就業角度也很難占據優勢。領域內就業單位更傾嚮於選擇男性,也使得選擇此類專業的女性在直接對口方嚮就業方麵睏難重重。
所以, 女性在麵臨就業大關之時,一方麵可讀研深耕本專業 ,通過提升學曆來提高自己的競爭力; 另一方麵,通過讀研轉換專業、增加知識厚度,拓展新的就業方嚮 ,也不失為女性尋找“齣路”的不錯選擇。
根據前瞻産業研究院整理的《2021年中國高考熱門專業類排名及院校評比》,女性選擇較多的管理學、經濟學、文學、藝術學等專業恰恰是讀研轉專業比例最高的幾個專業。
圖源:前瞻産業研究院
對於大部分女性來說,通過考研提高自身競爭力、擁有更多選擇的權利,其實就是通往“好工作”的重要通道。
女碩士們,後來都去哪瞭?
“留在大城市” 是女性取得碩士學位之後更容易拿下的“副本”之一。
第一財經曾經對城市戶籍人口數據進行梳理統計,發現雖然全社會男性比女性多瞭3000多萬人,但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南京、蘇州、杭州、成都、廈門、瀋陽這 10個城市,全部存在戶籍人口女多於男的現象 。
實際上,高學曆女性更容易在大城市找到閤適的工作,並獲得長遠的發展。
大城市對高學曆女性的包容度更高,也更友好。一方麵,大城市以開放的姿態迎接以實力和努力奮鬥的每一個人,高學曆女性有更多機會展現事業上的野心,而不必僅囿於傢庭角色而放棄自我價值的實現;另一方麵,大城市經濟繁榮,適閤高學曆女性的崗位相對較多,規模大、競爭激烈、靈活度高的經濟市場為其提供瞭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成長平台。
此外,高學曆女性更容易獲得留在大城市的機會。 比如教師、公務員等可部分解決戶口的體製內工作,均呈現齣女性占比增加,同時亟需高學曆人纔的趨勢。
如教師行業,有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中小學專任教師中,女教師比例在高中、初中和小學階段分彆為47.66%、49.48%、57.95%;到瞭2020年,這3個數字變成瞭54.73%、53.2%、69.98%。尤其在發達城市,這一比例更加失調。
據成都市教育局統計數據:2019年在該市專任教師中,普通小學男教師占比不足三成;初中男教師占比不足四成。
而一綫城市公務員女性比例也逐年升高。在上海楊浦區2000年以後招錄的公務員中,女性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趨勢,2000年占到50%,在2010年就占到67%。
這些穩定性較高的工作,其學曆門檻也日漸水漲船高。 如上海市鬆江教育局於2020年3月招聘教師,對於非當地戶口的應屆畢業生,“985”本科及以上、師範院校或“211”院校碩士及以上已經成為高中教師的硬性條件。
圖源:上海鬆江教育官方微信公眾平台
在這些“人纔高消費”的環境裏,學曆背景已經成為重點考察項目,學校等級分層直接與福利待遇掛鈎。沒有名校碩士生背景,似乎很難成為“萬花叢中一點紅”。 而高學曆女性,正是相對容易勝齣的一群人。
張桂梅曾言:“一個受教育的女性,能改變三代人的。”
當女性焦慮的不再是年齡、容貌、身材,而是用實力活齣自我,用努力豐富履曆, 相信 女性力量會以更加堅韌、強大的姿態,在世界的舞台上擲地有聲。
數字經濟智庫
政治學與國際關係論壇
為瞭更好的服務數字中國建設,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加強數字經濟建設過程中的理論交流、實踐交流。來自中國數字經濟以及“一帶一路”建設領域的專傢學者們成立瞭數字經濟智庫,為數字中國的建設添磚加瓦。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擔任名譽院長,知名青年學者黃日涵、儲殷等領銜。政治學與國際關係論壇是數字經濟智庫旗下的專門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