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9/2022, 12:18:07 PM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雷科技leitech
隨著采用M1芯片的Mac電腦在自媒體口中“大殺四方”,原本小眾的Mac生態也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接受,尤其是在某些大學生眼裏,一台采用M1芯片的Mac仿佛已經成為瞭他們學習視頻剪輯、成為生活博主最終進入百大Up主名單的第一步。
不過考慮到即使是最基礎款的Mac mini售價就來到瞭5299元,集輕薄設計和強大性能於一身的MacBook Air起售價更是來到瞭7999元,這個預算在Windows陣營中已經可以買到一台不錯的輕薄本或是一台可以暢玩3A大作的遊戲電腦瞭。 即使退而求其次,在二手平台上選購相對過時的舊款Mac,蘋果電腦的高保值率也拉低瞭電腦的性價比。 對於這些準備進入Mac大傢庭的潛在用戶來說,價格始終是攔在他們和百大Up主之間最大的障礙。
那麼除瞭做夢之外,還有什麼辦法能買到性能說得過去,價格又實惠的Mac電腦呢? 在市場需求的推動下,一個古老而又陌生的Mac品類被商傢再次推到瞭大眾視野中――斷頭Mac。
“斷頭”MacBook能買嗎?
盡管“斷頭Mac”聽起來頗具法國風情,但實際上斷頭Mac失去的可不隻是“頭部”。一般來說,斷頭Mac或斷頭MacBook指的是那些因種種原因拆掉瞭整個電腦上蓋總成的筆記本。
由於Mac通常不會在電腦上蓋中安置會影響電腦核心功能的軟件,即使拆掉電腦上蓋,你失去的也隻是內置的Retina高分辨率屏幕、麥剋風矩陣、攝像頭和自動亮度模組而已。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些“斷頭Mac”其實和Mac mini也有幾分相像,隻不過Mac mini有更多IO接口,散熱條件也相對更好一點。
而從實際體驗來看,這些斷頭Mac的實際使用體驗,也不一定會比Mac mini要差。首先,斷頭Mac雖然說失去瞭MacBook係列引以為高的高清屏幕,但卻保留瞭完整的MacBook揚聲器係統。相比於大部分顯示器自帶的揚聲器,MacBook內置的揚聲器錶現其實並不算差。如果你買到的是15英寸版本的斷頭Mac,它的音響效果更是可以超過不少百元級彆的獨立揚聲器。
其次,在便攜性方麵,斷頭Mac的錶現也勝過Mac mini。盡管兩者都沒有屏幕,但自帶鍵盤和觸控闆的斷頭Mac在某些用戶場景下反倒是更方便的選擇。 比如當你需要一個控製會議室投影的電腦時,“一體化”的斷頭Mac就是一個不錯的替代品。如果你的斷頭Mac隻是當做一個便攜的主機,平時都是在宿捨接著顯示器用的話,那斷頭Mac在使用上也沒有任何差異。
再說瞭,如果你買的是搭載瞭TouchBar的斷頭Mac,你更是可以用上內置TouchBar和TouchID的“一體鍵盤”,對比蘋果699元的官方鍵盤和899元的壓力觸控版,3韆元左右的斷頭Mac其實更有性價比。 不過話又說迴來,盡管斷頭Mac看起來性價比非常突齣,但它的缺點其實也同樣突齣。
作為Mac次級市場中“手工藝品”一樣的存在,斷頭Mac肯定是無法享受任何形式的官方售後的。無論是處理起來相對簡單的電池鼓包還是要“望聞問切”的電腦無法開機,蘋果的官方售後體係都會將這台電腦拒之門外,齣瞭問題隻能找賣傢或另請高明。
另外,在電腦性能方麵,Mac mini的錶現也比斷頭Mac要齣色一些。現在市麵上能找到的斷頭Mac通常都是2016年前後的機型。而同一時期的Mac mini通常都可以自己更換速度更快的固態硬盤與更大的內存。 即使是最後一款使用英特爾處理器的Mac mini,也采用瞭可拆卸內存,可以在購買後方便地升級配置,但對斷頭Mac來說,除瞭少數早期型號還可以通過轉接器更換硬盤外,其餘的根本沒有升級配置的可能。
另外,定位為桌麵電腦的Mac mini在功耗方麵的限製也比定位為筆記本電腦的MacBook來的寬鬆。為瞭照顧那些喜歡把MacBook放在大腿上使用的用戶,同時也為瞭符閤有關部門對電腦背麵溫度的規定,蘋果對筆記本電腦的有著極為保守的散熱設計。以最新的M1 Macbook Air為例:為瞭保證電腦背麵的溫度不會超過規定值,蘋果直接在芯片和D麵之間貼上瞭隔熱墊,寜願讓芯片過熱降低頻也不願意釋放熱量。
但配備瞭通風效率更高的風扇的Mac mini就不一樣瞭,作為桌麵電腦,Mac mini不需要考慮發熱和續航時間的限製,可以實現更好的性能釋放,實際性能自然也更高一些。
一個主打高性價比和均衡性能,另一個則是正經的桌麵電腦,相信看到這裏,大傢也明白正經的Mac mini和“不正經”的斷頭Mac之間的區彆瞭。在某些情況下,這些斷頭Mac也不失為一個性價比之選,不過不知道大傢有沒有想過這麼一個問題: 為什麼隻有MacBook能形成這樣成熟的“斷頭産業鏈”,彆的電腦卻沒有這個待遇呢?
修台電腦能多貴?
可能會有人認為這是因為蘋果的MacBook配置更高,更適閤用來處理影音內容,所以市場更大。但實施並非如此:MacBook之所以被認為適閤用作影音處理,這與Mac齣色的Retina屏幕有關。至於這些斷頭Mac,除瞭Final Cut Pro支持外,其他優勢並不明顯。 之所以會有斷頭Mac的相關産業鏈,原因其實非常簡單:MacBook的屏幕維修起來太貴瞭。
不同於絕大多數“壞哪修哪”的筆記本電腦,齣於對成本、設計和利潤的考慮,蘋果對於MacBook的售後策略非常簡單: 電腦轉軸以上的部分就是一個完整的單元,無論你是浸液、碎屏還是屏幕齣現瞭細微的劃痕,想走官方售後都隻能整個更換,而這背後的維修報價隻能說非常嚇人。 比如15英寸的MacBook Pro的顯示總成報價可以輕鬆超過5000元,加上299元的手工費價格,最終的總報價已經可以買一台不錯的Windows電腦瞭。
即使你去蘋果保修體係之外的第三方非授權維修,換一個拆機MacBook Pro屏幕的價格也要數韆元。 但如果對它進行”砍頭手術“,隻要花幾百元買一個屏幕就能繼續使用這台電腦,甚至可以直接在二手平台以一個還算公道的價格賣掉。在這個前提下,走官方保修還是“斷頭”後賣二手或者繼續使用,留給消費者的選擇並不多。
一體集成是未來,但並不一定是件好事
看到這裏,相信大傢也明白為什麼隻有MacBook擁有自己的“斷頭”市場:並不是因為Mac買的人多或者說性能強悍,這完全是因為其他碎屏的筆記本早就修好瞭,隻有維修費用可以買半台電腦的MacBook,因為過高的維修費用勸退瞭用戶,因此纔誕生瞭斷頭Mac的奇葩市場。
就像“修不如重新買”的AirPods一樣,為瞭轉嫁維修成本,品牌會想盡一切辦法將電腦“一體化”。 對品牌來說,不可維修的一體化設備不需要復雜的售後培訓班,有問題就打包一起換掉。但對消費者來說,僅僅因為品牌嫌售後培訓麻煩,就要為沒有損壞的部件付費,這樣的售後政策顯然是不可理喻的。
除瞭要用戶多花錢以外,高度集成的電子設備背後也存在浪費的問題。將電腦用大量粘閤劑站在一起無疑會提高電腦迴收再利用的成本,變相也提高瞭不必要的電子産品的齣貨量。 用更直白的話來說,這種為用戶維修下絆子的行為,直接導緻瞭更多電子垃圾的誕生。通過取消手機包裝內的充電器,蘋果省下瞭65億美元,不知道這些“斷頭Mac”的迴收再利用,又為Mac用戶剩下瞭多少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