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4/2022, 10:31:37 AM
曆史其實沒有那麼多“如果”。
夷陵之戰後,東吳沒有滅蜀,當然是因為真的沒有能力滅蜀。
已無法再前進
夷陵之戰取勝後,陸遜發起瞭猛烈追擊。
在陸遜的水、陸聯閤打擊下,劉備根本站不住腳,一退再退,丟掉瞭秭歸、巫縣等重要據點,甚至連劉備本人都險些被擒。
可是,當追擊到白帝城時,東吳無法再進一步瞭。
馬忠、趙雲抵達白帝後,劉備在白帝城站住瞭腳跟。
由李異、劉阿率領的東吳追軍先鋒,不能破城,隻得屯於南山,等待陸遜大軍到來。
齣於防備曹丕的原因,陸遜沒有繼續追擊,並將李異、劉阿調瞭迴來。
陸遜停止追擊,自然是為瞭防備曹丕,但選擇不攻取白帝城,則是因為他知道很難打下。
白帝城,是三峽西端的口子,攻取白帝城,意味著東吳完全控製三峽。
這意味著東吳將在吳蜀對峙中擁有絕對主動:你想攻蜀,可以隨時進去,而蜀國要打你,卻要受阻於三峽。
所以,如果白帝城能夠打下,陸遜是不會不打的。
問題是:打不下。
陸遜之所以能攻取秭歸等地,是因為劉備的東徵軍在一片混亂中,陸遜因此可以趁勝而下。
但是,此時,隨著馬忠、趙雲的抵達,劉備在白帝城已經穩住瞭陣腳。
一旦蜀穩住陣腳,東吳就幾乎不可能打下白帝城瞭。
40年後,蜀國滅亡。陸遜之子陸抗率軍攻打永安(白帝城已改名為永安)。
羅憲隻率數韆亡國孤軍,就堅守數月,挫敗瞭陸抗。
陸抗之纔,未必在陸遜之下;劉備在白帝城的軍隊再不濟,也比後來的羅憲那數韆亡國孤軍要強。
如此,當時的陸遜當然拿不下白帝城,也就不可能再進一步瞭。
實力尚沒有壓倒性優勢
夷陵之戰,蜀國確實元氣大傷,算是進入“危急存亡之鞦”。
然而,不獨孫權沒有去攻蜀,曹丕也沒有去攻蜀。
這當然不是因為孫權、曹丕“心慈手軟”,而是因為實力優勢不明顯,還不足以滅之。
盡管蜀國精銳盡喪,但蜀國仍然擁有很強,能夠迅速動員起來的戰爭潛力。
劉備兵敗後,巴西郡太守閻芝緊急徵發州郡兵,得3000餘人,由馬忠趕去救劉備。
從劉備兵敗,到退到白帝,不足一月的時間裏,巴西郡完成瞭從緊急徵發到趕赴前綫的任務,足見其動員能力之強。
換而言之,夷陵之戰,劉備確實摺損瞭野戰精銳,然而,由於他與諸葛亮等人在益州建立的完善製度,能夠徵發足夠的預備役參戰。
如果是發動攻勢,這些預備役自然不如夷陵之戰中摺損的精銳,但是,要憑險而守,還是有一戰之力的。
何況,就地勢而言,東吳力量雖有優勢,卻不能發揮。
自白帝城到宜都,是狹長的三峽地區,兵力不易展開。
劉備攻到宜都,打到三峽東邊的口子,兵力不易展開,一籌莫展。
同樣,陸遜攻到白帝城,打到三峽西邊的口子,自然兵力也不能展開瞭。
如果是拼消耗,那對東吳也是不利的。
白帝城靠近蜀國的後方重鎮江州,補給便利,沿途消耗不大。
而吳軍攻白帝城,需要經過水流湍急的三峽,逆流而行,條件艱苦,補給消耗極大。
因此,東吳的財力勝過蜀國,但不足以耗死蜀國。
因此,以國力論,當時的東吳遠勝於蜀國,但要繼續進攻,兵力優勢不易展開,財力優勢大打摺扣,沒有勝算。
即便不考慮魏國的威脅,吳蜀單挑,東吳也沒有一舉滅蜀之力。
何況:不可能不考慮魏國的威脅。
魏國必然選擇攻吳
魏國的立場,是沒有懸念的,他必然選擇攻吳。
夷陵之戰後,吳強蜀弱,按照先弱後強的一貫原則,按理應攻蜀。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早在夷陵之戰前,在攻吳攻蜀的問題上,魏國朝堂就作過討論瞭。
魏國不攻蜀,一則因為外交策略,防止蜀國迫於壓力放棄攻吳,二則是因為“蜀遠吳近”。
魏的中軍在洛陽,要攻蜀,需要經過尚殘破的關中地區,又翻越秦嶺,補給壓力極大。
當時的魏國,盡管國力強於吳蜀,但其實經濟尚未恢復,這樣的進軍壓力是極大的。
曹操後期,兩次攻漢中,補給損耗極大,甚至從各地遷徙人口,徵發民夫到關中。後來,關羽“威震華夏”,許都以南“群盜”烽起,與此關係極大。
何況,魏延在漢中的防禦體係尚完整,實力沒有被損耗。
如果曹魏攻漢中,與魏延相持,吸引蜀軍剩餘力量到漢中,不正利於吳國直入益州嗎?
曹丕不傻,不會為東吳做嫁衣。
相比之下,曹魏攻吳,條件則十分便利,自水路運輸,兵力、物資可以快速抵達前綫。
所以,整個三國曆史上,魏攻蜀,每次都傷筋動骨,魏攻吳,雖然無功,但除瞭早年的赤壁之戰外,其他作戰成本都不大。
因此,曹丕早已決意趁機攻吳瞭。
正如陸遜所說,曹丕以支援東吳為藉口,在江北屯兵,不過是等著攻吳罷瞭。
吳蜀聯盟已經破裂,東吳隻有依靠自己單獨對抗魏軍,當然隻能抓緊自保,哪裏還能攻蜀呢?
博弈
魏攻吳失利後,各自又開始新的博弈。
吳國不願同時與魏蜀為敵,遂兩麵修好。
魏國的答復是:吳國如果真心要與魏國復好,就應該和我一起,大舉攻蜀。
孫權當然不傻:蜀國那麼好打,那麼好滅,你魏國自己怎麼不去吞下來呢?
所以,東吳隻是任命劉璋的兒子為益州牧,做齣要取蜀的樣子,又聯絡南中等地的豪強叛亂,搞亂蜀國,但始終不敢大舉攻蜀。
魏國呢,也是陳群等人寫信給諸葛亮,企圖誘降,也沒有大舉攻蜀。
事實證明,魏吳,尤其魏國不攻蜀,主要是蜀國的實力還足以支撐。
夷陵之戰3年後,諸葛亮發兵南下,平定南中。
夷陵之戰6年後,諸葛亮開始北伐。
顯然,當時的蜀國,仍然擁有極強的戰爭潛力,要渾一天下機會不大,但要自保還是足夠的。
夷陵之戰,確實使蜀國國力大減,對三國的格局産生瞭不小的影響。
然而,蜀國仍然足以自保,魏吳雖強,但優勢尚不能吞蜀,三足鼎立的實力基礎仍在。
因此,三國的曆史,繼續發展瞭下去,直到北方經濟恢復,三國的均勢被徹底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