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淑妃被做成人彘這件事,曆史上是有爭議的。不過有一點確認無疑,那就是蕭淑妃確實是敗給瞭武則天,而且下場很慘。而蕭淑妃之所以敗給武則天,主要是因為她當時和皇後內鬥得太厲害,給瞭武則天可乘之機。
這事要想解釋清楚的話,還得從頭說起瞭。
貞觀十七年,因為一場太子謀反案,原本被封為晉王的李治,一下子被李世民封為太子,成瞭大唐帝國的儲君。
要說李治這個太子位,得來的也是巧閤。原本之前的太子,是李治的嫡親大哥李承乾。李承乾是李世民和皇後長孫氏的嫡長子,在李世民登基之後,就被封為瞭太子。而李治,則是李世民和皇後長孫氏的第三個兒子。
李承乾的太子之位,原本穩如泰山。奈何長孫皇後去世以後,李世民對他管教得太過嚴苛,導緻父子二人生齣間隙,讓李承乾心中日益惶恐,擔心李世民會廢掉自己。於是不得不鋌而走險,打算發動政變,逼李世民退位,自己登基做皇帝。可沒想到還沒來得及造反,事情就敗露瞭。
事發之後,李承乾被李世民廢黜瞭太子之位,流放到瞭黔州,不久之後就死瞭。
李承乾被罷黜之後,李世民除瞭傷心之外,還有一個問題必須要考慮,那就是接下來立誰做太子。按照古代的嫡長子繼承製度,既然嫡長子李承乾被廢瞭,那接下來就該輪到嫡次子李泰做太子瞭。問題是,之前正是因為李泰和李承乾爭寵,纔會導緻李承乾不得不鋌而走險去造反。所以,李泰一旦上位,李承乾必死無疑。
所以,李世民思來想去之後,隻能讓嫡三子李治上位。於是在李承乾被廢的同時,李世民立李治為太子。
這個太子位,真的相當於是從天上掉下來的。
此時的李治,纔剛剛年滿十六歲。之前李治大概也從來都沒想過,自己有一天會做太子。但世事有時候就是這麼巧,一個原本絕不可能成為太子的人,就這樣登上瞭太子之位。
在李治成為太子之前,李治已經成瞭親,娶得是太原王氏的一名女子。王氏也是身世顯赫,祖父當年曾做過西魏的尚書左僕射,唐高祖李淵的親妹妹同安公主,是她的叔祖母。正是因為這樣的傢世,王氏纔有機會嫁給瞭當時已經被封為晉王的李治。但是王氏大概做夢都沒想到,她剛嫁給李治沒兩天,就由晉王妃升為太子妃瞭。
這運氣,真的是好的逆天瞭。
不過,成為太子妃之後,地位雖然上升瞭許多,但麻煩也隨之而來。既然李治做瞭太子,那東宮自然不能隻有一個女人,得多選幾個側室吧?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蕭氏進入瞭東宮,成瞭李治的側室,被封為良娣。
蕭氏能夠通過層層選拔,進入東宮做李治的側室,自然也不是白給的。彆的不說,光傢世就很誇張。蕭氏齣身蘭陵蕭氏一族,老祖宗是漢初三傑之一的蕭何。後來到瞭南北朝時期,他們傢更是先後開創瞭南齊和南梁兩代政權。後來隋朝雖然統一瞭天下,但這一族的勢力,依然極為可怕,絕對是當時最頂級的門閥豪族之一。
對於其他幾個同期進入東宮的女子,身為太子妃的王氏倒也不太在乎。唯有這個蕭氏,不管是傢世、相貌、學識……方方麵麵都不比她差,這就讓王氏感到瞭威脅。果不其然,蕭氏進宮之後,很快就得到瞭李治的寵愛,甚至隱隱壓過瞭王氏這個正妻一頭。
一場女人之間的戰爭,就這樣展開瞭。
王氏和蕭氏,其實各有所長。蕭氏勝在姿色妖媚,更討李治的喜歡。而王氏則是一個賢內助式的女子,可以幫助李治打理後宮。王氏又有正妻的身份,可以穩壓蕭氏一頭。但同時,王氏也有一個缺點,那就是不能生育。
王氏和蕭氏的情況,大緻就是這樣。
兩個女人鬥瞭幾年之後,誰也奈何不瞭誰。就這樣,到瞭公元649年。
這一年,李世民掛瞭,李治登基。
李治上台之後,立王氏為皇後,進封蕭氏為蕭淑妃。
雖然成瞭後宮之主,王皇後心裏卻越來越不安,老是覺得蕭淑妃有可能搶瞭自己的皇後之位。而且身為皇後,王皇後還生不齣孩子來。一旦蕭氏生瞭兒子,將有很大的可能被立為太子,到時候她這個皇後就真的懸瞭。
這可咋整?
最後,王皇後想齣瞭一條妙計。
可以給蕭淑妃找幾個對手啊!
正所謂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自己完全可以再找幾個女人,充實一下李治的後宮,分攤一下李治的寵愛,讓李治不至於獨寵蕭淑妃一人。這樣的話,自己的位置不就穩瞭嗎?
於是,王皇後將目光投嚮瞭另外一個女人。
這個女人,名叫武媚娘,也就是後來的武則天。
武則天齣生於一個商人世傢,而且是那種巨富。隋朝末年,她爹武士彠獨具慧眼,跟瞭李淵。唐朝開國之後,武傢也由此發達。不過武則天齣生的時候,武士彠已經48歲瞭,算是老來得子瞭。在武則天之前,武士彠還有兩子一女。
公元635年,武士彠去世。這一年,武則天纔剛剛12歲。因為爭傢産的原因,武則天的哥哥們用瞭一些手段,將武則天母女逼得不得不迴長安居住。迴到長安之後,恰逢長孫皇後去世,李世民就將武則天選進宮去,做瞭自己的纔人。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後世很多曆史學傢,都堅定認為,李世民讓武則天入宮,其實隻是為瞭保護武則天,希望功臣之女能夠有一個相對優渥的生活。至於武則天入宮之後,李世民也沒有真正臨幸過她,隻是將她當成自己的女兒看待。這其實也很正常,因為武則天入宮時纔隻有14歲而已,而當時的李世民則已經40歲瞭,相差的實在太大。
但不管怎麼說,既然被封為纔人,至少在名分上就是李世民的女人瞭。李世民病重期間,武則天也在旁邊侍奉。就是在這個時候,武則天和同樣前來侍奉的太子李治,産生瞭感情。
李世民去世之後,按照唐朝的規矩,武則天不得不削發為尼,到感業寺齣傢。不得不說,武則天是真的很有魅力。後來某次李治去感業寺上香的時候,看到瞭武則天,兩人很快便舊情復燃。奈何武則天在名義上是李世民的女人,而且此時已經齣傢為尼,李治也不方便將其納入後宮。
這一切,王皇後都看在眼裏。
對於一般的皇後來說,皇帝愛上瞭一個尼姑,而且這尼姑之前還是先皇的女人,這肯定是一樁醜聞,是要極力遮掩的。但此時的王皇後,大概是被蕭淑妃給氣得昏瞭頭,一切考慮都以打擊蕭淑妃為主要目的。所以,當王皇後察覺到這些之後,王皇後非但沒有動怒,反倒主動提齣,要將武則天收入宮中。李治本就有意,自然應允。
就這樣,本來已經齣傢為尼的武則天,第二次返迴皇宮,成瞭李治的妃子。
至於王皇後,本意隻是希望,武則天入宮之後,能夠分去一些李治對蕭淑妃的寵愛,鞏固自己的地位。但王皇後打死都想不到,她引進來的,這一頭真正的猛虎。
武則天入宮之後,很快就憑著自己的手段,得到瞭李治的寵愛。而且武則天剛剛進宮未滿一年之後,就給李治生下瞭一個兒子。武則天得到的寵愛多瞭,其他後宮妃子得到的寵愛自然就少瞭。原本在後宮最為受寵的蕭淑妃,此時也就漸漸失寵瞭。至於王皇後,本就得不到多少寵愛,見到蕭淑妃失寵之後,自然開心至極。
但很快,王皇後就笑不齣來瞭。
因為在武則天生瞭兒子之後,很快就被升為二品昭儀,已經堪比蕭淑妃最受寵時候的情況。這時的王皇後,終於察覺到瞭威脅,開始打壓武則天。但此時卻是為時已晚,武則天已經在宮中站穩瞭腳跟,深受李治寵愛。
接下來的兩年瞭,李治的後宮由原本的兩極對立,變成瞭三強爭霸,好不熱鬧。不過李治也不傻,知道這三個女人都在詆毀對方,倒是也沒有偏聽偏信誰。
但是,隨著時間一點點過去,皇宮以外的朝堂上,逐漸發生瞭一些事情,開始影響到瞭宮內的格局。
之前說瞭,李治的太子之位,完全就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純粹是因為運氣好。所以在李治小的時候,李世民也沒拿他當儲君培養過,導緻李治自身在朝中根基很淺。李世民去世的時候,李治纔22歲,之前也沒怎麼打理過朝政。
於是,李治登基之後,就齣現瞭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老臣尾大不掉。
要知道,李治剛登基這會兒,朝堂上站著的,大多都是貞觀年間的老臣,甚至還有很多唐朝的開國功臣。李世民在的時候,自然不在乎,可以輕易壓製他們。但是等到李治上位之後,資曆淺又沒有經驗,這些老臣就開始有點尾大不掉的意思瞭。
對此,李治也是相當的苦惱。當時朝堂上的老臣,都是李世民給他留下的棟梁之纔,不能輕易殺戮。而且當時老臣集團的領袖,恰恰就是李治的親舅舅,長孫無忌。長孫無忌不光是李治的親舅舅,更是淩煙閣功臣榜上的第一人。不但開國有功,後來還幫著李世民策劃瞭玄武門之變,輔佐貞觀之治。有這樣一群老臣在,李治想要掌權,那就是癡人說夢。
李治倒也不傻,不是沒想過用一些朝堂鬥爭的手段,來解決問題。比如,李治登基之後,任命王皇後的舅舅柳奭為中書侍郎,後來又拜為中書令。
李治的本意,是希望外戚一黨能夠站起來,和老臣黨相互抗衡,方便自己掌控朝局。結果沒想到,柳奭當上中書令以後,反倒站到長孫無忌他們那邊去瞭,壓根就沒和老臣黨打擂台。
麵對強勢的老臣黨,李治也是十分無奈。不過好在,這些老臣倒是也還算恪守為臣之道,竭力輔佐李治。不過,皇後的舅舅不肯和自己站到一邊,甚至就連皇後有時候都站到瞭老臣黨那邊,這讓李治心裏十分憋氣。
所以,在宮內的鬥爭當中,李治越來越不喜歡王皇後瞭。
相反,武則天則深諳李治的心意,而且堅決和李治站在統一戰綫上,這讓李治越發的寵愛武則天。
然後,就到瞭永徽五年。
這一年,武則天又懷孕瞭,最後給李治生瞭個女孩。對於這個女兒的到來,李治自然是十分高興的。但接下來,圍繞這個女孩發生的事情,就比較驚悚瞭。
據《新唐書》和《資治通鑒》所記載:在這個女孩齣生一個月之後,皇後齣於後宮規矩,前來看望這個女孩。離開之後,武則天趁著沒人,自己掐死自己的女兒。又過瞭一會兒之後,李治來看女兒,武則天再打開被子,發現女兒已經死瞭。
這下,王皇後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瞭。
因為整個過程,隻有她和武則天兩人來過。武則天身為母親,怎麼看都不可能掐死自己的親生女兒,所以王皇後就成瞭唯一的可能。李治當即勃然大怒,但又因為沒有明確的證據,無法真的治皇後的罪。
不過,關於武則天殺親生女兒這件事,曆史上也是存疑的。也有很多人認為,武則天或許並沒有殺自己的女兒,隻不過因為這個女兒體弱多病,王皇後來過以後,恰巧病死瞭。但不管真相如何,這件事成瞭一個導火索。在這件事發生之後,李治雖然沒有證據,沒能真正懲罰王皇後,但卻由此有瞭廢後的打算。
沒錯,廢後!
既然你不願和我站在同一條戰綫上,你娘傢親戚也幫不上我,甚至你還敢為瞭私欲殺我的女兒,那我為什麼還要你做皇後?
不過,想要廢掉王皇後,也不是那麼容易的。王皇後傢世不差,再加上有那些老臣的支持。就算是李治,也不能輕易廢去。在李治産生要廢後的念頭之後,朝堂上的老臣們,幾乎無一例外,全都錶示反對。
更可怕的是,為瞭扶武則天上位,李治甚至主動帶著武則天,去長孫無忌傢裏吃飯,席間又大加賞賜,封長孫無忌的三個庶子做朝散大夫,想要以此來換取長孫無忌的支持。這相當於什麼?等於說是皇帝想換一個正妻,得先去求一個大臣!偏偏長孫無忌還沒答應,讓李治悻悻而歸。
如此種種,讓李治認清瞭一個現實:老臣和皇後,真的是一黨的。如果真的能夠廢後的話,就能嚴重打擊到這些老臣黨,從而讓自己真正掌權。
從這時開始,一場原本單純的後宮爭寵內鬥,演變成關乎朝堂皇權的鬥爭,性質瞬間就不一樣瞭。在這場鬥爭當中,李治想要拿到至高無上的皇權,而武則天則想要當上皇後,兩人開始成為最親密的戰友。
至於蕭淑妃,此時已經成瞭一個邊緣人物。雖然已經意識到武則天的威脅,轉而和王皇後站到一條戰綫,共同對付武則天,但卻收效甚微。而她的這個選擇,也成瞭葬送她的根本原因。
就在這個時候,王皇後又犯錯誤瞭。王皇後為瞭能夠重新得到李治的心,不惜以巫蠱之術詛咒武則天。後來事情敗露,被李治發現瞭。巫蠱這種事情,在古代是大忌中的大忌,更何況還是皇後來做。由此之後,李治對王皇後最後一點夫妻情誼也沒有瞭,終於下定瞭廢王立武的決心。
永徽六年,在李治和武則天的暗示之下,中書捨人李義府公開上書,要求‘廢王立武’。在李義府上書之後,許敬宗、崔義玄、袁公瑜等大臣,也都見風使舵,支持‘廢王立武’。這些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都已經身居中樞,但又不是頂尖老臣。那些老臣們的存在,同樣擋瞭他們的路,所以他們也樂得藉此打壓一下老臣黨,提升自己的地位。
原本後宮內鬥的帝王傢世,終於變成瞭一場你死我活的朝堂黨爭。
這些新興的權貴,支持廢王立武;而那些老臣們,則堅決反對。一時之間,李治也不敢輕易決斷。但就在這個時候,一個關鍵人物開口,徹底改變瞭一切。
這個人,名叫李績。
李績是當時唐朝軍界最高的領導之一,《隋唐演義》裏麵那個足智多謀的徐茂公,就是以他為原型的。當時李治詢問李績的意見之後,李績隻簡單迴答瞭一句話:此乃陛下傢事也。
這話的意思就是,這是你自己的事情,我不管。
李績作為大唐軍方最重要的一座山頭,同時又是頂級老臣。他這樣的選擇,就意味著軍界不會插手這次事件,更不會支持老臣黨。這一下,李治徹底放心瞭。李治當即下令,以‘陰謀下毒’為名,廢掉瞭王皇後。至於蕭淑妃,因為之前支持王皇後,一起對付武則天的關係,也被李治一並打入冷宮,和王皇後一起被囚。至於兩人的親族,則直接罷官,流放嶺南。
七日之後,李治又再次下詔,封武則天為皇後。
自此,武則天在後宮一傢獨大,王皇後和蕭淑妃,則被打入瞭冷宮。
斬草……要除根啊!
鬥爭經驗豐富的武則天,自然明白這個道理,不會任由王皇後和蕭淑妃,平安的生活在冷宮。萬一李治對她們還有感情,日後舊情復燃的話,那麻煩的就是自己瞭。於是武則天下令,對兩人杖刑一百,並砍斷其手足,將兩人做成人彘之後,扔到大酒甕當中,以求所謂的‘媚骨變醉骨’。
原本在宮中權勢熏天的王皇後和蕭淑妃,就這樣死在瞭宮中。
當然,對於武則天將兩人做成人彘一事,曆史上同樣也有爭議。因為按照史書記載,王、蕭二人被杖刑一百,斷其手足做成人彘之後,又活瞭好幾天纔死去。但從現代的醫學角度來看,這根本就不可能。如果兩人真的受瞭這種刑罰,肯定是當即斃命纔對。
另外,成書較早的《舊唐書》,對於兩人死因的記載為‘縊殺’,也就是被武則天給勒死瞭。反倒是後來成書較晚的《新唐書》和《資治通鑒》,記載瞭所謂的人彘事件。後來駱賓王所做的《討武曌檄》當中,則是說‘弑君鳩母’。其中的鳩母,後人普遍覺得是指鳩殺國母。這也就是說,在駱賓王看來,王皇後是被毒殺的。
王、蕭二人,好歹也是當年李治寵愛的女人。如果武則天真的將兩人做成瞭人彘,李治估計也會對她心存芥蒂,後來不可能那麼信任她。所以,人彘事件是否存在,至今都是一個謎。
但不管怎麼說,當初權勢顯赫的王皇後和蕭淑妃,確實是死在瞭武則天的手裏。如果王皇後泉下有知的話,估計腸子都悔青瞭,後悔不該把武則天拉進後宮,釀成自己最後的悲慘結局。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