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1/2022, 12:28:05 AM
1
據人民網報道,2022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裏麵提齣:
加強和創新監管,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維護公平競爭。
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和房住不炒一樣,就這麼濃墨重彩的登上瞭舞台。
打工人之前痛罵的互聯網大廠的996,預計存活的時間也不會太久瞭。
畢竟最近裁員裁得風生水起。
人都沒瞭,何談996?
都說蒼天好輪迴,因果饒過誰。
其實在幾韆年前,漢武帝就製定瞭一整套的規則,來打擊商人,防止當年的資本無序擴張。
金瓶梅裏麵的西門慶,靠娶有錢老婆,販賣絲綢,開藥鋪,放高利貸,販賣鹽引,官商勾結等發傢緻富,成為瞭億萬富翁。
從他的身上,我們可以窺見大商人發傢緻富的路徑:
靠政治緻富,錶現為官商勾結。
靠投機倒把,錶現為偷稅逃稅。
靠低買高賣,錶現為商業嗅覺的敏銳。
靠壟斷業務,這個也需要政治資本纔能做。
大漢王朝從建立開始,就是沿用的秦朝商鞅那一套“重農抑商”的觀念。
秦朝之所以能夠滅六國,就是因為商鞅把人民都調動起來,集中發展農業和軍事,壯大國傢實力,把秦朝打造成為瞭一部強有力的戰爭機器。
劉邦稱帝以後,繼續打壓商人,規定【令賈人不得衣絲乘車,重租稅以睏辱之】。
2
明明是交易帶來財富,Dt>0,為何古代的皇帝不明白這個道理,反而要抑製商業的發展呢?
農業社會,政府財政的主要來源,和我們現代一樣,都是稅收。
稅收主要包含兩大類:從人身上收的人頭稅,和從土地上麵收的田租。
種地的人越多,交稅的人就越多,對政府來講,錢就越多。
如果大傢都跑去做生意,找誰收稅呢?
商人的稅,遠沒有農民的稅好收。
農民傢裏有幾口人,有幾畝地,種瞭多少糧食等,這些東西一目瞭然,是瞞不住的。
但是商人多狡猾呀,可以做假賬,還可以偷稅逃稅,更可以官商勾結。
商人比農民難對付,當然是人數越少越好。
到瞭漢武帝時期,因為對南粵、朝鮮、大宛、匈奴年年徵戰,入不敷齣,皇帝更需要加大收稅力度。
大炮一響,黃金萬兩,就沒瞭。
因此,武帝先是提拔瞭商人齣身的桑弘羊,東郭鹹陽等主持國傢財務工作,想方設法為他斂財。
畢竟,商人最懂商人。
其次,武帝對鹽,鐵,等日用品實行國傢壟斷專賣,嚴厲打擊販賣私鹽,擴大稅基來源。
全國的鹽鐵,都由國傢進行統一收購,定價,和銷售,政府以壟斷的方式,獲取巨額利潤。
3
再次,就是對於商人的打擊。
漢武帝先是推齣瞭,針對商人加大稅收力度的算緡令。
緡(min,念二聲)是貨幣計量單位,在漢朝,人們習慣把一韆文錢串在一起,稱為一緡。
算也是計量單位,指的是一百二十文錢。
算緡令專門針對商人,它規定,價值二緡的貨物要上繳一算的稅,換算成現代語言也就是6%的稅。
小手工業者每四緡收一算,稅收減半,也就是3%。
農民則不需要繳納這個稅收。
6%的稅收不高,但那個時候沒有現代這麼發達的稅務係統,也沒有這麼多查偷稅漏稅的專業人士,於是這些商人紛紛琢磨如何少交甚至不交。
錶現齣來就是,【富豪皆爭匿財】。
還有一點最關鍵的,那個時候沒有稅務係統,商人的貨物數量由誰來統計呢?
結果居然是商人自己!
自己清點自己的貨物,為瞭少交稅,瞞報的事情比比皆是。
算緡令實施瞭一段時間,政府沒有撈到太多好處。
這個時候,更為嚴苛的法令頒布齣來瞭,那就是史上大名鼎鼎的【告緡令】。
告緡令規定,一旦有人發現商傢對貨物的數量隱藏不報,歡迎舉報。
舉報的後果是:
商人被查實以後,要被發配邊疆,所有財産全部沒收充公。
舉報人可以分得商人財産的一半。
告緡令一齣,本來翻身無望的�潘棵牽�瞬間沸騰起來瞭,隻需要一封舉報信,就可以發大財,還可以成為人上人!
於是,人人爭相舉報那些巨賈富商們。
告緡令幾乎把漢武帝時期,中等以上的賈商傢庭,都弄瞭個天翻地覆,傾傢蕩産。
政府的收入,因為告緡令的推廣,大大增加。
對漢武帝來說,告緡令不僅狠狠打擊瞭商人,充實瞭國庫,而且社會輿論也迴歸到,持續發展農業的方嚮。
這下,老百姓們都明白瞭,當商人是撈不著啥好處的,還不如當個老老實實的農民。
那壞處是什麼呢?
文帝與景帝遺留下來的“文景之治”,國傢繁榮的局麵,被徹底打破。
漢朝自漢武帝起,由盛轉衰。
在武帝手上,人民新一輪的苦難,又開始瞭。